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湖口棠山小学

文:彭淑清

昔日的风貌和简陋的校舍

棠山是湖口流泗地区除流泗镇以外最大的农村乡镇,与彭泽定山镇、红光砂场相邻,紧靠彭湖公路,人口众多,交通便利。棠山包括上棠山(上棠山隔一条小港对面有一个小村庄,叫眠龙居)、下棠山(下棠山背后500米处还有一个小村庄,叫眠牛地)和鸟林峦三个大村庄组成。棠山以周姓人口为主。棠山集镇在下棠山,原来有一条60多米长东西走向的街道。街道的东尽头直通彭泽地处。解放前,街上约有20余家店铺,南杂百货、绸缎布匹、餐饮小吃、屠店鱼贩,还有旅店和药店等等,应有尽有。解放后,私营工商业经过改造,只留下一家供销社的国营商店和一家合作商店,另有一家较小的中药店。到了1965年,就只剩下一家独大的国营商店了。

解放前,棠山既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和蓬勃的商业,也应该有一所相应的学校。据棠山老农民周继先介绍,抗战以前,棠山当地的士绅们曾出资合办过一所规模不小的私立小学,最盛时期学生曾达到六、七十名之多,其中有一些是彭泽的学生。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仿照县城里的国民小学。学生中还成立了剧社和乐队,每逢节日,剧社即演出小剧目,乐队即举行演奏,乐队里有洋鼓洋号。洋鼓一打,洋号一吹,那气势真是有模有样。但日本鬼子一来,这所学校就停办了。

解放后不久,棠山就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属流泗辅导区管辖。1957年后,县教育部门在棠山加设高小班,从此棠山小学成了一所完全小学。独立成为一个辅导区。下辖基垅村小、

刘家湾村小、张以文村小、永和洲村小和多所民办小学。

我是1962年3月调入棠山小学的,在这所学校里足足工作了16年。

1965年前,棠山小学是湖口全县十八所完全小学之一,教学质量和初中升学率在全县都有一定的名气。全校六个年级六个班,学生人数一般都保持在200名以上。学生中有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是彭泽生。彭泽定山公社七房湾、喻家老屋湾、张明湾、枫林塘湾、细屋颉家湾、喻家岭湾、江垅时家湾、时家老屋湾、沙港时家湾、箬垅陶家湾、株树峦陶家湾、大屋张家湾、细屋张家湾、西湾韩家湾、高家湾等等,都有不少的学生到棠山来读书。特别是高年级和加办的初中部,彭泽学生所占的比率很大。彭泽那边不是没有学校,下祠堂腊树时家就有一所定山完小,红光砂场也有红光完小。可是彭泽许多学生宁愿舍近求远,作住宿生到棠山来读书。这说明棠山的学校在彭泽人民的心中是很受欢迎的。这原因不用说,是棠山学校的严格管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但棠山初小创办时和后来的棠山完小,校舍一直都在地主周子田土改时被没收了的旧房子里。这栋房子中间原有一口天井,两厢前后共六间房,都是用作老师的住房。上下两层,楼上用作住宿生宿舍,地下中间的庭堂曾经用作高年级教室。1963年对这栋房子进行过一次改建,废除天井,将庭堂拍通相连,辟出一间约50平方米的面积,用作学校的礼堂。平时礼堂中间放两张大方桌,权当乒乓球桌,师生们休息时可以在此打打乒乓球。

棠山小学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像样的教室,更别说操场和篮球场。1965年前的十几年间,学校除在周柳营(周子田的儿子)正屋西边加盖两间余屋作教室外,还将下棠山湾祖堂用作低年级教室,黑板后面就是祖堂的神龛和祖宗的牌位。这还不够,学校还在棠山街上租用过民房用作教师的住房和厨房。棠山大队原来在下棠山建了一栋三间平房用作大队的办公室,1964年大队办公室迁往公路南边的新址,就将原来的三问房屋都给了学校作教室。

昔日的湖口棠山小学

新建校舍的提议和计划

多年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都盼望着改善学校环境,折除旧校舍,另建新校区,以利学校办得更好更出色。1967年4月,学校向流泗公社和县教育局领导谈到折除棠山小学旧校舍,建一所新的棠山小学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县教育局派人来棠山查看了学校旧房的情况后,同意建新校舍,同时可以考虑拨款问题。直到1967年下半年,拨款问题得到了完全的解决。建新校舍的愿望已经快要实现了,下一步是新校区选址的问题。

因为旧校舍的面积太小,新校舍不可能建在原有的地方。为了孩子就学,新校舍还是建在上下棠山的范围内。当时棠山大队党支部书记周春荣为人正派。非常支持棠山学校的新建。他说:棠山大队的农业一直是县里一面红旗,我们也应该把棠山小学办好。至于新选校址的问题,我看还是选择下棠山槽门前周官坵为好,那里没有群众的房子,不需要搬迁房屋,只要迁走几棺坟墓就可以了,面积又大又宽敞。

于是,成立了以大队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学校领导、学校会计、下棠山生产队队长和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棠山小学新校区基建领导小组,负责新校舍的筹建工作。这个领导小组还吸收了学校校长周新我同志,他为棠山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到群众的尊重。

大概在1967年中秋节前后,坟墓的移迁和少数群众自留地的处理工作已经开始了。国庆节后,新校址的勘线划界工作开始了。界桩钉好了,石灰线划好了,下棠山一名60多岁的老妪果然出来阻挡说:这里有一块菜园地是我家的米缸,米缸占了,我们一家人不要饿死吗?筹建小组的领导出来劝她说:棠山办学校,是国家的建设,是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读书的方便。你放心,筹建小组一定会帮你处理好的。整个基建过程中,只出现了这么一个插曲。

新址座北向南,东西宽约38米,南北深约36米,占地面积约1360平方米,整个校园近乎正方形。计划共建三列房屋,东边一列是教师住房和学生的宿舍,靠北和西两列为教室,南边是围墙和学校的大门。

昔日的湖口棠山小学

新校区的建成和最后的撤销

不久,县教育局的拨款也拨下来了。主要用于购买桁条桷子等木料。为了节约资金,筹建小组到彭泽县天红公社购买群众拆旧房屋的旧料,价格比到县木材公司购买便宜得多。瓦、砖只需要购买一些。大部分用原来旧校舍拆下来的旧砖、旧瓦。外面用火砖,里面用土砖,一砖一瓦一匹桷子都要用在新建屋上,处处精打细算,节约用钱,大大地降低了做屋的成本。

基建期间,学校没有放假,把下棠山的祖堂和槽门两边的小房都用起来了。老师们坚守岗位,工作很艰苦,同时照常上课。

11月上旬,开始拆除旧校舍。旧校舍拆除后,新校区立即开工。主体工程要求在1967年底前完工。匠人们经过两个月的战斗,终于在1968年元旦,新校区就已经矗立在人们的眼前了。

这是一处接近正方形的校园,坐北朝南,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黑瓦白墙的平房。正面的校门两侧有漂亮的门墩,门墩两边是围墙。靠东一列房屋有12间住房,是教师的住处,屋内有木楼,楼上可以住寄宿生的学生。靠北和西两列各有三间教室,每间教室都有60平方米的面积。北边最东头的教室紧连厨房,而厨房又和教师的住房相连,最西头是厕所。

校园中间近有700平方米的空地,有蓝球场,师生开大会和上体育课不再借用下棠山群众的打麦场了。

1968年初,老师们陆续搬进新居,我分到南头靠东边中间的一间,隔壁就是周新我校长,我很满足。在这间房子里我度过了将近10年的岁月。直到1978年3月调离棠山。

从1969年开始,棠山小学加办初中班,学校的名称改为“流泗公社棠山中学”,附设高小班,1—4级下放到生产队去办去了。

上个世纪80年代,棠山的初中班撤销,学校又恢复“棠山小学”的名称。据了解,除了棠山大队油榨旁边做了一所校舍外,其余各生产队的学生都又回到了棠山小学的老根据地。

1999年,棠山村在棠山南麓建筑了一栋三层楼房,供村部和学校使用,从此,学生全部搬进了这栋楼房。直到2014年9月,由于学生都随着大人打工,近地就学而转学,人数越来越少,棠山小学被彻底撤销。

昔日的湖口棠山小学

昔日的湖口棠山小学

昔日的湖口棠山小学

所有图片均为网络配图、与文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