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讀了那麼多書,可是隻會紙上談兵,在實際運作中卻毫無起色,這是為什麼?

聞聲36


這個問題,我覺得陸游的名句來解釋最合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覺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時候,書本上的東西都只是理論上的!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那麼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最終目的都是要運用於實踐的,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也不能只裝在腦袋裡,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只有行動了,我們平生所學才有價值,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那麼多偉大的發明家就是很好的實例!他們讀過很多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理論知識儲備相當深厚,如果不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不做無數次的實驗來驗證,能發明新的東西麼?

愛迪生如果不去行動,能發明電燈泡麼?

袁隆平如果不無數次的親自實踐,能發明雜交水稻麼?

所以任何事,一定要知行合一,僅僅紙上談兵,是毫無用處的!



葉夕小先生


這個問題把視角放寬點,更容易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些人讀了很多書,在實際的運用中卻毫無起色。同樣還有一些人也沒有讀多少書,在實際運用中也沒有多少起色。

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在實踐工作中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我們國內可數的這些成功的商業人士,政界人士,他們都讀了很多書。

同樣也有一些人沒讀多少書,今天也是我們國內屈指可數的富豪,但在政界,在其他領域相對要少一點。

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假設好了前提條件,就一定得出同樣結果的問題。

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高智商動物,人類社會涉及到的每一項事業,又是一個更高級更復雜的事情。

在實踐中無論從事教育,政治,軍事,商業,能運用自如獲得成功的人,都是由很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條件。

讀了很多書只會紙上談兵的人大有人在,但不能因為有這個假設成立的條件,我們就忽略讀書帶來的更大益處。

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網絡用名“蜂聞言事”,我見風就是雨,事是天下大事,奇聞趣事的事,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蜂聞言事


開卷有益,老師或家長們總是如此鼓勵學生或孩子們讀書越多越好,只要是書,都去讀!但書並非讀得越多越好!現在知識的種類多,細分就更繁雜了,人生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覽群書而有所為其實很難。個人以為,讀書還是得分泛讀與精讀,哪些書供茶餘飯後瀏覽一下,哪些書得像蛀蟲一樣去啃它,這些自己心裡都要非常清楚。泛讀的可瞭解個輪廓,或選其部分了解。而自己需要的知識則需精讀,做筆記、作摘抄、反覆知識對比綜合等,消耗大把時間也在所不惜。

    讀自己喜歡的書!書如紅顏,不是自己所愛,你哪有興致去專研她?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俗人,你抱本佛經讀裡面的文字估計如同嚼蠟,但對一個僧人來說,讀著裡面的經文,他也許哪天就會幡然感悟。

   理論還需和實踐相結合。讀書目的是陶冶情操或用於實踐,推動社會發展。飽讀詩書,可以嘗試指導實踐,但書上的東西有時效性或侷限性,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你還得結合當地特色結合實際來處理,否則,失敗會接踵而至。趙括紙上談兵,不但送上了自己的性命,連趙國40萬大軍也一起遭了殃。

  有時,在人生的閱歷中遇到挫折並非壞事,但失敗後,你得去多請教專業人士和有針對性的去讀專業叢書。有了新的專業知識作指導,你才可能從失敗的泥沼中拔出來,走向成功的紅地毯!


枝葉SIMPLE


人類的學習能力有三種1、感性 2、知性 3、理性,感性簡單說就是感覺,即視覺,聽覺啥的,這是認識的基礎。沒了感性,我們也就看不見,聽不到了。

知性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讀書,學習,記憶,背誦啥的,就是我們學習知識的能力,讀書再多,提高的也是知性能力。現在所謂的博士,碩士啥的,大多是知性經過大量鍛鍊人。這也就是現在大家經常疑惑為啥讀了那麼多書,怎麼感覺啥能力水平都不高的主要原因。

理性是推理的能力,是通過現有的知識推導出更多原理的能力。其根源就是實踐能力,它的指導性原則就是公平正義,這個能力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最缺失地方。這也就導致了好多情懷不高的高分學子最根本的原因。



1江上輕風1


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讀書人有兩種,一種一直讀,讀盡古今,遍知百家。就是沒有他不知道的,別人說什麼他都能搭腔。😂。啥都懂啥都在行,且窮經皓首大抵就是概括的這類人。共同之處就是,只能是知識儲備人才,就相當於u盤,酸儒更能精確點。

還有一種讀書人,也是一直讀,也是學貫古今,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可貴之處就在於,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的修經著典。這類人根據所處時代還可以細分,和平時期,治國理政,上報社稷,下安黎民;動盪戰亂時期,棄筆從戎,不提三尺劍,但引百萬雄兵,胸中自有韜略。助君王安天下,救黎民於水火。也就是文武雙全的讀書人。代表人物諸葛亮,王陽明,劉伯溫。

紙上談兵,可以這麼翻譯不,光說不練假把式。不論什麼時候,都是不可取的,誇誇其談,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諸葛亮舌戰群儒,罷了,還要去三分天下,高下立判。

軍師狄仁傑,元芳你怎麼看?




煙雲浩淼道


讀書破萬卷,也有一句話就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說的是一個道理,第一說明讀書還是比較少,第二還是沒有用心領悟。孔子說學而時習之,溫故知新,其實很多古典的書寓意很深了,不同的年齡階段讀書過後的感悟都不同,不同的人生閱歷感悟也不同,讀了幾遍感悟也不同,所以就是告訴我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明白了當然可以應用,如果我們都不明書中的意思,何談應用呢?

另外讀書比較忌諱囫圇吞棗,要汲取一本書的營養,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要思考,像毛澤東讀書很多加了很多批註,證明他在跟作者的思想碰撞。

還有就是讀書的氣候要保持平穩的心態,客觀的去體會作者,我們都說要入戲,讀書不進去書裡,怎麼可能體會黃金屋和顏如玉?


清陽易學


書本只是表達方式的一個手段而已,只能在共同體驗過的基礎上傳播內容,屬於知道覺受後的文字表達,沒有共同覺受的東西最多隻能讓讀者相信某一種不明的可能性,無法真實的傳播覺受,不然你表達王母娘娘的蟠桃是啥味道和啥功效試試,允許你用萬卷書來表達。


高靈山大雷音修行康養


沒讀進去,就比如物理知識,有些人只記住了公式,有些人現實中各種運用。


葉子傷


書本知識只是理論,如何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到實踐中去,就必須走向社會實地考察結合書本知識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案,然後付諸行動。


夕陽233734493


缺乏人生閱歷,又不深入思考,這類人多不讀經典,只讀時下流行的通俗作品,甚至有些人愛讀低俗之作。這樣讀書再多也無用,甚至走向反面,誤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