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秘境高峰乡

高峰乡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西北部,距禄丰县城59公里,该乡人文资源丰富,高原自然风光明媚,是你探古、旅游的好地方。

一、 高峰--彝族大刀舞之乡

“彝族大刀舞” 历史悠久,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地久负盛名,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重要表演节目,主要由大刀队、红旗队、面具队组成。整个大刀舞表演过程变化多样,歌舞相伴,有圆阵围圈耍刀,有方阵

文化秘境高峰乡

对阵,有两人相互对杀等;耍者手持大刀,随音乐起舞,时而单脚换跳,时而旋转呈正反一百八十度,手持长刀短剑,刺、劈、挑、打等多样化表演动作;表演形体较为复杂,形象生动,极为古朴,如同彝族先民跃马横戈,勇往直前一般,与古代作战方式极为相似,场面较为壮观,引人入胜。

文化秘境高峰乡

大刀舞的伴奏音乐以唢呐为主,有专用的跳大刀舞的曲调,区别于一般的唢呐调,音乐节奏感强,顿挫感较为明显,音调激昂向上,具有鼓舞士气、增强斗志的力量,体现了大刀舞寓舞、乐为一体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2008年曾被文化部命名为“高峰彝族大刀舞之乡”;2011年禄丰县又再次成功申报了国家文化部2011-2013年度的“高峰彝族大刀舞之乡”。

大刀舞作为高峰彝族独有的原始民族民间舞蹈,融宗教、节庆、歌舞、征战为一体。它具有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绕,雄健剽悍的特点。它充满着原始的韵味,神秘的色彩,它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

文化秘境高峰乡

二、高峰--傩文化之乡

高峰彝族傩文化以传统彝族崇拜火的傩文化祭祀为代表,彝语“邵波资”,是原始人类对原始图腾的一种崇拜祭祀活动。起源于彝族对原始生态及祖宗灵魂的崇拜,集中表现于彝族对天、地、火、树等的自然崇拜;对龙、虎、凤等的图腾崇拜;以及对祖宗灵魂等的祖先崇拜。现存较为普遍的傩文化形式主要有祭龙、祭牛、祭山神、叫魂、祭祖、婚事祭祀、丧葬祭祀等。其中以祭祖、开光、祭天、祭火、扫邪驱魔、送火等为主要仪式的彝族火祭祀活动,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彝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最有原始、神秘特色的彝族对火的崇拜祭祀活动。

彝族傩文化历史较为悠久,活动原始而古朴,充满着原始的元素,神秘的色彩。整传承至今,已深深烙印于全乡彝族人民之中,享誉国内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有着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三、 高峰--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海联大小花箐村地处高峰乡中部,属高峰乡海联村委会辖区,总人口516人、121户。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彝族聚居区。大小花箐村建村历史悠久,现有居民既有土著彝族,也有从外迁徙而来后被同化为彝族而定居在此地的外来民族。由于是地处偏僻的高寒贫困山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受汉文化的影响不大,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存提供了

有利的社会环境。致使大小花箐村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独特的彝族语言、服饰及婚姻、丧葬等习俗,特别是彝族女性青年所戴的“花公鸡”帽,以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在彝族服饰中有独树一帜的特色;以彝族“左脚舞”、“大刀舞”、敬酒歌以及民歌、山歌小调等为主的彝族歌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火把节祭祀、丧葬活动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的彝族毕摩文化源远流长;以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扫邪驱魔、送火把等为主要仪式的彝族传统火把节祭祀活动,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彝族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社会公认的最完整、最古老、最正宗的彝族火把节,是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及较高保护价值的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从2002年起,由高峰乡人民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大小花箐村承办高峰彝族火把节大获成功后,每年的火把节都有近3—5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节日活动,还有来自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新闻媒介前来采访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大小花箐彝族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受到了文化界、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2006年楚雄州委宣传部和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把“彝族大刀舞”列为“楚雄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在大小花箐村拍摄彝族大刀舞专题片,培养传承人,建设展览室。

四、高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之乡

文化秘境高峰乡

说高峰的大刀舞之乡、彝族傩文化之乡等是离不开、绕不开彝族老毕摩普顺发的。普顺发,男,彝族,1936年10月生于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大花箐村毕摩世家,他幼年读私塾,习《大学》、《中庸》、《孟子》、《百家姓》等古汉文,同时又跟随伯父(已故彝族老毕摩)学习彝经和祭祀礼仪,所以他既懂汉文,又通晓彝族传统文化。中年的他主要忙于生计,从1996年起凭着自己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事业的深厚感情,他潜心钻研彝族文化,自费到各地拜访同行,进行学习交流,对祖传的彝族毕摩经加以补充、校正和诠释含义,经过多年辛苦的努力,他用汉字记彝音的办法,记录了《火把节祭经》、《丧葬经》共三本草稿五千余字,还与州彝文研究所唐楚臣合写《高峰乡彝族火把节调查报告》一文,刊载在1994年《彝族文化》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被译为日文在日本报刊上发表。他还多次参加省、州组织的民族民间艺人表演活动。1982年、1989年两次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第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彝族大刀舞表演;2006年10月参加禄丰县民族民间舞蹈展演;2008年国庆节期间参加禄丰县第十届恐龙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彝族大刀舞表演。2002年5月被省文化厅、省民委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民族民间舞蹈(大刀舞)艺人”。2012年12月20日,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普顺发榜上有名,这是禄丰县第一个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的传承人。

普顺发不仅是彝族毕摩,还是大刀舞的传承人,不仅能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还能熟练掌握大刀舞的表演技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民间艺人。大刀舞是禄丰县境内彝族所独有的一种在火把节祭祀活动中表演的民族民间舞蹈,相传彝族大刀舞有72种套路,后来逐渐失传,目前唯有他还熟知其中的八个套路,掌握有抛刀跺地晃手、踢刀上臂抹刀、左右算刀弓步、上步跪蹲挑刀、刀步背刀招手、翻转、刀花等多种舞蹈动作。

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毫不保留地传授彝族毕摩和大刀舞表演技艺,现有胡金富、普宜生、普有军、胡金良等40多名大刀舞表演骨干,他们都能熟练掌握大刀舞的表演技艺,普顺发为高峰彝族大刀舞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是高峰彝族火把节祭祀毕摩和大刀舞的重要传承人。

除此之外,高峰乡还有5个省、州、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如高峰仓底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即彝族大刀舞传承人、脸谱、羊皮褂制作艺人毕金荣;高峰海联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刀舞表演胡金富、县级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即彝族刺绣艺人普富兰;高峰果纳县级民族民间传统习俗传承人即彝族民俗礼仪传承人普连才、县级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人即唢呐演奏艺人普发文。

五、高峰--文物古迹众多

地方传统文化浓郁的高峰,还有许多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海联大花箐村遗存的禄丰至黑井明清盐运古驿道,此古驿道完全用石板、石条铺设,均宽2米左右,遗存近1公

里,且保存较完好,行走之上,你能体会到几百年前盐运马帮的艰辛和快乐;

文化秘境高峰乡

另大花箐村还有清代土主庙,是近现代当地居民祈神降福的地方。

龙骨庄房村的烧香山上的明代向天坟(一号坟、二号坟,俗称双乳坟)。两坟呈圆形,依山而建,分为三层,规模较为宏大。如一号坟(东墓)下台高1.1米,环径13.8米,环砌呈圆弧长16.54米;中台高2米,环径7米,环砌呈圆弧长15.27米;上台高1.3米,封土呈圆锥形高1.78米,下圆半径5.4米。由于该坟无碑文记载,经过多年的研究,楚雄州彝文研究所认为此两坟是彝族先民观察星象之作用,跟十月太阳历历法有关;从外露的盗土内发现含有青釉火葬罐碎片,文物考古界考证认为此两坟是明代火葬墓地,2003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秘境高峰乡

龙骨庄房的明、清时期的苏诚家族墓。苏诚,生卒年月不详,定远县人(今云南牟定县),先为黑井煎盐灶户,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功授沙矣旧土巡检,历10代。墓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有墓40余座,均为圆丘形封土堆墓,其中大多数墓早年被盗,墓前曾有石象、石马等石像生。现只有两棵墓表上的石狮和一棵墓表的下半段,墓志、墓碑、墓前的象和马已被盗卖。

另牛街村还有仙人洞、仙人桥、三月三粱子大小营盘等古迹。这些都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和参观价值。

高峰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秘境,是美丽彝乡、梦幻地方,也是天然氧吧、探古寻幽、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