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傳奇的發家故事

在粵東南澳島有一座家族祠堂作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顯得難能可貴,它就是建於清嘉慶17年(1812年)的深澳康氏宗祠(當地人稱康厝祠)。

它不僅是島上現有的古建築之一,也是當年康氏家族盛極一時的見證,更隱藏著主人“康百萬”傳奇的發跡故事。

康百萬傳奇的發家故事

“康百萬”原名康耀美。

據稱,康耀美祖上是康熙年間前往南澳島謀生的福建龍溪人。

到康耀美這一代,已是清乾隆年間的事了。

由於日子難捱,父親康士元在生了老大康耀德和老二康耀美后,隻身前往臺灣謀生。

成年後,康氏二兄弟以割草賣掃帚為生。

康百萬傳奇的發家故事

由於近海邊,晚上常常到海灘摸螺捉蟹。

在經過吳平寨時,每次都看到一口荒井在夜裡發出亮光,好奇的兄弟倆趨前一看,發光體原來是嵌在井圈中的一些磚條,兄弟倆深知發現了寶物。

於是,分批把金磚拆回家,後來,金磚輾轉大陸賣出,康家由此掘得開辦酒廠的“第一桶金”。

辦酒廠得有好水源。

一天,康耀美挑著水桶尋水源,走了幾個鄉里都不甚中意,便在路邊一棵樹下歇腳、打盹。

夢中,一鶴髮童顏的老者對他說,樹下的坑水是有名的“石目”水,釀酒尤佳。

康百萬傳奇的發家故事

醒來,捧起樹下的坑水洗臉,果然清涼無比,許是坑邊還設有藥圃的緣故吧,流經的坑水還散發著一種青草味兒。

康老二當即把水挑回釀酒,果然醇香醉人,康氏酒廠隨後生意興隆。

辦酒廠再度發財的康老二趁勢在深澳前街又開起了當鋪。

積聚了一定資本的康老二,為獲得更大發展,前往揭陽經營糖業。

康百萬傳奇的發家故事

一天傍晚,一位路馬(古代的郵遞員)送來一封信,信封上面有“揭陽縣含美糖行啟”字樣,康老二一看發信地址為上海,不禁喜上眉梢。

原來,康老二所開的糖行叫“合美糖行”,由於天時漸晚,路馬竟把應送往隔壁“含美糖行”的信錯送往“合美糖行了”。

由於近期上海糖價猛漲,此信是催促“含美糖行”火速購糖運往上海的。

信息就是財富,康老二當即發動糖行夥計當晚便把揭陽的食糖搶購一空,但翌日卻滿城買不到“蓆包”(食糖的包裝袋)。

原來,當次日一早路馬把信送到隔壁去時,“含美糖行”的老闆同樣差人購置食糖時,得知食糖已被隔壁糖行搶購一空,深知信息走漏的“含美糖行”馬上全城收購“蓆包”,結果使康老二的糖也無法發運。

為和氣生財,兩家糖行決定聯合經營該筆業務,並都由此發了大財。

發跡後的康老二,躊躇滿志踏上歸鄉之途,並捎信息讓遠在臺灣的父親迴歸。

為使龐大家產不受侵犯,康耀美上報朝廷納貢,被授予“康百萬”封號。

為昭示榮耀,嘉慶17年,康百萬在深澳鎮北側擇址建了一座康氏宗祠。

康氏宗祠主座深55米,闊28米,共三進,還有廂房和後包,主座前有曠埕及臨海書齋。

由於規模宏大,整個工程歷經三年之久,於嘉慶19年落成。

祠內擺設極盡奢華。據說單用於裝飾的各種石料,便花費了二千多兩銀子。

康氏宗祠由此成為康氏子孫世代會宗祭祖之公共廳堂。

康百萬傳奇的發家故事

最讓人欣賞的便是祠內走廊八幅字體俊逸、筆力遒勁的名文石刻書法。

名文分忠發、孝發、弟發、敬發、禮發、義發、廉發和節發等八篇,對後代起著教育、警示作用;祠內的十二幅石雕,更是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石雕的花草、鳥獸、還是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其中有一對石花籃,四周鏤空,工藝卓絕,據稱原來裡面還雕有八仙過海的人物造型。

在大門外,還有兩個油麻石鼓,據說當年光亮媲美鏡子。

據康耀美第九代孫、現年80多歲的康古老人介紹,建康厝祠的地稱“蟹地”,祠內四個龍缸是“蟹眼”。

有趣的是,在康厝祠內的神龕下方,總留有一堆沙子

每當漲潮,海水在離祠堂還有百多米的距離時,幹沙立即變溼,而當退潮時,海沙便逐漸變幹,現在,這一奇妙景象仍可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