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少年游》,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蘇軾在杭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詩詞名篇,不僅寫山水,寫人民,寫朋友,寫歌伎,更寫自己的親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篇他給自己的年輕妻子的一首詞,看這首詞是怎麼來寫對妻子的思念的吧。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杭州城門

少年遊·潤州作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

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

這首詞寫於1074年,當時他在杭州做通判,1073年的冬天,他被兩浙轉運使派往常、潤、蘇、秀等州賑濟災民,直到第二年入夏才回杭州。不在杭州的日子,他思念自己的家人,妻子和剛伢伢學語的女兒,是那種親情和愛情,讓他寫下了這首詞,以表達自己的眷戀。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潤州

去年我送你在那杭州城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漫天飛落。而如今已是春天將盡,楊花飄絮又如漫天雪飛飄落,卻仍不見離家的你歸來,這怎能不叫我牽腸掛肚望穿秋水?

我捲起簾子舉起酒杯,邀來明月作伴,可是那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薄薄的窗紗,撲入入我的胸懷。是月光無限憐愛那雙宿雙棲的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畫樑上的燕巢。

後人王文誥在《蘇詩總案》中對這首詞曾進行說明:

“甲寅(熙寧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蘇軾)以去年十一月發臨平(鎮名,在杭州東北),及是春盡,猶行役未歸,故託為此詞。”

也就是說,這首詞實際上思念自己的家人,但是這首詞別緻之處在於他用妻子思念自己表明自己對她的眷戀。可以說,別出一格,新穎獨特。其實說到獨特之處還有一個處,那就是上片,他用楊花與雪花對比轉換,來說明離別的時間之長,離別日子裡的深深思念。另外這裡還巧用了一個典故,既契合了自己的環境,又典雅而富有深意。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這個故事來自《世說新語》,東晉宰相謝安曾和兒女講論文章,不一會下起了雪,謝安就笑著說,“白雪紛紛何所似”他的侄兒就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他的侄女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宰相聽了大笑。後來,範云何遜又有詩曰,洛陽城東西,長作經年別。昔日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那麼這裡的絕妙之處到底還有哪些深蘊呢?我們接著再看上片。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這點明瞭分別的時間“去年”地點“餘杭門外”,環境“飛雪似楊花”,家有嬌妻幼女,大雪飄飄,本來應該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可是丈夫卻要遠行,這裡就有了一層悲意,感傷。接下來蘇軾用了對比更增加了這層離別的傷感,思念之心更表露無遺。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餘杭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這也點明瞭時間“今年春盡”地點在“家”環境“楊花似雪”,春已盡,而人未還,這表明了在家的妻子女兒,盼望了一個春天,卻還沒有已丈夫父親的歸來,春花落,春風遠,人卻在何方?這又怎麼不能叫人百轉愁腸,牽腸掛肚。通過對比,讓人感到夫妻相互之間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這又讓我們想到了《詩經 ·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我們感受到了美感的同時,又有了一層悲傷。他通過這種對比反覆,貫穿上片,使我們感受到了那種感情的纏綿,幽深,不絕如縷,感人肺腑,又情景交融,如優美畫卷。

下片寫夜晚,妻子對月人的孤寂與神傷。“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丈夫不在身邊,她想託月亮捎去自己的思念,捲起簾子,仰望星空,不知哪一顆是丈夫那顆星,又或者對著月兒說,託你問一聲,夫君,你可還好嗎?你知道我在想你嗎?你知道我們的女兒也有多想你嗎?可是月亮無言,風露卻穿進屋來,一絲的寒涼,讓我好不傷情。一句邀明月,讓我感受不到李白的瀟灑,卻由於風露而多了一層傷心。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對酒邀月

"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在這裡,又有一個典故,姮娥也就是嫦娥。

《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高誘注曰“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漢避文帝劉恆諱改嫦娥。

嫦娥憐雙燕,實際是說在思念自己的丈夫后羿,燕子雙宿雙飛,雙雙宿於樑上,而自己卻不能,自己的后羿在哪裡呢?蘇軾在這裡說這些,意思也就是說,妻子孤寂之中,思念自己的行役在外的丈夫。燕子都雙雙回家了,而遠在外面的你呢,卻天各一方,你何時回來呀?!在這裡那種悽苦那種悲涼,怕只有妻子或丈夫自己才能知道吧!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明月寄相思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溝通也難,不能像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手機,無論在天涯海角,都能看到,聽見。於是他們把分別看得重,把分別之後的盼歸,看得也重,那種期盼,足可以讓母親望穿了雙眼,讓妻子望斷了肝腸,因為他們不知道何時能才能回還,他們也不知道在外鄉流浪的人是否安康,而在外面的人也同樣如此,思鄉也註定成了古代永恆的主題。

當花開了又謝了,春去了又秋來,而人還有那裡翹首以望,這是多麼讓人感傷的畫面呀。蘇軾在這首詞裡,就表現了這樣一個主題,當楊花如雪,他走了,當雪似楊花,他還沒有回來,於是妻子在一個個本該團聚的夜晚只能獨自己仰望,縱然明月千里能寄相思,也代替不了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唉,說多了都是淚!

蘇軾《少年遊》,一處分別,兩地相思,千古傷情都讓他說透了

杭州飄雪

好了,關於蘇軾《少年遊》的故事我們就說到這裡吧,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發現歷史,謝謝大家,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