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晉文公是活埋的嗎?有何依據?

魚潛深海


應該說嫌疑很大。

咱們縱向地看一下,晉國公室的政局一直動盪,國君死於非命是司空見慣的事。

晉文公的他老爹晉獻公,殺了他鎮守一方的兒子申生,重耳、夷吾被迫出逃。宣傳上說是因為晉文公年老昏聵,喜歡年輕漂亮的酈姬所以重用她,申生、重耳都跟小白羊一樣,任酈姬用幾個小陰謀詭計擺弄得引頸受戮。其實,歷史上國君跟出鎮的兒子之間,關係哪有那麼簡單;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役,哪個出鎮的親王是省油的燈所以,真實的情況應該是申生、夷吾、重耳領銜一堆反對勢力,跟以晉獻公為首的公室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晉獻公重用外戚酈姬打壓他們,導致一被殺兩出逃。


晉獻公死後,他跟酈姬的兒子繼位,相繼被殺。

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即位,即位後妄圖擺脫秦國控制,兩國兵戎相見。戰場上一些不滿夷吾的晉兵一譁變,夷吾立馬成了階下囚。頗有五代十國,大將不滿皇帝削藩,於是立刻把皇帝打包賣了的風采。

晉懷公也是被秦人支持的晉文公幹掉。

晉文公之後,晉國國君被殺依然是家常便飯。文公的妻子還曾抱著他的孩子求大臣們,不要文公屍骨未寒就對他們下死手,結果還是沒逃過厄運。至於“趙盾弒君”什麼的,屢見不鮮。

連續不斷地出現這麼多事,那就不是某個某幾個國君道德或能力有問題了,而是整個晉國都是個不穩定的結構。所以說,晉文公時期如果安安穩穩的,反倒是一件怪事。

可以推斷,文公時期晉國也是反對力量不斷,但由於文公做到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超過齊桓公的功業。如果像晉懷公一樣明著被明著被推翻,晉國在列國面前也太沒面子了。



所以,很可能一些大臣使用了暗殺的辦法。但由於當時製毒水平有限,一個硫化砷的鶴頂紅就是頂尖毒藥了,晉文公當時沒被毒死,在棺材裡清醒了,發出了悲號的聲音。

於是出現了《左傳》中詭異的那一幕: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冬天,晉文公死了。庚辰將要把他葬在曲沃。馬上要下葬,棺材裡突然傳出像牛叫一樣的聲音(可以看出晉文公多麼掙扎)。但這也難不著卜堰,他讓大夫們拜棺材,並說這是國家西面將有大戰的徵兆,咱們必勝。輕輕掩飾了晉文公被活埋的事實。

《左傳》的作者有對晉文公的死存疑,所以記載下了這詭異的一幕,留待後人考證。


待我施為地煞變


只能是說有這種可能,左傳中記載:“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也就是說晉文公在出殯的時候,棺材裡傳來了像牛叫一樣的聲音,如果不看這段話的出處,很多人甚至覺得這是在看恐怖小說呢。但是這段話出自正史,那就是一件細思恐極的事情。

第一,棺材裡面傳來了聲音,有可能是人沒有死透。第二,聲音像牛一樣,更是細思恐極的一件事,因為這種聲音很像人被堵住嘴發出的聲音。如果真是這樣,那晉文公很有可能是被謀殺的,他被活埋了。




我們有理由懷疑,大夫卜偃很有可能是同謀。因為正常情況下,如果聽到棺材有聲音,一般會開棺看一下什麼情況,但是卜偃卻沒有絲毫懷疑的直接下拜聲稱:“國君下命令,將有西邊的軍隊過境,要我們攻擊他們。”按照唯物的觀點,這段話完全就是胡扯了,那隻能說卜偃在掩蓋國君還沒有死透這個事實。所以按照這個觀點,卜偃很可能是同謀。

但這也只能說是一種猜測,並不能確定。因為晉文公在死了五個月之後才下葬的,因為按照周禮:“

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晉文公的葬禮也是符合周禮的,因為史書記載的是:“夏四月,葬晉文公”。晉文公從死到下葬,剛好五個月。所以按理來說,晉文公早死透了。所以關於棺材內傳來的聲音,也只能是一個歷史之謎了。

另外,事實上,在我國古代對於下葬一直有一個風俗,也就是在人死之後,至少要放七天才能下葬,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頭七”,而且這個時候棺材是不會徹底封死的,目的就是防止沒有死透的人,突然活過來了。即便是現在,人死後,還要醫院開據死亡證明,何況古代呢,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完全確定人死了。

傳說這種風俗源於扁鵲,扁鵲在路過虢國的時候,聽說虢國太子暴斃,準備下葬。但是扁鵲經過查看,認為虢國太子只是昏厥了而已。在扁鵲的治療下,太子終於活了過來。所以人死之後,停屍七天的風俗也就流傳了下來。如果一個人,七天不吃不喝,停屍七天早死透了,何況停屍了五個月的晉文公。所以這也只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