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嗎?

半成品


趙括紙上談兵是不假,史書上說趙括曾經多次和他父親趙奢爭論兵法,趙奢經常被他辯得啞口無言。所以趙括是個很多說話的人,但是長平之戰的失敗跟趙括的紙上談兵關係很大嗎?我看不然。



趙括其實也是一位不錯的將領,為什麼這樣說?我們知道,長平之戰發生前,秦軍和趙軍已經對峙了很久。趙軍當時的統帥是廉頗,趙國經濟實力其實遠遠落後於秦國,再這麼對峙下去,趙軍很有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後勤補給而垮掉。而廉頗呢,他是一個非勝仗不打的人,寧願毫無生機地耗下去也不願出手賭上一把,這讓趙王感到非常苦惱。


於是趙王不得不臨陣換帥,由於秦人在趙國實施了反間計,讓趙王選中了趙括。臨走前,趙王告誡過趙括,一定要反守為攻,不能一拖再拖。趙王的告誡自然成了趙括心中的一道坎,讓趙括不能在戰爭中隨心所欲,自由發揮。

再有,臨陣換帥本來就是行軍打仗的一大忌。而且秦國的軍事力量也要強於趙國,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長平之戰有六十多萬虎狼之師,趙國只有四十萬五軍隊。加強秦國有“殺神”白起坐鎮指揮,所以趙國是必敗無疑的。


然而,就算敗了,趙括也在被困中組織過五次突圍,這時的趙軍應該是軍心渙散的,由此可見趙括的統帥能力也是不錯的。長平之戰的結果是趙軍四十五萬軍隊全軍覆沒,秦國也死了三十萬軍隊。初出茅廬的趙括能和白起打成這個戰績,再加上以上幾點原因,故可以說趙括自身能力還是不錯的,不能說他只會紙上談兵。


如史如畫


趙括冤枉啊!

秦趙長平之戰,源自秦國徵韓國,秦國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因愛地區,使得韓國的上黨郡被秦軍隔斷,成了孤島飛地。然後上黨守將感覺守不住,以及便宜秦國,不如送給趙國算了。

對於趙國來說,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遠都會受到威脅。但是此時,秦趙之間還是比較和平的,秦國把秦始皇他爹放到了邯鄲當質子,表示雙方之間近期不太可能會產生衝突。

趙國決策層接到韓國上黨守將的消息後,爭論了一番,還是決定出兵,由老將廉頗進駐上黨,秦國大怒,於是對趙國開戰。

我們先說說廉頗,似乎趙國到了這個時期就剩下廉頗一個名將了,但這位“名將”其實並不怎麼適合這場戰爭,他指揮風格比較謹慎,換言之就是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開始修築堡壘,長期防守。

但秦軍的攻勢凌厲,首戰攻破了趙軍兩座壘城,被殲滅了萬餘人,趙軍向北收縮防線,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被殲滅了兩萬多人。

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經損失數萬人,然而,廉頗依然沒有跟秦軍野戰的想法,堅持防禦。這麼做其實很被動,而且存在極大的隱患。

那就是戰國秦漢之際,騎兵由於沒有馬鐙等技術裝備,難以負擔衝殺肉搏的任務,主要戰力為步兵,然而步兵數量多,行動緩慢,作戰曠日持久,軍糧消耗很大,後勤運輸成為維持戰爭的關鍵要素,那時候的步兵除了作戰,還要兼職挖掘壕溝、修築壘牆工事,為了保護後方糧道,有時還要修築“甬道”,也就是在運糧道路兩旁修建防禦壘牆。

伴隨著戰事的展開,秦、趙兩國都進行了全面動員,軍隊源源不斷開赴前線,兩國都進行了最高標準的戰爭動員。

這時候對於雙方來說,除了實現戰略目標外,還要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打破僵局,快速結束戰爭,繼續對壘下去,還沒等到勝利,趙國可能就被戰爭拖垮了......

而廉頗本人的履歷上,與秦軍對戰基本沒有贏過一次,十年之前,趙國為了阻止秦國攻韓,與秦軍對峙於閼與,當時趙王想讓廉頗掛帥,廉頗認為勝算不大,拒絕了,最後是趙括他爹趙奢掛帥,結果這一戰真正驗證了那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將帥最猛的一方最終獲勝。而長平之戰此時的形式,酷似當年的閼與之戰。

趙括就是在這樣情形下取代廉頗的,秦軍四月開始對上黨的攻勢,而到趙括接替廉頗後,已經是八月了,趙括覺得反擊的時候到了。

《史記》只是記載了趙括主動出擊,並沒有記錄♀的兵力、地點。唐人張守節所作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是今天箭頭村。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趙括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箭頭村。

當時的趙軍主力集結在今天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南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堡壘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而箭頭村所在的位置,處於秦軍主力後方,如果成功奪取箭頭村一帶的河谷通道,就能把秦軍主力封堵在了丹河河谷之中,而且掐斷了秦軍唯一南來的糧食通道,這將對秦軍造成恐慌。

趙括這一次出擊,必定不會是大規模出兵,而是在秦軍尚未察覺之際,長途迂迴穿插,直取箭頭村通道。

如果趙軍主力此時展開全線攻擊,秦軍主力難逃覆滅的命運。趙括這次攻佔的箭頭村一帶是軍事要衝,丹河東西兩側的山地不算高,秦軍可以翻山逃逸,但大部隊走小路穿越山林,必須丟棄所有物資,隊列和建制都被打散,在敵軍追擊之下,那意味著全面潰敗。

但是,數十萬趙軍主力沒有行動!,在趙括帶兵出擊之前,他肯定給主力中的將領留下了相關命令,只是這命令沒有被執行。

在趙主力軍按兵不動之際,趙括軍遭到優勢秦軍何為,無法脫離,他只能命令士兵就地修築營壘,堅守待援。趙括在這裡固守長達46天,能夠維持46天,說明這支奇襲軍規模不大,可能在一兩萬左右,按《史記》記載,秦軍只用了2萬5千人就圍困了趙括軍,也證明了趙括軍規模不大。

趙軍主力按兵不動,使趙括的奇襲完全失去了意義,被秦軍壓縮到壘營之後,掐斷秦軍糧運的意圖也破滅了。

於是趙括的悲劇發生了,孤軍食盡,主力完全沒有救援的意思,趙括帶著殘餘士兵做了最後一次嘗試,在箭雨中全軍覆沒,防線上的四十五趙軍主力全部繳械成為俘虜。

趙括的奇襲軍全軍覆沒,從當時的實力看,對趙軍總體影響不大,一來趙括軍的規模小,沒有對趙軍主力形成致命打擊,二來趙軍依託山嶺的防線完好無損,即便主將戰死,那還是能繼續防禦下去,秦軍依然打不進去。

但是出了問題的,也就是那些看著趙括死的將領們已經沒有了作戰勇氣,也許是擔心趙國方面的清算,選擇了最安全的投降。四十萬人投降,(或許沒有這麼多)還是在沒有什麼損失的情況下,這是趙括的錯麼?

戰略戰術上,趙括沒有問題,在戰術執行上,也沒有問題,自己帶奇兵突襲,奪取了箭頭村一帶河谷通道後,還能堅守46天,可見他並不是個蠢材,表現也算是優秀了。

要說真的大問題,還在於他在軍隊中的威望,或許因為太年輕,沒有什麼實際指揮戰爭的經驗,所以被軍中宿將輕視了,完全沒有執行他戰略意圖的意思,所以才導致了最後長平之戰的悲劇。


江畔初見月


我認為趙括不是紙上談兵。

在長平之戰之前趙括年幼就在的時候跟隨父親作戰,曾經趙奢攻打麥丘久攻不下,之後趙括勇獻一計,幫助其父砸為一個月之內便把這塊難啃的骨頭給拿下了。趙括運用反間計,解救了困在敵區的將士。有人說趙括只是個官二代,趙括的聲望都是來自他父親,這是不對的。也有自己努力的成果。


有人說趙國因為吞了上黨不講道義才會惹來殺身之禍。還有人說這是韓國陷害趙國轉移秦國的注意力,我想說的是戰國時代講什麼道義,秦國把楚王騙來扣下算不算道義。趙國的上黨郡和韓國的上黨郡是相鄰的,不過不同的是,韓國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是個戰略要衝,進可攻退可守。而趙國分到的則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所以一旦韓上黨被秦所佔,趙上黨也將失守。趙上黨一旦失守,趙國軍事重鎮晉陽(今太原)就直接暴露在秦軍的面前,而且秦軍佔領上黨之後可以隨時跨過太行山進攻趙國國都邯鄲,所以韓上黨絕不能掉進秦國的手中,這是趙國必奪韓上黨的原因。


開始長平之戰的主角是廉頗和秦國左庶長王齕,一方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另一方面是秦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當中,第十級的左庶長王齕,趙國不管在地理上和統帥經驗上都相差太大,這本是場毫無懸念的戰爭。但是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廉頗丟了全部的上黨天險使得趙軍退無可退廉頗之後就一直不敢戰【奇怪的是廉頗在長平之戰之後邯鄲保衛戰中表現出色防守可見指揮能力不差】。

就這樣兩國耗了3年,秦國有八百里秦川沃野,又有商鞅變法,趙國耕地面積不足。對耗這麼長時間趙國是耗不起的,趙王命今廉頗進攻,廉頗不服從命令,在這個背景下趙王有了換將之意。趙王中意的人選是趙括,

大家認為趙括無能主要來自趙括的母親對趙王說的。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1】主要說的是趙括的父親廣交好友,而趙括在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於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是個高傲不容易接近的人。【2】趙括父親把趙王給的賞金給了自己的軍士和士卒,趙括全搬到自己家。【3】趙括父親出兵打仗時不問家事,而趙括在買房置地。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打勝仗。但是這些都不是說明趙括是個無能的將領。【1】趙括為人可能有些不容易接近的人,但是他在長平之戰中在被包圍的時候軍隊依然有很強的鬥志可見趙括對軍隊的管理還是很好的。【2】大王給的賞錢全收,趙括沒有貪汙軍費,這些都是他應得的有什麼不對。【3】置地,誰打仗有心情買地啊,打輸了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王剪在攻打楚國的時候也是搞安居工程讓秦王放心,趙括可能也有此用意。


趙括剛剛到任趙軍士氣高漲,被秦軍打了三年心裡一定是很憋屈的,趙國換將,與能力無關,只是理念上的差異,廉頗固守的思維,讓趙國撐不起,被迫換上主攻的趙括,以早日結束戰爭。剛上任的趙括對趙軍軍官進行大換血,換上了一些和他想法一樣的將領對,王齕發起進攻,王齕被打了有些措手不及,損失慘重。秦國也開始換將。

秦國的這次換將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出色,趙括不知道其他山東六國也不知道不能快速的幫助趙國。趙括到長平之後才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戰國第一名將白起。他做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但是被白起一一化解。最後戰死被浮的趙軍全部坑殺。白起戰後對趙括評價還是很高的,“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對趙軍和趙括的能力也是認可的。算是為趙括正名了。


經濟愛好


長平之戰爆發後,趙王發舉國之兵與秦軍在上黨對峙,因為幾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調,趙王很擔心當時的胡人會趁機侵略趙國的邊境。趙括因為從小就與趙王關係很好,就向趙王舉薦一人駐守邊塞,這個人後來大破匈奴,成為長平戰後趙國的支柱,屢次打敗攻趙的秦軍,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趙國四大名將之一。從這次舉薦就可以看出趙括的軍事眼光,若趙括真的是一個只知空談兵法的庸才,他絕對發現不了李牧的優秀之處,更不會舉薦李牧。

秦、趙兩國在長平戰場對峙三年多的時間,才發生後面的大決戰,前面的三年對峙,趙軍一直由老將廉頗統帥,老將廉頗之所以採用守勢,因為他打不過秦軍。趙王決定臨時換帥,也是因為趙國的國力已經支持不住了。大家都知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大,長平之戰時秦國的綜合國力遠超趙國,至少就糧草來說秦國遠多於趙國。以舉國之兵在遠離國都數千裡的地方和敵人對峙三年,就是放在現代社會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當時就連秦國都出現了:男當戰,女當運,關中糧倉為之一空的情景。何況國力遠遜於秦的趙國,縱使趙王不換帥,讓廉頗繼續對峙,先崩潰的也肯定也是趙軍。


晨光熹微5489766


大家好,我是小甜甜,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

趙括,乃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與其父理論,其父都不能勝他。但是卻不看好他。史記記載: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 

現代人大多根據趙括的父母親的言論,和趙括的結局,分析趙括只是一個會紙上談兵的傢伙。其實不然。趙括統兵,也許還不是特別出色,但是絕對不是紙上談兵。

我的根據是:1、趙括的統兵能力還不錯。根據史記的記載,趙括到了前線之後,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但是趙軍沒亂。仍能很好聽從指揮。趙括斷糧45天,軍心也沒亂。如果只是會紙上談兵的傢伙早就被人消滅了。

2、趙括是位勇敢的將軍,面對敵軍重重圍困,親自出戰,以身殉國。這樣一位將軍,頂多就是位才能不是那麼突出的將領。而不是隻會紙上談兵的將軍。

3,、趙括大量殺傷秦軍。在長平大戰中,秦軍也付出傷亡三十萬的代價。這個,大部分是趙括帥軍殲滅的,而不是堅守不出的廉頗殲滅的。


現在人大多數把長平之戰失敗歸結為趙括的紙上談兵,這實際上冤枉了趙括。

趙國的兵敗,根本原因是缺糧。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正是因為缺糧,趙王被迫以趙括換廉頗,趙王的初衷,趙括肯定知之甚詳。也正是因為缺糧,趙括才改弦更張,急於進攻。

趙國的兵敗,趙王難辭其咎。

趙王沒有與秦國決一死戰的決心,卻虎口奪食,在面對秦國大軍進攻之時,舉棋不定,不聽虞卿之言,派人攜帶重金到列國,造成合眾之勢,再逼迫秦國議和。反倒直接派人到秦國。秦國大張旗鼓,造成秦趙和解的態勢。所以在秦趙大戰的時候,列國都作壁上觀。

趙國的兵敗,廉頗和趙括都有一定的責任。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要說趙括紙上談兵的話,以廉頗之才,多次敗於趙軍之手,固壁不戰,使得趙軍耗盡糧食,廉頗是否也是碌碌無為之輩?

所以要論責任,廉頗、趙括都有責任,他們都未能找到擊破秦軍的辦法。

趙括的失敗,不在於他的紙上談兵,在於他上位的時候,趙國已經不能堅守不戰,必須速戰速決,但是趙括又沒有能速勝秦軍。在秦國二流將領王齕的統領下,秦軍尚能屢次擊敗趙軍,以趙括一個初出茅廬的將領,能有計策迅速擊敗白起、秦昭襄王親自帶領的秦軍?

也許,趙括不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因為長平大戰的失敗,他有一定的責任。但是,趙括也絕對不是一位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


填哥講史


趙括不是不會打仗。長平之戰的失敗,他只是一個背鍋俠。

事實上長平之戰的失敗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到趙括一人身上,顯然有失公允。也許,我們只有走進歷史,瞭解歷史,我們才能看到歷史的真相。



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

長平之戰發生之前,當時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歷經四世,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開始有了兼併六國,一統天下的想法。而趙國也在經歷了胡服騎射之後,成為了山東六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綜合國力之強,己足可支持它與秦國一較高下。

也就是說,如果秦國真要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野心,那麼趙國就是它前進道路上必須要逾越的一道障礙。

秦趙之間必有一戰。

這是歷史的必然,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大勢。唯一不能確定的,就是誰也不知道它會在何時到來,又會在何地發生。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韓國只能派陽城君出使秦國於謝罪,提出獻上黨郡以求秦國息兵。當時的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為了達到自己藉助趙國的力量來抗秦的目的,就將上黨十七城全部送給了趙國。

就只因這馮亭的一念之差,競然成為了引爆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當趙國接受上黨的消息傳來,這無異於是在虎狼之師的眼皮之下虎口奪食,秦國當然不能容忍別人這樣的挑釁,迅即發兵上黨,正式向趙國宣戰。

而趙國也派出了名將廉頗,率部出擊。當時天下軍事力量最為強悍的兩支軍隊如同相對而行的兩列火車,在長平這個地方迎頭相撞。爆發了戰國晚期最為慘烈最大規模的一戰。



長平之戰趙國必敗的三大因素。

長平之戰最終以趙國的失敗而告終,縱觀整個戰役,我們發現有三大因素決定了趙國失敗的命運。

一,臨陣換帥,過早地暴露自己的作戰意圖。

我們知道,廉頗身為戰國名將,以善守聞名於天下。但在長平之戰的前期,由於趙孝成王力主進攻的思想和廉頗的大意輕敵,趙國發動幾次攻擊都被秦軍所敗,無奈之下,最終才在長平形成相峙之局。

面對秦軍的數次挑戰,廉頗不為所動,堅守營壘,死守不出。這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不曾向前移動半步。於是秦國為了打破這種僵局,派人到趙國四處散佈謠言,說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括,如果趙括當上主帥,秦國必敗。

求勝心切的趙孝成王考慮到戰爭消耗巨大,繼續僵持下去國力難以為繼,決定換帥。他這一換,正中秦國下懷。

因為秦國這一手相當厲害,你趙國換不換人,都會明白無誤地將你的戰略意圖告訴對手。不換,就說明趙國主守,換人,就說明趙國要棄守轉攻。秦國就可以搶在你的動作之前完成有針對性地佈署。

二,不能知己知彼,犯了兵家大忌。

與此同時,在趙國大張旗鼓換帥的時侯,秦軍也完成了大軍的權力交接。只不過秦軍做得非常隱密,當趙括趕到長平之時,對方的主帥己不是原來的主帥,變成了一代戰神白起。

這說明秦國對趙括的軍事能力還是相當肯定的。認為趙括當上主帥,就必然會對秦軍將領的作戰風格有所瞭解,進而找到克敵制勝之道,所以,為了保險起見,用四十年未嘗一敗的白起換下原來的統帥,就是為了保證能夠把握戰爭勝利的節奏。

或者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思維這樣去猜想。秦國所傳的謠言中之所以示好趙括,是因為對趙括個人及其軍事思想都有通盤的研究,並找到了完勝趙括的作戰方案。而作為這個方案的制定者,白起因此而受命實施。

敵在明我在暗,以有心算無心,趙國又向失敗的深淵滑近了一大步。



三,面對精銳盡出的秦軍,卻不用自己的王牌應對,趙國不敗,天理何在。

在長平之戰的先期,趙軍曾經有過幾次殲敵的機會,最終因為秦國騎兵的壓制和突破使得良機錯失`。

即使到了戰爭的尾聲,在沁水東岸,當白起領軍背水列陣,將趙軍團團圍住時,這個時候趙軍只要有一路鐵騎完成突破,秦軍就會滿盤皆輸,勝負易主。

於是,問題來了,自趙靈武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那支經過改良得於橫掃天下的趙國鐵騎之師,此時此刻,它在哪裡?

它居然不在長平,而遠在北方邊塞,由李牧統領以拒匈奴之兵。

如果它在,秦國的騎兵談何壓制和突破。

如果它在,縱是在秦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它要來便來,要去便去,任誰也無法承受那陣陣鐵蹄帶來的無情碾壓。

如這等威武之師,居然沒有出現在一場可以決定國家命運的戰爭中,卻遠去千里計較一城一地局部的得失,那麼趙國不敗,還有天理嗎?



由此可見,長平之敗,非趙括之罪,換任何一人,都難逃失敗的命運。

事實上對趙括的軍事才能,作為對手,又是軍事大家的白起評價道:(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

紙上談兵論,可以休矣。


煮茶道史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現在,流行翻案風。這是個好事,大家暢所欲言。真理像燧石,欲敲打,越辯越明。

2趙括紙上談兵。本來秦國用反間計。派間諜用重金活動。造謠趙括如何如何厲害,引誘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趙括肯定不行,至少不如廉頗。不然,秦國廢這個勁,幹嘛,難道閒的蛋疼。秦王難道是白痴嗎。

3趙括,學兵法。和爸爸,就是名將趙奢,討論軍事。高談闊論,口若懸河,連他爸爸都辯不過趙括。但是,趙奢並不看好這個天才的兒子。母親問為什麼。趙奢說,打仗是國家的大事。是玩命的事。趙括說起來,輕鬆無比。將來,趙國不用趙括而已,用的話,破趙國的是趙括,必須的。


有一次,秦國入侵,趙王問廉頗和趙奢,廉頗不敢去救。趙奢說,兩軍相遇,勇者勝。我去。後來,果然趙奢大勝秦軍。趙奢水平應該超過廉頗。後來,趙王用趙括的時候,趙奢已經故去,趙括母親把這個話,帶給趙王。表示將來,出了事,不背鍋。趙王同意。後來,兵敗,木有連累趙括母親。

趙括一接廉頗的班,新官上任三把火。換了許多中層幹部,改了很多條令。搞得士兵無所適從,一頭霧水。

趙括把趙王的賞賜,通通送回家。而趙奢帶兵,與士兵同甘共苦。所有賞賜分給將士。父子天地之別。也不知道是不是隔壁老王家的。

有人說,趙軍被圍,依然不亂,堅持戰鬥。是趙括的本領。其實不然,這是久經沙場的趙國軍隊的優良傳統和過硬素質。我更為這樣優秀的軍隊,被趙括禍害掉而萬分惋惜!

所以,趙括確實是紙上談兵。言過其實,不堪重用。謝謝大家閱讀。


無能的扎心君


趙括不是紙上談兵。這是已經確定的。趙括還是有一定的軍事能力的,要不然,趙王也不會讓他頂替廉頗來打長平之戰。

首先,戰前換將,這是兵家大忌,並且還是戰爭進行中,還是一場關係著國運的關鍵戰爭,趙王不可能不知道,趙王就算再獨斷專行,肯定是要與朝中大臣商議後,根據資料顯示,趙王換趙括時,還詢問過名將樂毅,而樂毅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趙王才下決心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而從側面也可以說明趙括的軍事素養是得到大多數人肯定的。

其次,趙括這個人並不是整天在家裡,他是跟隨自己的父親趙奢打過仗,肯定會有一些耳濡目染,還是有一些實戰經驗的,不會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並且在接替廉頗後到被秦軍圍困,趙括率軍突圍時,趙軍沒有出現混亂情況,這也說明其統軍的能力是得到下屬認可。

所以說,趙括並不是傳說中那個紙上談兵的人,他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就連與他交戰的白起都感嘆到:此子若不死,必成秦國大患。只是很可惜,趙括遇上了”戰神“白起,白起的軍事能力加上強大的秦國,最終笑到了最後。


嶽劍


趙括是中國歷史一個最悲劇的將領,他紙上談兵的光榮事蹟被世人所熟知,在長平之戰中遭到慘敗,但是從歷史的細節中,我們會發現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已經很努力,而之所以最終戰敗一是秦將白起的策略實在是高超,二來是己方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是堪憂。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就熟讀兵書,與其父談論軍事時,趙奢也不能戰勝趙括。而就是這麼一個軍事理論知識十分高超的人,在秦趙兩國關鍵的長平之戰中在他的領導下趙軍卻遭到了慘敗。那麼長平之戰的戰敗真的就只是趙括一人的問題嗎?

第一責任人廉頗

長平之戰的爆發時,趙軍的主帥是廉頗。廉頗帶領的趙軍在韓上黨太守獻出上黨十八個城邑後,就已經駐紮在了附近的長平地區。在有充分的準備時間情況下,秦趙兩軍一接觸趙軍副將趙茄就被秦軍斥候所殺,廉頗還是在遭受秦軍的攻擊時,也很快就敗下陣來。這些情況充分說明廉頗備戰不力和趙軍戰鬥力的不足。由於廉頗的連續失利,使得趙軍的士氣遭受了極大打擊,趙孝成王此時就有了換掉主帥的想法。



換將趙括

臨陣換將,這是一個兵家的大忌,但是求勝心切的趙孝成王已經管不了這麼多了。趙孝成王已經下定決心要撤掉廉頗了,那麼就得看看誰可以取代廉頗的位置。趙國此時可以那得出手的將領,已經不能和趙惠文王時期相比了。

對秦國有勝利記錄的趙奢此時已經病死,第二人選藺相如此時也因病臥床不起,沒有人了,這個問題很大。正在趙國君臣苦惱之際,秦國在趙國的間諜卻指出趙奢之子趙括可擔次大任,並且還說秦軍最擔心的就是趙括擔任主帥。就在趙孝成王決定趙括為趙軍主帥時,藺相如、趙括母親卻紛紛認為趙括此去趙軍必敗無疑。(不過我認為這些記載是後人所添加的可能性比較大。)



趙括就這樣被推上了長平前線指揮作戰,趙括一上陣立馬就把長平前線的指揮層換了一遍,是為“悉更約束,易置軍吏”。趙括這麼做都是為了發動對秦軍的反擊做準備,無論如何趙軍的反擊行動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這是來自最高決策者趙孝成王的決定。憑著趙括的資歷是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反對趙王的這個決定,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威脅,趙括能做的只是盡力去反擊、反擊還是反擊。

突圍還是堅守

秦軍方面在得知趙括上任的消息,同時肯定也已經探明瞭趙軍即將會發動反擊作戰後,暗地裡也把白起派到了前線。趙軍在茫然上反擊,而白起則已經充分了解到趙軍的一舉一動,在趙軍全線出擊的時候,佯裝敗退最終切斷了趙軍退路,並且包圍住了趙軍。

當小鮮肉趙括在明白過來自己已經中了老臘肉白起的奸計後,在突圍還是堅守待援中左右搖擺。突圍,趙括的軍隊此時還是有具有這個能力,但是這裡卻有個問題,那就是所謂的“四十多萬趙軍”成為了他突圍的累贅,這些人的戰鬥力從後來看是根本沒有戰鬥力的。這些沒有戰鬥力的人最終迫使趙括選擇了堅守,援軍還有嗎?


有,應該還有。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有“遮絕趙救及糧食”的記錄,這說明還有趙軍會來救援趙括軍,而且在之後的邯鄲之戰中,趙軍與秦軍激戰近一年,說明趙軍在長平之戰後還是有一定的力量。因此趙括被圍後,趙軍沒有理由不去增援趙括,但是趙國援軍有沒有真正過來增援,歷史就沒有更加明確的記錄了。

戰敗

在被圍四十六天後,趙括帥趙軍進行了最後的突圍行動,“以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括一戰死,趙軍軍心立刻就大亂了,很快都投降了秦軍,投降的趙軍人數居然還有四十萬之眾。這是什麼軍隊,人這麼多、戰鬥力這麼垃圾,真的是正規的趙軍嗎?根據我的推測,這些人大部分根本不是真正的趙軍,實際上可能是韓國上黨難民、當地百姓和後勤人員組織起來的軍隊,真有沒有四十多萬人不知道,反正戰鬥力是真的很差勁。


趙括是輸了,輸的並不是太冤,也不是因為紙上談兵。綜上所述:一是趙軍戰鬥力不濟,二是情報洩露,三是白起太六、四是趙王太莽。你沒有看錯,我就是在給趙括洗地,歡迎大家來點贊或來噴我。


浮沉的歷史


紙上談兵,人們喻只有理論空談而無實幹或不切實際,只會誇誇其談而不會實踐去操作。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趙國的四十萬軍隊在大將趙括的率領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伏弩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被迫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而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史書上對於趙括的記載不多,零零散散的就那麼一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就是說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抵得過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事,趙奢也爭辯不過他,可是並不說他好。除了趙奢之外,趙括的母親也不太看好趙括,她曾經上疏趙王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飲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

而趙國著名的宰相藺相如對趙括評價道:“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

就這樣的一個人,趙王怎麼會讓其統帥幾十萬大軍呢?難道趙王真的不知道趙括的能力?我們再來看長平之戰。要說趙括孤軍冒進,急功近利,求勝心切,以至落入白起的埋伏,這是他的錯。但是我們再看,史籍記載其實在趙括擔任主帥之前,廉頗已經讓趙王很不滿了,書上說:“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從這裡可以看出急功近利,求勝心切的不是趙括,而是趙孝成王。

在趙括出任趙軍主帥之前,廉頗堅守三年不出戰,趙孝成王多次派人責令廉頗出戰,廉頗皆抗命不出,後來趙孝成王以趙括換下廉頗,這說明趙王已經不能容忍廉頗那種堅守不出的行為,趙括為帥後,他除了出戰,還有別的選擇嗎?而且當時的情況也逼得趙孝成王不得不戰,此戰役之前,趙軍一直有老將廉頗掛帥,過分求穩,屢失戰機,趙軍最擅長的“胡服騎射”優勢未能得到發揮,被動挨打的持久戰導致全國糧庫空虛,舉國上下捱餓,前方數十萬軍隊嗷嗷待哺!趙王不顧自身國力軍力實際,下死命令速戰速決。趙括倉促上陣,容不得周密部署,一到任就立即出擊。客觀上講,無論是趙括還是趙孝成王誰都清楚,趙國已經耗不下去了,唯有速戰才是唯一出路。

在戰役之中,趙括的行為也是不錯的,在己方糧草被切斷,趙括統率下的四十多萬大軍還整整堅持了四十六天,其間他帶領士卒一次次悍不畏死的向外突圍,逼得秦昭王親自來到河內督戰,並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丁全部徵發到長平助戰,用來堵塞趙國的援軍及糧道;史籍記載:“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發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資治通鑑·周紀五》)”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秦國也是玩命了,強大的秦國已經使出了玩命的勁兒,花了近兩個月時間,仍奈何不了被圍在長平的趙括,最後還是趙括親自率軍突圍時,被亂箭射死,幾十萬趙軍失去了主帥才崩潰,如果趙括沒有被射死,或許雙方的拼耗更久,那樣的話,秦國或許會先崩潰。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趙括輸掉戰爭的原因很多,但和紙上談兵沒有半點關係。試想,若是隻會紙上談兵的人,別說統率四十多萬大軍了,就是統率四十人馬也會亂成一鍋粥。

有這麼一個說法,在1951年4月20日,在高平縣釜山鄉老背坡村發現了一具胸部有兩處箭傷的男性骨骼和一把隨身佩劍。死者年齡30歲左右,身高1.75左右。佩劍長52釐米,青灰色長鍔,無綠鏽斑,堅韌鋒利,格衛兩面為“虎頭紋”和“獸形紋”,鑄工考究,紋刻深明清晰,富有神韻,劍刃有撞擊痕跡。高平許多地名都是長平之戰的產物,如箭頭村、參軍村、圍城村、哭頭村等,老背坡就是其中之一。“老背坡”的意思是“老兵揹著趙括來到此坡”,當地歷來有傳說趙括負傷救治途中死在這裡,老背坡故此得名。經過以後幾十年日復一日的探賾索隱的研究,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此遺骨就是趙括,此地應是趙括的葬身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