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衆的國內落地自駕游,怎麼做成一門大衆生意?

【環球旅訊】(特約評論員 滕德毅)提起自駕遊,不論是遊客還是旅遊業者第一反應是周邊自駕遊,在OTA和旅行社預訂酒景套餐,這確實有著相對廣闊的市場和高頻的出行,而說到落地自駕遊,則更多選擇在國外某些知名的公路和目的地。

今年初,“心目標”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國內航空和高鐵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大交通+小交通”的緊密銜接,落地自駕成為自駕遊過程中重要的服務場景之一,以更便捷和經濟的方式吸引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每年有近15%的自駕遊客選擇以該方式前往目的地。

但據筆者的觀察,國內落地自駕遊目前還是旅遊業中很小眾的細分市場,由崇尚自由、愛好駕駛、喜歡越野等多個細分遊客標籤重疊而成。和以休閒度假為目的的周邊自駕遊不同,落地自駕遊主要能給遊客帶來兩大興奮點:

一是沿途風光,長途目的地與遊客常駐地差異較大,尤其是自駕遊會選擇特殊地形、地貌的目的地,沿途大多是跟團遊和機酒自由行很難到達和領略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古蹟,能讓遊客產生很深的探索感和到達的自豪感;

二是越野體驗,除了沿海公路以外,自駕遊遊客更加青睞於沙漠自駕、山地自駕、草原自駕和高原自駕等探險刺激型體驗,尋求超常規的越野駕駛體驗和駕駛技能,重視團隊協作和挑戰自我。

目前國內市場上主流的落地自駕遊產品形態,最常見的是單租車,即按日起租的標準化租車產品,產品主要由全國性連鎖租車公司、當地中小型租賃公司或當地旅行社提供,遊客租車後結合在線旅遊攻略和經典熱門自駕線路,全程自助式自駕遊,除租車外,產品提供方不提供任何額外的旅遊服務。

另外一種是組隊自駕遊,車輛由當地租車公司提供,由旅行社或自駕遊俱樂部組織成車隊,由頭車引領組隊行進,主要是挑戰類線路,如滇藏線。第三種是一日遊,知名度較高的如環青海湖自駕、環洱海自駕等,更多是短暫體驗加攝影留念,屬於輕體驗類產品。

路在何方

筆者結合國內外經驗和落地自駕遊國內現狀,認為國內落地自駕遊可為空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培養自駕遊目的地IP,打造經典自駕遊線路,美國66號公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國內知名的自駕遊線路如川藏線、青藏線、滇藏線、環青海湖、甘南、阿拉善等其實已經具有口碑標籤,但是沒有經過系統化包裝和推廣,更多是目的地自身適合自駕遊,這些線路也不適合大眾遊客參與體驗,無法進行產業化。

自駕遊目的地IP的打造離不開精準的基礎設施建設、盈利模式構建、改進自駕體驗、提升後勤保障、挖掘沿途觀賞點、擺脫觀光遊思路。如果從自駕遊客體驗角度打造自駕遊線路IP,國內適合打造成自駕遊IP的經典線路還是很多的,比如位於張北的草原天路,其道路環境相對友好,適合更多層次的自駕愛好者體驗。

2. 建立自駕遊行業標準和產品標準,增加自駕遊體驗性和安全係數。定義落地自駕遊必須包括的服務項目和細節標準,逐漸將自駕遊行業具象化和產業化。目前國內最有機會做好自駕遊的行業是出行行業,而非OTA和旅行社,從車輛硬件設施和出行服務體系兩方面入手,逐步摸索建立自駕遊行業標準,可以實現在保證規模效應的基礎上良性發展。

另外,電動汽車技術的發展,使用自駕遊能進入更多自然保護目的地和特殊自駕場景,也降低了自駕遊的成本和遊客門檻,會促使自駕遊細分市場的擴大和快速發展,開發適合電動汽車的自駕遊產品和服務目前雖然有些超前,但是可以佔領市場先機,電動汽車廠商有一定機會切入。

3. 小型孵化團隊+拒絕觀光遊,目前國內落地自駕遊的市場體量無法撐起一個大型公司,且市場需求分散,特別適合小型創業公司探索業務模式和搶佔細分市場,但是自駕遊一定不是觀光遊,不是簡單的租車加景點遊覽加住店,而是深入體驗類服務和產品,需要小型創業公司和小型孵化團隊不斷深入挖掘遊客需求,摸索出真正的自駕遊體驗型產品,短期內無法實現業務量的快速突破。

最後的話

近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佈消息,稱機動車駕駛人數量達3.96億人,新領證駕駛人1325萬人。其中,男性駕駛人佔70.7%,女性駕駛人佔29.3%。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自駕遊人次佔比國內旅遊總人次已經超過50%,如此巨大的自駕遊群體與落地自駕遊的較小體量形成巨大反差。

除了遊客在異地有很多旅行方式可選擇,異地自駕的安全性、對車型和路況的不熟悉、對駕駛水平的不自信、對當地民俗陌生等原因都是攔路虎,更重要的是沒有符合或超出落地自駕遊遊客心理預期的自駕遊產品服務和體驗,讓我付費選擇你,總要有個理由吧?這些都是落地自駕遊的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