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

最近,《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刷爆熒屏。故事裡,面對高價的藥品,一群白血病患者倒在了“窮”病面前。然而,對生命的強烈渴求,驅使他們走上了購買印度仿製藥的道路,隨之而來的生與死的對抗、道德與法律的碰撞,在我們面前重重上演。

《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而一切矛頭的指向,就是進口藥物難以企及的昂貴。電影中的格列寧2萬一瓶,讓普通的家庭望而卻步。但盲目地責怪製藥公司並沒有任何意義,一款藥品的研發週期一般在5年到10年之間,這期間投入的研發成本,完全是無法衡量的。

研發突破

藥物研發決定著生命的長度

從某種意義上說,格列衛(即電影中的“格列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奇蹟。格列衛出現之前,人類對付癌症主要採取地毯式轟炸的化療,結果就是癌細胞被殺死,但健康的細胞同樣也被殺死了,病不一定能治好,還給病人帶來了痛苦不堪的副作用。《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而格列衛的原理,則是找到癌細胞後實施定點精準打擊,開創了腫瘤靶向治療的時代。

《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

​格列衛研發歷史

格列衛的出現讓白血病患者看到了光明,也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創新藥物的研發是疾病的剋星。但我國的研發水平相對落後,要讓大洋彼岸的藥物漂洋過海治療中國患者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砸錢”的事。《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電影中“程勇”的人物原型陸勇說,“當時美國的價格合人民幣17500元就能拿到了,中國是23500元,這裡面大概有6000塊錢的差價,是關稅和增值稅的差距。”

專利保護

印度一直有著“世界藥房”之稱,其仿製藥產業十分發達。印度仿製的格列衛只賣500,而中國卻沒有辦法研製平價的“仿製藥”。《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中國雖然有“專利強制許可制度”,但出於種種考慮,中國並沒有這麼做。而且中國《專利法》頒佈至今30年,未曾實施過一例“專利強制許可”。在現實層面,國產仿製藥也並不受寵。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名譽會長於明德曾表示,目前很多本土企業做仿製藥利潤極低,研發前景不容樂觀。

《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仔細想想,沒有創新的原研藥,怎麼會有仿製藥呢?創新藥研發肩負著戰勝人類疾病的重任,專利保護是研發創新藥的護航者,如果沒有對研發者的保護,研發者創新的動力逐步衰竭,那麼我們將永遠無法找到與疾病抗爭的方法。

層層疑問剝開之後,我們便清晰地看到了“窮”病的根源:技術研發的落後。目前,仍然有許多人經受著病痛的折磨,而醫藥費的降低,關鍵在於創新藥物的研發和探索。因此,只有在生物醫藥行業投入更多的資源,推動醫藥研發的快速發展,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窮”病帶來的難題。

聚焦醫療

全面助力藥物研發,我們正在變好的路上

為了推動醫藥研發技術的進步,為更多的病人帶來福音,昌平區聚焦醫藥健康產業,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定製個性化、實時更新的“昌平大健康”產業地圖,為昌平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建議提供數據支撐。

《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

北京昌平大健康產業地圖

一直以來,生物醫藥產業都是昌平區發展的重點。目前昌平已成為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創新基地,彙集了生物醫藥產業最高精尖的技術和人才,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涵蓋了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及生物芯片、蛋白質組、幹細胞、生物製藥、小分子創新藥、基因測序、免疫治療、基因編輯及治療、高端醫療器械等前沿熱點領域。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可以說代表了昌平區生物醫藥的科技創新能力。目前,它已經成為國內生物技術高端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的專業化園區,積累了大量原創性科研成果,推出了眾多創新性產品。《我不是藥神》:根治“窮”病,最好的藥引是什麼?沒有所謂的藥神,有的只是無數人前赴後繼的堅持。只有不斷推動醫療行業的發展,才能根治“窮”病。幸運地是,《我不是藥神》讓“用不起藥”的問題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國家在努力,技術在進步,更多的研發資金在提供支持。疾病仍是困擾人類的一大難題,目標仍然遙遠,但是我們已經在前往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