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传奇的发家故事

在粤东南澳岛有一座家族祠堂作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得难能可贵,它就是建于清嘉庆17年(1812年)的深澳康氏宗祠(当地人称康厝祠)。

它不仅是岛上现有的古建筑之一,也是当年康氏家族盛极一时的见证,更隐藏着主人“康百万”传奇的发迹故事。

康百万传奇的发家故事

“康百万”原名康耀美。

据称,康耀美祖上是康熙年间前往南澳岛谋生的福建龙溪人。

到康耀美这一代,已是清乾隆年间的事了。

由于日子难捱,父亲康士元在生了老大康耀德和老二康耀美后,只身前往台湾谋生。

成年后,康氏二兄弟以割草卖扫帚为生。

康百万传奇的发家故事

由于近海边,晚上常常到海滩摸螺捉蟹。

在经过吴平寨时,每次都看到一口荒井在夜里发出亮光,好奇的兄弟俩趋前一看,发光体原来是嵌在井圈中的一些砖条,兄弟俩深知发现了宝物。

于是,分批把金砖拆回家,后来,金砖辗转大陆卖出,康家由此掘得开办酒厂的“第一桶金”。

办酒厂得有好水源。

一天,康耀美挑着水桶寻水源,走了几个乡里都不甚中意,便在路边一棵树下歇脚、打盹。

梦中,一鹤发童颜的老者对他说,树下的坑水是有名的“石目”水,酿酒尤佳。

康百万传奇的发家故事

醒来,捧起树下的坑水洗脸,果然清凉无比,许是坑边还设有药圃的缘故吧,流经的坑水还散发着一种青草味儿。

康老二当即把水挑回酿酒,果然醇香醉人,康氏酒厂随后生意兴隆。

办酒厂再度发财的康老二趁势在深澳前街又开起了当铺。

积聚了一定资本的康老二,为获得更大发展,前往揭阳经营糖业。

康百万传奇的发家故事

一天傍晚,一位路马(古代的邮递员)送来一封信,信封上面有“揭阳县含美糖行启”字样,康老二一看发信地址为上海,不禁喜上眉梢。

原来,康老二所开的糖行叫“合美糖行”,由于天时渐晚,路马竟把应送往隔壁“含美糖行”的信错送往“合美糖行了”。

由于近期上海糖价猛涨,此信是催促“含美糖行”火速购糖运往上海的。

信息就是财富,康老二当即发动糖行伙计当晚便把揭阳的食糖抢购一空,但翌日却满城买不到“蓆包”(食糖的包装袋)。

原来,当次日一早路马把信送到隔壁去时,“含美糖行”的老板同样差人购置食糖时,得知食糖已被隔壁糖行抢购一空,深知信息走漏的“含美糖行”马上全城收购“蓆包”,结果使康老二的糖也无法发运。

为和气生财,两家糖行决定联合经营该笔业务,并都由此发了大财。

发迹后的康老二,踌躇满志踏上归乡之途,并捎信息让远在台湾的父亲回归。

为使庞大家产不受侵犯,康耀美上报朝廷纳贡,被授予“康百万”封号。

为昭示荣耀,嘉庆17年,康百万在深澳镇北侧择址建了一座康氏宗祠。

康氏宗祠主座深55米,阔28米,共三进,还有厢房和后包,主座前有旷埕及临海书斋。

由于规模宏大,整个工程历经三年之久,于嘉庆19年落成。

祠内摆设极尽奢华。据说单用于装饰的各种石料,便花费了二千多两银子。

康氏宗祠由此成为康氏子孙世代会宗祭祖之公共厅堂。

康百万传奇的发家故事

最让人欣赏的便是祠内走廊八幅字体俊逸、笔力遒劲的名文石刻书法。

名文分忠发、孝发、弟发、敬发、礼发、义发、廉发和节发等八篇,对后代起着教育、警示作用;祠内的十二幅石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石雕的花草、鸟兽、还是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其中有一对石花篮,四周镂空,工艺卓绝,据称原来里面还雕有八仙过海的人物造型。

在大门外,还有两个油麻石鼓,据说当年光亮媲美镜子。

据康耀美第九代孙、现年80多岁的康古老人介绍,建康厝祠的地称“蟹地”,祠内四个龙缸是“蟹眼”。

有趣的是,在康厝祠内的神龛下方,总留有一堆沙子

每当涨潮,海水在离祠堂还有百多米的距离时,干沙立即变湿,而当退潮时,海沙便逐渐变干,现在,这一奇妙景象仍可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