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踩线!这些新花样,都属于公款旅游

近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多起公款旅游问题,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据报道,邢台市委农工委小康办主任姜国就先后4次用公款游览20个景区,每次出游都有“十足的理由”,比如:

赴四川省眉山市考察学习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经验、赴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考察学习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赴安徽省宣城市对标学习培育家庭农场建设、赴吉林省长春市学习培训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先进做法……

更令纪委意外的是,市委农工委副书记李彩霞在明知考察行程包含旅游项目的情况下,仍签字同意,且在组织审查过程中对此事一再隐瞒。

小心踩线!这些新花样,都属于公款旅游

在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之下,总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明知故犯,在“四风”问题上打“擦边球”、玩“躲猫猫”,公款旅游频出新招变花样,令人眼花缭乱,须引起高度警惕。

公款旅游隐形变异有哪些?

1

打掩护

借公务之机改变行程、延长时间参观游览。有的在正常合规的公务出差中,擅自变更路线旅游,并用公款报销产生的费用;有的公务出差看风景,把游山玩水当成了主业,把工作沦为副业,比如考察行程安排3天,仅参加半天座谈会了事,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游玩上。如2017年5月,山东省东平县政协原副主席赵永恕带队赴安徽省、江西省考察精准扶贫工作。考察期间,赵永恕等人多数时间到安徽、江西等景点参观旅游,对精准扶贫工作仅在就餐期间与接待方进行了简单交流。

2

立名目

借口学习培训、党日活动,实为游山玩水。一些手握实权的干部又想出去玩、快活,又不想自己花钱,于是就琢磨着如何打学习培训、公务考察的幌子。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本是严肃的政治生活,却被有些干部偷梁换柱,以开展红色教育为由搞变相公款旅游。如2017年3月,四川省邻水县丰源水务投资公司总经理游驰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副总经理孙国安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带领公司女职工到重庆接受红色教育,却在途中到重庆某温泉风景区泡温泉。

小心踩线!这些新花样,都属于公款旅游

3

搭便车

带上亲属、邀上朋友共同逍遥风景名胜区。有的领导干部公私不分,不仅自己公款旅游,还带上亲属、邀上朋友,吃、住、行、玩等费用一起从公款列支。如2017年6月,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商务局原党组成员、区粮食局原副局长戴伟忠到浙江诸暨、江苏沭阳公务出差,携妻儿同行,并赴诸暨五泄,南京中山陵、夫子庙等景区旅游,旅游产生的大部分费用由公款支付。

4

搞变通

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参观游览活动。在正风肃纪高压态势下,有些领导干部打起了管理服务对象的主意,寻找与自己熟悉、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或个人,或者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下属单位,耍起了“公权游”。如2017年3月8日至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方海事局局长蔡云秋前往重庆考察搜救中心建设情况期间,前往武隆喀斯特风景区游览,相关费用由中标黄河银川段航运建设的企业支付。

公款旅游禁而不绝为哪般?

1

界限不清

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加上公务考察与变相旅游难辨难分、界限不清。过去,有些领导干部出差到了一个地方,要赏最美的风景,要品尝最地道的美食,被人民群众总结为“花公款游览名川大山,美其名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接待单位则拿出看家本领尽地主之谊,生怕招待不周培养不好感情。考察、接待双方彼此心照不宣,久而久之形成惯性,再加上有些考察和旅游的界限不好把握,尤其是涉及文化考察、招商引资时,更加难以区分。

2

特权思想

特权思想作祟,总想占公家、管理服务对象的便宜。

有些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力,就不惜钻空子、寻路径,想方设法换算成“权利”,依仗职权谋求不当利益,如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云南省开远市农业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王旭3次违规组织公款旅游,产生的费用通过违规收取疫苗管理费,私设“小金库”报销。有的是直接提出、有的是“被动”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安排的旅游考察活动,由其支付交通费、景区门票费、吃住费用等。这类问题特别是企业或个人安排的旅游考察活动,除非被举报,一般的检查很难发现。

小心踩线!这些新花样,都属于公款旅游

3

侥幸心理

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妄想瞒天过海。高压之下仍然有一些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薄,公私界限不明,心存侥幸,有令不行。旅游本来是个人私事,公务差旅的目的是推动工作的开展,如果两者混在一块,借机搞猫腻,旅游就变成了“旅忧”。任何无视纪律、漠视规矩、逃避监督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4

监管不严

主体责任履行不力,审批把关不严。如果监管主体不能切实履行责任,放任下属借公务名义游山玩水,那问题就严重了。事实上也是,有的领导、单位不仅监督管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在组织审查、调查时,还帮助隐瞒、对抗组织。这些领导干部故意失聪失明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一味充好汉,对抗组织,有的出于朋友义气,妄想一手摆平,如此体恤、关心下属,并不能笼络人心,到头来害人害己。

公款旅游改头换面怎么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次谈到作风建设问题,强调要不断巩固和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要求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从一件件小事抓起,坚决防止不良风气反弹回潮。

首先,抓住“关键少数”,严格审批把关。运用好问责这一“撒手锏”,倒逼领导干部主动担起主体责任,加强管理和监督,严防揩公家油现象。

其次,盯住关键环节,防止问题产生。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要节点、假期、时段,构建立体监督网,加强与财政、审计、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协作,让公款旅游问题无处遁形。

第三,拓宽监督渠道,强化震慑效果。要广泛发动群众,拓宽监督渠道,让公款旅游行为无处藏身。发现线索后,及时调查,有问题的严肃处理、通报曝光,形成震慑,强化知止、不敢氛围。

精彩回顾

震撼消息:铜仁要建超级高铁!

聚焦 | 梵净山申遗的“巴林时刻”

视频 | 游钓铜仁——神秘的刷滩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