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失敗,趙括卻背鍋背了兩千年,對於這個問題你怎看?

軍事一點通


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雖然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不止趙括一個人的問題,甚至趙國君臣的錯誤決策要佔主要責任,但身為事件當事人,趙括的鍋同樣甩不掉。即使趙國的戰敗無法避免,但由於趙括的錯誤決策,導致趙軍全面潰敗、損失慘重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趙括的責任推卸不掉

雖然由於趙國君臣的錯誤抉擇,趙括上任之後趙軍必然要選擇主動出擊,但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正是由於趙括的錯誤決策,才導致了趙國損失如此巨大。我認為在這場戰爭中,趙括至少犯下了以下致命錯誤:

1、輕敵冒進。趙括上任對軍隊完成調整改編後,隨即向秦軍發動進攻,面對“秦軍詳敗而走”,趙括選擇了追擊,直到“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對於貿然追擊這件事,並不能僅以趙括不知秦軍換將作為理由,即使秦軍沒有換將,秦將仍然是王紇,難道趙括面對秦軍的佯敗,就可以率軍追擊了嗎?廉頗身為老將在面對王紇之時,還知道進行試探性進攻,初戰不利後迅速轉入防守。趙括身為趙軍主將,在沒有摸透秦軍虛實,甚至沒有進行試探性進攻的情況下,被勝利衝昏頭腦,輕敵冒進的責任是推卸不掉的。

2、沒有預留預備部隊。根據史料記載來看,秦軍對趙軍的合圍只動用了3萬軍隊,“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對於趙軍數十萬大軍來講,3萬秦軍並不算多,如果趙括預留有機動力量的話,面對趙軍主力的拼死突圍和趙國機動部隊的拼死相救,裡外夾擊之下秦軍很難徹底切斷趙軍的後路,畢竟秦軍的援軍抵達尚有時日,趙軍並非沒有突破防線的機會。

3、錯失突圍良機。在攻至秦軍壁壘前,久攻不下之際,甚至在秦軍出兵切斷後路,將主力分割包圍之際,趙括並沒有選擇立即突圍,而選擇了就地構築壁壘固守待援,這又是一記昏招。雖說這有“秦出輕兵擊之”的原因在,但趙括顯然沒有明白險地不可久留的道理,如果選擇在秦軍未能完成合圍,或者說在秦軍尚未徹底圍死的情況下突圍,並非沒有逃出生天的機會。我們不知道趙括當時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是不知道秦軍主力位置,導致搞不清楚突圍方向還是怎樣,總之錯過突圍最佳時機是事實。

雖說我們分析這場戰爭有利用上帝視角的嫌疑,對於趙括當時的境地無法準確判斷,但從結果來看,這三個問題的確是趙括的致命失誤,也是導致長平慘敗的主要原因。身為趙軍主將,趙括的責任是根本推卸不掉的。

趙國戰敗的其他原因

當然,將趙國戰敗的全部責任推卸給趙括也是不恰當的,趙國君臣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是如今為大家趙括翻案的主要依據。

1、愚蠢的求和之舉。在初戰不利,廉頗選擇沿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防線死守的情況下,趙國由於準備不夠充分,國內存糧告急,加之進入農忙時節,國家運轉出現了問題。於是當時趙國朝堂出現了主和的聲音,而趙孝成王最終同意了與秦國議和,派遣鄭朱到秦國議和,秦國則利用這一機會,對外製造了秦趙已經議和的假象。

此舉動導致趙國徹底陷入了“五國不救”的境地。

2、錯誤的戰略思路轉變。在議和不成,廉頗又堅守不戰的情況下,趙國朝堂再次分成了主戰和主守兩派,而趙孝成王迫於國內壓力,最終倒向了主戰派。這才是趙國最終做出換帥決定的原因,而趙括只是諸多主戰派將領的其中一個候選人罷了。

所以,趙國君臣的戰略思路從主守變為主戰,這才是換帥的根本原因,當趙國戰略思路改變之後,身為主守派將領的廉頗被換已成既定事實,而趙括只不過諸多主戰派將領候選人之一而已,秦國間諜的反間計也僅是影響了趙國君臣對於替代者的選擇而已。


綜上所述,趙國君臣的錯誤抉擇可能是趙國戰敗的根本原因,但身為趙軍主將的趙括做出的錯誤抉擇則是趙國慘敗的根源,趙括的這個鍋是甩不掉的。


香茗史館


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是秦國曆史上較為關鍵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之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再難與秦國抗衡,而秦國掃除東出的最大障礙,從此一統六國只是時間問題了。

但長平之戰如果趙國沒有臨時將統帥廉頗換成趙括的話,長平之戰的結果會不同嗎?

小編以為,就算沒有換將,長平之戰的結果也會是一樣,趙國敗局早已奠定,並非人力能夠改變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下長平之戰的經過,廉頗依據有利地勢堅守不出,而此時的秦軍也久攻不下,雙方在長平集結近百萬的部隊對峙不下。要知道雙方給有近50萬的人馬,這一天的糧草消耗可是天文數字,跟何況雙方的對峙將近三年(從秦國攻上黨,廉頗救上黨開始算起),可以好不誇張的說,如果這場戰役輸了,那麼秦國將會再次被鎖在函谷關內,東出幾十年之內基本無望。

秦國和趙國朝堂上下都明白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可明白歸明白,每天天文數字的糧草消耗已經將兩國國庫消耗的一乾二淨,國內基本無糧可徵,無兵可徵了。

這種情況下,趙國慌了,他們希望這場戰役快點結束,於是趙王幾次三番的下令讓廉頗出戰,可廉頗知道,此時雙方基本都到了極限,誰先沉不住氣誰就輸了,因此並沒有理會趙王的命令,其實這已經讓廉頗和趙王之間產生了隔閡,只不過眼下還需要廉頗來領軍,而秦國的反間計只不過是給了趙王一個很好的藉口罷了。

反觀秦國,不論國家多麼困難,前線但有所需,秦昭襄王無不是想盡辦法支援前線,舉國之兵盡數交給白起,卻不絲毫的懷疑白起,一切戰事有關的皆以白起為主,更是在外交上行使反間計協助白起。

其實,像長平之戰這樣的殘酷而又重要的戰役,其決定戰爭結果的往往是高層的戰鬥意志和決心。

白起善攻,廉頗善守,這就像矛與盾,可矛與盾誰強誰弱,關鍵還是要看矛和盾在誰的手裡,而顯然趙王和秦王相比,趙王弱的不知一點半點;趙國和秦國相比,趙國弱的也不止一點半點。

所以,長平之戰的結局是註定了的,不論趙國的統帥是廉頗還是趙括,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如果趙國統帥是廉頗的話,白起可能就坑殺不了40萬趙軍了。


核彈視頻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戰國君臣的決策問題以及兩國的國力差距問題。秦趙兩國國力在長平之戰時看似國力差不多,但實際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國家獎勵耕戰,使得秦人人人好戰尚武,積極為國家做出貢獻。與此同時,秦國佔據巴蜀,巴蜀易守難攻,遠離前線,特別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後,使得巴蜀成為天下糧倉,使秦國擁有爭霸的物質基礎。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後,只是軍事實力大增,整體國家實力並未跟上,缺乏物質基礎。

長平之戰時,秦國君臣一心,分工明確,白起主軍事,範睢主外交,秦王總覽全局,秦國是整個國家機器在超負荷運轉,全力支援長平之戰。而趙國在最關鍵的時候連出昏招,時而主戰,時而主和,並臨陣換將,犯兵家大忌。

從整體來看,長平之戰,趙國必敗,表面上是趙括的責任,實際是趙王昏庸的結果。但是白起坑殺四十五萬趙軍,這是任何一個國家沒有想到的,使趙國國力大損,再也無力與秦爭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