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這三位媽媽才會這樣做!稍不注意就毀了孩子的安全感!

“安全”和“接納”這種深層渴望得到滿足,是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關鍵,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以下三則案例,幫助父母分辨出孩子的這些深層渴望,並學會用建議的方式予以滿足孩子,讓孩子安心做真實的自己!

01

永遠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媽媽:我們家小剛可不聽話了!不過,最近我找到了一個辦法治他,如果他不聽話,我就說不要他了!他還真害怕。上次,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他賴著不肯離開,我就說再不走就不要他了,然後真的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哭著一路跟上了我,但是每次這樣之後,他都會哭很長時間,挺不好哄的。

孩子:媽媽總是說不要我了,我好難過,也好害怕。

心理影響:被拋棄的感覺很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生存危機,懷疑自己的價值。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而恐嚇他,特別是以拋棄來要挾孩子,這在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出恐嚇和真話的區別之前,對孩子而言就是非常令人恐懼的真實情況。他甚至可能感到生存受到了威脅,進而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更為敏感的孩子還可能會為自己的處境焦慮,花費很多能量和精力去證明父母是否愛自己,以確認自己是不是安全。

孩子很弱小,他的吃住行都依賴父母,有時候父母的態度對孩子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特別是涉及拋棄這一基本的安全感。因此請記住:永遠不要以拋棄、不理睬來威脅孩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父母是永遠不會拋棄他的,即使出於不得已的原因離開甚至是死亡,父母的心也一直與他在一起。這樣,孩子就能建立起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感。

案例中,如果媽媽能夠給孩子提供至少三個選擇,比如:選擇現在離開、再玩三分鐘離開、再玩五分鐘離開等,那麼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因為他能在一定範圍內做選擇。父母可以理解孩子,與孩子達成共情,在給孩子一些選擇的同時,還要讓孩子明確我們的規則及界限。

如果孩子堅持不走,媽媽也沒必要發脾氣,可以帶著對孩子的理解和自己的堅定,直接抱走孩子。當我們溫柔而又堅定地執行規則時,孩子就會知道必須這樣做了,不再糾纏。這種方式不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造成負面影響。

不只是這三位媽媽才會這樣做!稍不注意就毀了孩子的安全感!

可參考如下對話方式:

媽媽:我們得離開了。你是要現在走、再玩三分鐘,還是再玩五分鐘?

孩子:不,我不走。

媽媽:媽媽知道你不想走(共情),但不行,我們必須要走(界限)。不過你可以選擇再玩幾分鐘(選擇)。

孩子:我要玩一個小時!

媽媽:不可能,沒那麼多時間了。再玩五分鐘吧(建議)!

孩子:不嘛,半小時!

媽媽:不行。這樣吧,既然你很想玩,我們延長到八分鐘(尊重)。

孩子:不,十分鐘!

媽媽:好吧,就十分鐘(尊重)。十分鐘到了我提醒你離開。

02

儘量不讓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媽媽:我最近工作不順心,又不能在單位發脾氣,憋了一肚子火,回家後看什麼都不順眼,就會訓女兒幾句。結果她不知怎麼搞的,好像最近火氣也特別大,總是哭啊鬧啊,真是火上澆油,煩死人了!

孩子:媽媽總是無緣無故地衝我發脾氣,前一分鐘還好好的,後一分鐘就會板起臉來兇巴巴地對我。我很害怕,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惹她不高興……

心理影響:父母對自己的情緒處理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當父母被不理性的情緒控制,而對孩子發脾氣時,孩子首先會感到害怕,這是本能的反應。

其次,還可能會引起孩子自責和內疚,認為是自己哪裡不好,做錯了,才讓父母發脾氣的。這種覺得自己不好的想法,使得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如果父母的情緒總是變化無常,那麼孩子可能會變得小心翼翼,做什麼事都縮手縮腳,因為孩子時刻在擔心自己會做錯了什麼惹父母生氣!

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感受負責。父母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讓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當父母能夠用更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時,就能夠呵護孩子的安全感,而且孩子也有機會向父母學習如何恰當地處理情緒。

我們分兩種情況來討論:第一種情況是父母的情緒完全與孩子無關。

那麼要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有情緒,這是爸爸媽媽自己的事,與你無關。”請孩子給我們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來處理這些情緒。

第二種情況是父母的情緒與孩子有關。

我們可以選擇健康的處理方式。首先,要避免因盛怒傷害到孩子,必要時先給自己一些時間獨處,平靜下來,通過探索內在冰山(看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可不可以放下一些不能滿足的期待,改變那些讓自己陷入情緒的觀點等)實現情緒管理。

然後,在相對平靜的狀態下,向孩子說明自己感受到了哪些情緒、有著怎樣的觀點或者對孩子有怎樣的期待,平等地跟孩子討論各自的情緒、觀點、期待、渴望和行為,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一起協商解決問題。

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我們雖然有情緒,但仍然很愛他,而且不需要他為我們的情緒負責。這樣,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保護,也學習到了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

不只是這三位媽媽才會這樣做!稍不注意就毀了孩子的安全感!

可參考如下對話方式:

媽媽:媽媽在單位遇到些不順心的事兒,心情不好,這些跟你無關。媽媽想一個人待一會兒,處理一下自己的情緒。

孩子:哦,好吧。可是你得先檢查我的作業,對嗎?(媽媽心裡騰地升起一股怒火,但深呼吸了一下,放下希望孩子馬上理解自己的期待)

媽媽:等媽媽處理好情緒,才能有心情看你的作業。

孩子:不行,就得現在看!(媽媽感到憤怒,也覺察到隱藏在憤怒之下的難過,在相對平靜的狀態下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媽媽:聽你這樣說,媽媽感到很難過,也有些生氣(分享感受)。媽媽真的希望你能給我一些理解和支持(渴望),給我一些時間獨處(期待),就像你有情緒時,媽媽也會像你希望的那樣對待你(渴望),是嗎?我覺得看作業也不是非要這會兒,等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後再看也來得及(觀點)。你說呢?

孩子:那好吧。

03

允許哭但要告訴孩子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媽媽:我特別討厭玲玲哭,覺得她很沒用。有一次,幼兒園小朋友把她的玩具搶走了,她不知道搶回來,只會跑到我這裡哭!真沒用!我推開她,讓她去把玩具搶回來,她卻哭得更厲害了。我一生氣打了她,想制止她哭。她倒是不哭了,可看我的眼神變得怪怪的,還一直不跟我說話,這丫頭真記仇!

孩子:媽媽從來不准我哭,我難受了想哭都不敢,因為一哭,媽媽就會責罵我,可能還會打我。我覺得媽媽一點兒都不理解我!

心理影響: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自己,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活出自己。

一個人如果可以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和理解自己所有的部分,包括外在表現、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等冰山的各個層面,那麼他看能清楚,會活得自在一些,少有糾結。

實現這種狀態的前提是,他有足夠的安全感來支持自己這樣做,而安全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兒時的經歷——當孩子在表達真實的自己時,父母有何反應。

舉例來說,孩子感到難過、委屈的時候想哭出來,如果父母允許他哭,那麼他就會學習接觸內心感受,並且將之表達出來。

反之,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則可能對自己的內心感受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不該有這樣或那樣的感受和表現,覺得自己不好。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的時候,我們可以接納並表示理解(這在道德的前提下),讓孩子感覺到這麼做是安全的,自己的內在是合情合理、能夠被接受的。這並不意味著孩子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父母不一定要贊同他,我們可以保留意見,但同時也要尊重孩子。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允許孩子去自由表達他內在的某個部分時,那麼可以檢視一下我們的內心,是否被某些條條框框束縛了,或者被某些期待妨礙了,接下來再決定是要保留這些條框和期待,還是要做出改變。不過很顯然,束縛越多,就越可能給孩子帶去負面影響。

不只是這三位媽媽才會這樣做!稍不注意就毀了孩子的安全感!

在上面的案例中,媽媽可以允許孩子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同時還可以用自己的表情、動作、語言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溫柔地抱抱孩子:“你的玩具被搶走了,很難過是嗎?”

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的情緒發散出來。但要告訴孩子,哭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之後,用提建議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你現在打算怎麼辦?我覺得你可以找小朋友要回來,或者請老師幫忙,也可以讓爸爸媽媽陪你一起去要,又或者我們就當送給小朋友玩了,你玩別的好嗎?你還想到什麼其他的辦法了嗎?你的事情自己決定,媽媽支持你!”

這樣,不但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保護,他還知道了其實面前有很多選擇,鍛鍊了自己做選擇的能力,由此孩子的自尊和力量感都能有所提升。

本文摘自《相信改變會發生——養育完整而富有靈性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