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我父親所在的那支部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步兵第九軍二十五師,他們北上行軍,遇到土匪就打,沒有土匪就行軍,人拉爬犁走了幾百多公里,在荒無人跡的戈壁灘安營紮寨,開荒種地。後又繼續北上,來到可大面積開墾的地方,具體位置是位於天山北麓、準葛爾盆地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車排子,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出生地和至今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當年是沒有人跡的荒漠,只有一個不知是哪個年代留下的一個殘破車棑子而得名。圖片上的幾顆老胡楊樹誰也不知道她們的年齡,這就是當年那個放置破車排子的地方,是父親那支部隊的營寨。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我父親他們放下行裝,開始安營紮寨,所謂的營寨就是在地上挖個坑,坑裡留一排平臺,那就是床鋪,坑的上面放上樹木,再蓋上蘆葦摸上泥巴,一間冬暖夏涼的地窩子就成了。我感覺這地窩子應該是父輩們的專利吧?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這樣的地窩子我剛參加工作時還真住過,還別說,剛住進地窩子時感覺挺好玩的,遠遠的看上去,光禿禿的沒人,開飯的鐘聲一響,那才叫壯觀呢,跟耍魔術似的,一下子從地底下冒出那麼多人,打完飯各自又回到"洞"裡,地面又回覆了平靜。可住的時間長了就不舒服了,地窩子裡面陰暗潮溼,白天進到地窩子裡面眼前黑黑的什麼也看不見,要適應一會眼睛才能看清東西。

遇到大雪,外面的人找不到"洞"口,裡面的人出不了"洞",不熟悉地形的人,會一腳踏空掉進洞口被雪埋住,沒有外面人的幫助裡面的人出門都困難。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這是地窩子裡面的構造,一平臺就是大家的床鋪。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王震將軍有一首詩:生在井岡山,轉戰南泥灣,戍邊建兵團,安家戈壁灘!這就是王震將軍的那支部隊的一生!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父輩們安頓下來以後,就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糧食問題。

全國剛解放,一切都處在百廢待興的狀況,光吃飯就是一個頭等難題,從內地運糧,那是不可能的;那時候的火車,只通到蘭州,父輩們幾乎都是步行從蘭州走到達新疆的,這是運輸方面的大難題;另一方面,內地的糧食也是相當奇缺,而當地的民族人,種植方式很原始,他們騎著馬,撒下麥種,就不管了,能長多少就收多少,糧食還不夠他們自己吃的。因此,要解決二十多萬人的吃飯,必須向土地要糧,父輩們開展了一個憑著自己的雙手開墾荒地種糧的大運動。

父親說:他們是清一色的男兵,洗洗補補的活都是自己動手做。新疆的冬天零下四十多度,常凍壞手腳,他們就把筷子插在洋芋蘿蔔上捻線,自己織手套襪子,他們部隊有很多男兵會織襪子。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說起王震將軍,老一輩的人們就會想起解放前陝甘寧邊區大生產的南泥灣,當時就是王震將軍帶領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如今這支部隊又跟隨王震將軍來到新疆,和陶峙嶽將軍的部下組成了一支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兵團的前身就是這支部隊。

知識分子出生的張仲瀚將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出生入死,進軍新疆後,是新疆軍墾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張將軍一生未娶、無兒無女,孑然一身,病逝時才65歲。張將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成長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王震將軍命令戰士,發揚南泥灣的精神,在新疆遼闊的土地上、在茫茫的戈壁裡開墾土地,自己種糧。那個時候可沒有任何機械化工具,唯一的工具,就是坎土曼,內地的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坎土曼,坎土曼是新疆民族人種地的專用工具,有盆地哪麼大的鋼鐵片,再安個把就行了,既能當鍬又能翻地。這些戰士們一邊守衛疆土,一邊開荒,他們不分白天黑夜,拼著命的開荒。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聽父親說,他們開荒的時候,都是比賽開荒,看誰開墾的最多,常常是日夜奮戰在荒漠中,蚊子多就用泥巴塗抹全身防蚊咬,還要時時防備野狼的侵襲。沒日沒夜的勞作讓他們多麼希望能美美的睡一覺。父親說,他們常常在走路時能睡著、吃飯時能睡著、連上廁所都能睡著。

為了節省服裝,戰士們赤裸裸地戰鬥在開荒的土地上(那個時候團級一下,清一色光棍),新疆的夏日最高溫度40多度,戰士們不知曬脫了多少層皮,不知累倒多少次,最艱難的是哪麼多官兵斷糧近40天,但他們仍沒有停止開荒,最快的是一天挖地兩畝六分,人均開荒8分地,我們團當年開荒造田1.3萬畝,收穫糧食250多萬公斤,可供全團人馬吃一年多,部隊當年就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在茫茫戈壁上開出萬畝良田。在戈壁灘上收穫了小麥,結束了戈壁灘上不能長莊稼的歷史。他們就這樣年復一年的開墾、收穫,不僅實現了糧食自足,並開始運往內地。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水,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人類和萬物生存的源泉。新疆幅員遼闊,雨水稀少,天山南北的人畜植物依賴的是天山的雪水而生存。雪水的流域畢竟有限,怎樣把雪水引導兵團的各個墾荒地呢?修水渠 修水庫成了兵團戰士們的大會戰中戰場!那時可沒有挖掘機 剷車 裝卸車啥的,全是人工一鍬一鍬挖出來,又一筐一筐挑出來,現在的人們想都不敢想,這麼大的工程是怎樣憑著雙手和雙肩幹出來的。在修水渠水庫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走進新疆 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解放初期的新疆,幾乎沒有任何工業,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了發展新疆的工業,父輩們硬是三年沒領過一分錢的軍餉、沒有領過一套軍服,部隊只發牙膏肥皂,他們把所以的軍餉和軍服錢全部捐給了當地政府,建設了新疆第一批大型企業。知道為什麼新疆的不少廠名叫: 十月拖拉機廠 八一糖廠 八一鋼鐵廠 八一毛紡廠等等嗎?那是用我們的父輩們省吃儉用的血汗錢建起來的工廠,地方政府為了讓人們記住人民解放軍的無私奉獻而起的特殊廠名!

父親說,那幾年裡他們的單衣露著肉皮,棉衣露著棉絮,整整三年,大家都沒有一件不爛的軍服。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那時的衣服全是棉布的,沒有一絲耐磨的纖維材質,純棉布衣服不經穿,尤其是穿在強體力勞動者的身上,沒穿多久,衣褲就磨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