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1、誰來對標紐約、東京灣區?

早在粵港澳大灣區提出之前,深圳等就把對標對象瞄準了舊金山灣區。在第五篇裡筆者經過數據對比分析,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最適合對標加州城市群,港深莞惠都市圈最適合對標舊金山灣。同樣在第四篇裡,經過數據對比分析,認為以杭州灣經濟區為核心的浙江大灣區最佳對標對象是舊金山灣區。都去學習舊金山和硅谷了,那麼,誰來對標三大國際灣區中的另外兩個,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呢?

跟舊金山灣區市場驅動自發形成多核競合,以高科技開闢藍海、引領世界潮流、從而實現能級躍遷和地位逆襲的新勢力形象相比,紐約和東京則是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中樞和命脈所繫,是重中之重的龍頭,是國家實力和形象的代表。最適合去對標的,非上海莫屬。

然而僅靠上海自己單槍匹馬去挑戰紐約、東京兩大旗下小弟眾多的巨無霸都市圈,顯然是不夠的(表1)。2016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的出臺,使得

上海1+6大都市圈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圖1,相關內容參考https://www.supdri.com/2035/)。上海大都市圈的空間格局可謂霸氣十足:北據長江口,扼守黃金水道入海段,上溯常州附近;南擁杭州灣,強勢佔據杭州灣大部,直逼杭州城下;西抵太湖畔,實力包攬全太湖水面,順帶湖西宜興。它硬生生把寫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鄰省多年規劃建設的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拆解開來,納入自家地盤。它切出了前述(第四篇)長三角Σ形雙灣區的主要依託與核心地區,形成了一個縮小版的Σ形上海雙灣區,成為對標紐約、東京灣的先天條件。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表1 規劃的上海大都市圈與紐約、東京灣區基礎數據對比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圖1 上海大都市圈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位置

根據表1數據,規劃的上海1+6都市圈在國內的經濟分量為10%,已可對標紐約灣區。考慮到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各方面絕對實力非常接近,規劃的上海都市圈實際可以對標紐約灣、東京兩個世界級灣區

根據表2數據,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國內的經濟比重跟紐約所在的美國東北城市群在美國的比重一樣均為20%左右,考慮到美國東北城市群和日本東海道城市群絕對實力非常接近,長三角城市群作為早已公認的全球第五/六大城市群,可對標目前全球top2的美國東北部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城市群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表2 長三角城市群與美國東北城市群、日本東海道城市群基礎數據對比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灣區只是都市區/圈的一種特殊形態,全球頂級的紐約、東京、舊金山都市圈都是灣區,但不是全部。

2、上海1+6,全球第一大都市圈?

先來看一組事實:

當前全球人口第一大都市圈:東京圈4382.8萬;當前全球面積第一大都市圈:洛杉磯都市圈87940 km2;當前全球建成區面積第一大都市圈:紐約都市圈11875km2;當前全球GDP第一大都市圈:東京圈1.77萬億$/紐約圈1.83萬億$(匯率誤差);當前全球市域人口第一大城市:上海2419.7萬(除重慶);當前全球地鐵里程第一大城市:上海666km

從市域人口和地鐵里程看,上海儼然已是全球第一大城市。然而一旦擴大到國際城市比較最常用的都市圈尺度,就沒那麼領先了。當前上海都市圈人口不僅落後於東京圈,還落後於雅加達、德里、馬尼拉、卡拉奇、首爾仁川等一票發展中國家的首位都市圈;建成區面積則落後於紐約、東京、洛杉磯等美日頂尖級都市圈。至於軌道交通,紐約、東京都市圈除了地鐵,都還有2000公里左右的城郊通勤鐵路網,而國內城市目前正在大修地鐵,京滬城郊鐵路建設才剛剛起步沒幾年。若以整個軌道交通計算,上海都市圈與東京、紐約都市圈還有很大的差距。

考慮到規劃的上海1+6都市圈人口顯著超過紐約、東京都市圈並仍在持續增長,未來建成後,人均GDP得到提升,與美日發展階段差得到(部分)彌合,有望超美趕日成為全球第人口、GDP、軌道交通等方面的第一大都市圈。這方面的預測不難理解,目前已有相關報道,例如《上海最近3至5年內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都市圈》。與此同時,上海都市圈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也會提升為全球第一大城市群。

然而且慢,廣東人民有話說!

3、上海1+6 vs 粵港澳灣區

早在2015年1月世界銀行發佈的《東亞變化中的城市圖景:度量十年的空間增長》報告裡,2010年珠三角地區就以近7000平方公里連續單一建成區面積,4200萬人口,超越東京成為全球第一大城市化地區(urban area)。當時媒體報道後曾在國內引起熱議,卻全部將urban area誤譯為都會區(即都市區、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

實際上,雖然同樣可能突破行政界限,城市化地區(urban area)是單一連綿建成區形成的物理實體城市的概念,而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則是處於同一個就業市場和通勤區的一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urban area及周邊郊區、鄉村混合構成的區域

。二者雖有聯繫但並非同一概念。

報告將珠三角城市化地區定義為廣州-佛山-東莞-深圳城市連綿區,香港和江中珠不包括在內;將上海城市化地區定義為上海-崑山-蘇州-太倉-吳江城市連綿區,建成區面積3500平方公里,人口2500萬人;北京城市化地區建成區面積2700平方公里,人口1700萬。珠三角城市化地區平均城市人口密度6000人/平方公里,僅略低於亞洲各大超級城市所在城市化地區平均人口密度,距離上海的6900人/平方公里、北京6200人/平方公里差距不算大。如此以來,廣深城市連綿區已成為全球人口規模第一大城市。(但其建成區面積實際位居第二,並未超過11875km2的紐約都市圈,這點世行報告本身是有誤的。)

然而,這樣的界定方式僅此一例。目前主流的界定方式,還是像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2017報告一樣,將珠三角城市分開統計,局部做調整,比如廣佛視為一體,深圳包含惠陽。原因是:雖然珠三角東岸建成區已經連綿成片,但目前並未全部形成統一的就業市場(隨著各城市地鐵聯網將會有顯著改變)。這樣珠三角最強的廣佛urban area人口、面積均仍在滬京之後位居第三。

從都市圈的角度,又是如何呢?

至少在十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珠三角就提出建設1小時城市圈。如果粵港澳大灣區9+2未來整體建成一個超級大都市圈,其實力將顯著超過規劃的上海1+6都市圈(表1)。

然而目前珠三角都還普遍是按照城市群算,包括廣東官方的城鎮體系規劃。在城市群內部又按照方位分為珠江口東岸(港)深莞惠、西岸(澳)珠中江、中部廣佛肇三大都市圈。如此算來,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無論是否加上港澳,均與上海1+6大都市圈有顯著差距(表3)。僅僅一個上海市,就能逼平廣佛肇、深莞惠兩大都市圈!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表3 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與上海大都市圈基礎數據對比

所以無論是第一大都市圈,還是第一大城市化地區之爭,珠三角合體成功則可完勝,分則落敗於上海。之所出現這種分分合合、模稜兩可的情況,主要是因為珠三角城市化形態的複雜性和特殊性

這片僅1.1萬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集中了11個地級以上城市,其中3個全國一線城市,5個全國20強城市,兩個特別行政區,兩個經濟特區,還有東莞中山兩個國內罕見的“直筒子市”(不設區直管鄉鎮街的地級市),再加上原先N多的百強縣和千強鎮,城鎮密度之大,類型之豐富,形態之多樣舉世罕見。

從市域面積看,珠三角城市普遍比較小,東西兩岸主要城市面積都是一個縣的規模,老長三角16市比大珠三角11市平均大出40%(表4)。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表4 珠三角與老長三角城市市域面積對比

按市中心之間距離測量,這11個城市距離傳統核心城市廣州基本都在幾十公里,只有香港惠州顯著過百(圖2);而長三角城市距離上海除蘇州嘉興在80多km,其餘基本都顯著過百(圖3)。相鄰城市間距,珠三角大都在60多km以下,廣佛、珠澳甚至只有10多公里,只有廣惠過百(圖4);長三角最近的鎮揚20多公里,蘇錫、錫常、揚泰、寧滁、杭紹都在三四十公里,受杭州灣和江南丘陵阻隔,甬舟、宣城成為遙遠的兩端(圖5)。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圖2 珠三角城市核心距離測量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圖3 長三角城市核心距離測量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圖4 珠三角城市相鄰距離測量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圖5 長三角城市相鄰距離測量

可見珠三角城市集聚程度要顯著高於長三角,並且總面積遠小於長三角。這也就是同樣是中國經濟兩極,珠三角老早提出建設1小時城市圈,而本身更為龐大稀疏又一再擴容的長三角如今整體上只能建設

3小時經濟圈的根本原因,甚至連上海1+6大都市圈,也只能提90分鐘交通出行圈。

加上珠三角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工業化、城鎮化更早更迅猛,中小城鎮發達且無序蔓延填充於各中心城市之間,連綿成為亞洲第一大城市化地區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4、誰將成為終結者?

概括起來,珠三角的特殊性在於,作為城市群(megalopolis)過於密集連綿,作為大都市區/圈(metropolitan area)和單一城市化地區(urban area)又過於龐大,是一種介於城市群和都市圈之間的混合形態,可以說舉世無雙。

作為城市群,珠三角11市從規模上不可能是長三角對手,長三角老早就是公認的全球第五第六大城市群,而珠三角只能對標加州城市群(參考第五篇)。

但如果能建成單一都市圈,則將超過對標紐約東京圈的上海1+6大都市圈(表1)。

如果成為單一城市化地區,珠三角在2010年的基礎上,經過一二十年拓展,納入原先並未計入的澳珠中江肇、香港、惠州等,有望超過紐約大灣區的建成區規模,從建成區面積、人口等全方位坐實全球第一的地位。

從目前珠三角建設的方向看,實際還是按一小時城市圈的目標在建造,內部甚至提出建設廣佛、深莞惠半小時生活圈。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珠三角九市地鐵規劃都有接駁方案,加上深圳地鐵與香港地鐵實際在福田口岸已經對接,由此將建成全球第一個城市群/都市圈級地鐵網!而截止目前軌道交通最發達的東京、紐約都市圈,核心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很少有地鐵,頂多如橫濱有零星線路,並且接駁核心城市地鐵還要通過一段城郊鐵路連接。

所以未來的珠三角,充滿著想象空間和可能性!在全球第一大都市圈的爭奪戰中,目前暫露領先跡象,畢竟這裡是中國與世界舞臺最接近的地方,畢竟上海1+6大都市圈的規劃正式提出,都比珠三角1小時城市圈晚至少8年!之前多少關於上海都市圈的研究,竟然都把上海都市圈等同於長三角城市群?

然而,這場戰爭也許才剛剛揭開序幕!

上海都市圈雖然正式規劃出臺晚,但周邊城市與上海的對接卻由來已久,並不遜色於珠三角。全國第一條跨市地鐵到崑山的上海11號線,比廣佛地鐵要早將近一年開通。隨著本輪地鐵審批的放開,長三角城市的地鐵建設同樣是全面鋪開,並均有直接接駁方案。

更重要的是上海都市圈背靠整個長三角,腹地廣闊,潛力巨大,還可繼續擴張。當前的1+6沒有包括常州,但事實上與蘇錫已連綿為一體,納入上海都市圈順理成章;隨著滬蘇湖鐵路的修建,湖州納入上海都市圈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上海都市圈與杭州都市圈爭奪嘉興湖州的結果,隨著杭州這座城市的一線化趨勢,很可能形成類似珠三角廣深結構的複合型都市圈,畢竟上海到甬舟、杭紹、常州的距離都是150km左右,甬舟可以納入,杭紹、常州為什麼不可以?

特別是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迫切需要提出相應戰略的時期,以長三角大灣區或者江浙滬大灣區的名義(江浙滬更好些,畢竟長三角已納入了安徽,另外也與粵港澳對仗),在上海1+6大都市圈基礎上,擴容增加杭紹湖常,以距離上海市中心150km為扇面形成滬杭聯合大都市圈,推進2+9城市一體化發展,迎戰珠三角9+2聯合大都市圈。表5說明,以2+9滬杭聯合大都市圈為依託的江浙滬大灣區跟以9+2珠三角大都市圈為依託的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表5 粵港澳大灣區與江浙滬大灣區對比

然而就在上海1+6大都市圈規劃發佈(2016年8月22日)整整1年之後的次日(2017年8月23日),《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年)》發佈,提出環珠三角城市深度融入珠三角,基本形成“廣佛肇+清遠雲浮韶關”、“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陽江”三大新型都市區(圖6)。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上海大都市圈才剛出臺、擴容方案還沒納入議事日程的時候,珠三角三大都市區擴容方案卻已率先出臺,比上海都市圈領先了不止一步。這一方面體現了珠三角作為國內最開放最有活力地區經濟體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長三角橫跨多個省市協調的複雜性。

走向世界的中國大灣區(六):上海vs粵港澳,誰將是全球第一灣區?

圖6 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擴容方案

至於最終誰能成為全球第一大都市圈、城市化地區和灣區,到底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還是上海大都市圈(江浙滬大灣區),還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這兩大都市圈/灣區建設的過程,必然伴隨著中國崛起成為發達國家的過程:京滬成為比肩紐倫東的世界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為全球第一大城市群,而全球第一、第二大都市圈/灣區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江浙滬大灣區之間確定。這些都是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完全可以預測的。

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何成,博士,副研究員,民盟浙江省直二基層委盟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