“四有”催生美丽嬗变

——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菖蒲塘村党总支书记孔庆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纪实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菖蒲塘是蒲缥镇7个省级重点建设贫困村之一。2017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99人。在精准脱贫这场攻坚战中,孔庆杨充分发挥“领头雁”示范带动作用,“一个人”带动“一班人”,菖蒲塘村于2017年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历经脱贫攻坚战的洗礼,孔庆杨对怎样当好一名村干部有了自己的认识:一名称职的村干部必须做到“四有”,即脑中有政策,眼中有活干,手中有招数,心中有群众。

脑中有政策,当好“领头雁”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孔庆杨自上任之初,就担起了“领头雁”之责,严格按规定宣传执行各项政策,扣好精准扶贫的第一粒“纽扣”。

2015年,34岁的孔庆杨被推选为蒲缥镇菖蒲塘村党总支书记。伊始,面对一穷二白的村委会,孔庆杨到商店赊欠各种办公用品,开办了伙食团,为村组干部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随后,他带头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把村“两委”和监委会班子成员凝聚起来,组建一个能吃苦、能打仗、打胜仗的村委领导班子。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村委会班子成员分组挂片,走访到全村每一家,具体工作落实到每户、每人,并对52户贫困户名单进行了长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为菖蒲塘扶贫攻坚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眼中有活干,当好“铺路人”

孔庆杨带领班子以提升人居环境和增强群众幸福感为突破口,以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书写了一份美丽的菖蒲塘答卷。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孔庆杨以前常常望路兴叹。在菖蒲塘作为贫困村受到国家扶贫项目帮扶时,他积极争取村内基础项目,施工队还没进村,他就扛起锄头带领群众准备除杂草等前期工作,村民的热情在他的带领下空前高涨,修路、修广场占到自己家土地,村民们往往主动无偿贡献出来。2015年总投资75万元硬化村组道路2.3公里,2016年总投资164万元硬化村组道路4公里,2017年总投资1200多万元硬化村组道路22.5公里。架设路灯92盏,一到晚上全村灯火通明。投资460万元架设饮水管道52公里,家家户户都喝上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向烟草公司争取到800多万元的烟水配套项目架设灌溉管道42公里,建设50立方以上的灌溉水池30个,建设3万方小型水库1个。建设标准化卫生室1个,新建标准化学生餐厅1栋,600平方小学宿舍楼。新建小型垃圾焚烧炉8座,制定了环卫保洁村规民约。建成5个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村民茶余饭后都聚集在广场聊聊天、跳跳舞、唱唱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手中有招数,当好致富“带头人”

发展产业才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孔庆杨一方面鼓励有技术的人才外出务工,同时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为群众增收及村集体经济壮大敲开了致富之门。

2016年,孔庆杨组织成立了“联民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把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进社进行分红,其中30户具有养殖能力实行自主养殖获利,剩余的22户无养殖能力,就把他们的猪种补助和圈舍补助以入股的形式投资给养殖大户,无需承担风险每年就有稳固的2100元收入。2017年,投资53万元成立了“青豌豆青蚕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对52户贫困户全覆盖。免费发放价值20余万元豌豆种,提供种植技术,建设豌豆蚕豆交易场地、办公用房、生产用房,还自主收购,省去以往农户与收购中间商每吨400元的差价。此外,他还带领村民在大春种植烤烟350亩,小春种植青豌豆、青蚕豆3500亩,在陡坡地种植甜柿700亩,种植核桃3836亩。产业的发展让菖蒲塘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5341元增长到2017年的10208元,切实将“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落到了实处。

心中有群众,当好“贴心人”

为了如期脱贫,孔庆杨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中。在一次走访中,孔庆杨看见杨必元在断掉的左腿上绑上木棒干活。他心痛了,第二天便到区残联为其协调假肢,但需要假肢的人很多,要过很多年才能安装,孔庆杨多次到残联说明了杨必元的情况。终于在今年的6月,杨必元装上了假肢,能够正常走路了。贫困户董学芳生病了他陪着到市医院看病,五保户杨必青生病了他也陪着去医院,而自己的儿子发高烧则是由媳妇领着去医院,母亲住院也是媳妇领着去,媳妇经常埋怨说:家人都没有你跟别人亲。孔庆杨只是满怀歉意的笑笑。每次回家,儿子总说,爸爸你的衣服太脏了,脸晒得黑黑的,头发胡子乱得像杂草。他笑笑说,爸爸是“三水”干部,晴天时一汗水,雨天时一泥水,遇到群众不理解委屈时一泪水。你看到的只是外表,难道你就没有看到我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徽吗?

如今,走进菖蒲塘,道路硬化了,路灯亮了,村子干净了,校园更美了,群众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了,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了……这是菖蒲塘在脱贫攻坚中的美丽嬗变,也是孔庆杨以实际行动兑现给菖蒲塘人民的一份庄重承诺。

(杨建桂 王云飞 付永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