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63期

第三章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学习是以个体的某种变化为标志的;学习的发生都是由经验引起的;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在学习者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学习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作了分类。他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4.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5.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6.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它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7.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习得与消退,条件反应的习得是指在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称为消退现象;泛化与分化

实质区别

条件反应区别

实际应用

实例

泛化

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

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

学生能区分“洛、络、骆、落”这四个形近字

8.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分类

刺激物

区分点

举例

第一信号系统

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

人和动物共有

吃过酸梅的人看到梅子就会分泌唾液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语言符号为刺激物

人独有

“谈梅”也能分泌唾液、“谈虎色变”

9.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最著名的动物学习实验是猫开笼取食的实验。通过这类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

10.联结-试误说的学习规律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强化。在斯金纳看来,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①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②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2)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行为被增强

行为被减弱

呈现刺激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表扬)

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如关禁闭)

消除刺激

负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家务)

负惩罚(消除愉快刺激,如禁吃KFC)

(3)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1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主要是认知等个人因素)、环境和行为三者的相互作用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1)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制过程;(4)动机过程。

(2)班杜拉对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13.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顿悟说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黑猩猩的行为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基本内容如下: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14.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是一位受格式塔学派影响的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期望的获得;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也就是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托尔曼主张将行为主义S—R的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15.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主要从学习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16.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分为两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7.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由于这些材料的呈现一般先于正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故又称“先行组织者”。

19.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加涅是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他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2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内在学习理论

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罗杰斯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中,罗杰斯当推首位,他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3)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4)教学观。第一,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第二,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第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如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对数学、科学和语言等领域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2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