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12讲 文言文阅读:怎样辨析常见特殊句式

问题12:怎样辨析常见特殊句式

一、问题描述

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哪些?怎样辨别?

二、复习范围

特殊句式是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大纲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备考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辨析常见特殊句式。这是总要求。

(2)特殊句式类型:(以下举例说明)

①判断句

包括:“……者……也”及其变式;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动词“为”“是”表判断;主谓之间表判断;用“非”表判断。

②被动句。

包括:常见表被动的词语“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③省略句。

包括: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④倒装句。

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

三、方法指引

2017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中对于文言阅读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而特殊句式的重要作用便是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特别是在翻译文言句子的题型中也能体现文言句式的重要性。那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

其次,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第三,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弄懂大意。

第四,抓标志进行判断。如“为……所……”表被动,“……者,……也”表判断。

(一)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1.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例: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在这个句子里,“中国梦”是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内容。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例:小草钻出了地面。“钻”是陈述主语的内容,是谓语。

3.宾语是谓语动词所支配、影响或所涉及的对象,能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一般也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例:我赞美在天津特大火灾中牺牲的英雄。“英雄”是谓语动词“赞美”所涉及的对象,回答“赞美什么”的问题,是宾语。

4.定语是主语和宾语前起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分。

例: (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是(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的(重要)倡议。“中国提出”修饰主语“建设‘一带一路’”,“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重要”修饰宾语“倡议”,都是定语。

5.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例: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这个任务[必须]完成。“轻轻”“必须”分别修饰谓语中心语“抚摸”“完成”,都是状语。

6.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例: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总结现代汉语语法一般顺序为:

(定语)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如何辨析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指对主语的性质、情况进行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中表示判断时多用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中“是”更多的是作为代词来使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肯定判断句

没有判断词时主要通过“者“、”也”来表示判断。“者”字在判断句中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用于名词、形容词、动词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事情”;二是表示语气的停顿。

A.用“……者,……也”句式表判断。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B.“……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C.“……,……也”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D.“……者也”

例: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E.“为”字表判断

在文言文中,用为表判断时,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同时,“为”在古汉语中有动词的意味,可以翻译为“作为”。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F.用副词表示判断语气

除了以上几种常考的判断句外,有些副词也可以用来表示加强肯定判断语气,如“乃”、“则”、“即”、“皆”、“诚”、“素”等。这些副词用来表示肯定判断时,句末可以加“也”,也可以不加。翻译时根据句子意思可灵活译为“是”、“就是”、“实在是”。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判断句

否定判断句多借助于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在句末可用“也”字来加强判断语气,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2.被动句:指句子中的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宾语则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被动句的使用具有明显强调受事的意味。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有标志的被动句

A.“见”字表被动

“见”字放于动词之前表示被动,需要注意的是:“见”不能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此类句子中动作的主动者可以是前文出现过的,也可以是人所共知而不必讲出来的。

例:与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B.“见……于……”

在被动句中,当动作的发出者需要明确说出来时,则在动词的后面用“于”字引出动作的发出者。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于”字表被动

用“于”字引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加强全句的被动语气。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战》)

D.“为”字表被动

用“为”字引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为天下笑,何也?(《过秦论》)

E.“为……所……”

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无标志的被动句

还有一类被动句,它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或介词结构,但是通过语义来分析它的主语仍然是谓语动词的受事。

例: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张衡传》)

3.省略句:在不影响句意理解的情况下省略一些成分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1)省略介词

介词的省略,起到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省略的介词有“于”、“以”等。省略“于”字的句子的宾语多是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于”译成“在”。介词“以”可译成“拿”、“用”。

例: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购之(以)千金。(《荆轲刺秦王》)

(2)省略宾语

A.介词后的宾语省略

a.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以”可译为“用”“拿”;也可译为“由于”、“因为”;“以”字还可以同“为”字连用,形成一种固定句式,这之间一般是省略了宾语。

例:敢以(之)烦执事。(“之”代“亡郑这件事”)(《烛之武退秦师》)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之”代“仆碑”)(《游褒禅山记》)

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代“郑国”)(《烛之武退秦师》)

b.介词“与”后宾语省略,可译为“和”、“跟”、“同”。

例:竖子不足与(之)谋。(“之”代“项羽”)(《鸿门宴》)

c.介词“为”后宾语省略,“为”可译为“替”、“给”或“为了”。

例:又前而为(之)歌曰(“之”代“荆轲”)(《荆轲刺秦王》)

B.动词后省略宾语

例:每念(之)常痛于骨髓。(“之”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苏武传》)

(3)省略主语

A.承前省略主语

例:而(群臣)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B.大家所共同知道的主语,不需要再可以说出。

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4)省略谓语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却常常将谓语省略。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词宾语或其他居于动词之后的成分被前置到突出的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要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安、谁、孰、胡、焉、曷、恶、奚等;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

这种情况必须同时满足一下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中含有“不”、“勿”、“未”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者是含有以“莫”为代表的无定代词;二是句子中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但是否定句中,若整个句子表示禁止时,名词作宾语也需要前置。

例: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C.用“之”、“是”前置宾语

在表示强调时,用“之”、“是”将宾语复指则要将宾语和“之”、“是”一起放到动词之前。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其他情况的宾语前置

a.代词或名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为了强调有些也需要前置。这类介词常见的有“以”、“自”、“于”等。

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b.“相”、“见”“具有称代作用时总是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这种情况也可以看作“见”、“相”作动词的宾语时前置。

例:复有罪,当相坐。(《苏武传》)

(2)定语后置

A.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这种形式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群臣侍殿上者。(《荆轲刺秦王》)

B.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C.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例:马之千里者。(《马说》)

D.在中心词后加数词和数量词,构成“中心词+数(数量)词”的形式。

例:我持白壁一双,欲献大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鸿门宴》)

E.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3)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一般指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常放在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在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将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放到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做状语。

A.“于”字结构作动词补语

“于”字结构作动词补语,一般用来引进动作发生的范围、对象、时间,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要根据句意来灵活处理。

a.引进动作对象,大都可以译为“对”、“向”

例: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传》)

b.“于”字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范围,可译为“在”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B.“于”字结构作形容词补语

“于”字结构作形容词补语,引出比较对象,可译为“比”。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C.“以”字结构作动词补语,一般可译为“拿”、“用”、“把”

例: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D.“乎”字结构作补语

“乎”字在文言文中同“于”,因此也可以用来引进动作的对象、范围。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4)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中,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例题阐释

(2016·北京卷)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答案】

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第2句是省略主语句,需补出主语。

五、拓展练习

1.(2017·天津卷)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1)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并掌握特殊句式。(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

(2)理解关键词意思:若、诡、是。

(3)理解关键词意思:淫、甘。

2.(2017·山东卷)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答案】

(1)谢贞推测叔陵将会有叛离的心意,趁机与阮卓在叔陵处疏远自己,每次有宴会游乐,就以疾病托辞,不曾参与。叔陵非常恭谨敬重他(谢贞),不怪罪他。

(2)礼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爱交好,等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问他后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1)理解关键词意思,并掌握特殊句式。(“辙辞以疾”状语后置句“辙以疾辞”;“弗之罪”宾语前置句“弗罪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