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司法发展加速,法律机器人应用蔚然成风

受人口红利消失影响,机器换人风潮席卷全球,从工业领域到服务领域不断蔓延,如今,随着法律机器人的出现,这一风潮也被带到了司法领域当中。

科技司法发展加速,法律机器人应用蔚然成风

科技司法发展加速,法律机器人应用蔚然成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出现了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红利的消失,推动了生产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生活观念的改变,则引领人们的生活向无人化、智慧化方向前进。

在这两大趋势带动下,“机器换人”风潮逐渐在全球兴起,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如今,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日益成熟,规模化发展正如火如荼,伴随着这股换人之风逐渐从工业领域吹向服务领域,机器人不断走进各行各业,各种服务机器人也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其中,法律机器人的出现绝对是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近日,随着乌鲁木齐新市区人民法院出现了全新疆首台法律机器人,我国司法系统内的机器人职工队伍再次扩员。

法律机器人应用成风

过去的2017年,被不少人称作“科技司法”的元年。在这一年中,不仅机器人开始了在法律方面的应用实践项目试验,国家方面还推出了建设智慧法院的相关文件,对大数据、智能语音、机器人等前沿科技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提出倡导。

因此,在经过了上一年的准备和铺垫之后,今年国内对法律机器人的接受度和关注度都迎来了大幅提升,机器人数量取得了爆发式增长,相关应用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在2月4日云南省召开的两会依法治省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就首次表达了要研发运用“法律机器人”来解决“找律师难”、“诉讼难”、“赔偿难”等问题。3月1日,辽宁省出现了首个集法律咨询和法律工具于一体的智能机器人“和平法宝”,其凭借海量的法律知识,全天候、全方位的诉讼服务在和平区人民法院光荣上岗。

在这之后,法律机器人的应用热潮一发不可收拾,重庆荣昌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出现了“棠城小法”,渝北区百事得律师事务所上岗了机器人律师“罗伊”,连云港海州区司法局亮相了法律服务机器人“小法”,佛山顺德法院诉讼中心开发出司法智能机器人“小E”,四川瀛络律师事务所推出了“律梦梦”......

一时间,各地应用法律机器人的消息不绝于耳,法律机器人出现在法院、诉讼中心、司法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场景的新闻见诸报端,全国各省市对于法律机器人的运用蔚然成风。

 法律机器人是否靠谱?

法律机器人之所以能在近年来获得广泛应用,一方面与机器人强劲的发展态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的法治环境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始终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之一,但由于我国人口过于浩大,普法工作漫长而费力,国内大部分人法律意识依然淡薄。同时,国内法律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33万的律师要服务全国14亿的人,也引发了国内出现的“找律师难”、“诉讼难”、“赔偿难”等问题。

再加上咨询诉讼、找律师等费用也不便宜,并不是人人都请得起律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律机器人出现并获得快速应用也在算情理之中。不过,法律机器人和律师、司法工作人员相比,真的靠谱吗?

其实,目前国内的法律机器人主要有两方面的使用,一方面是用于法律咨询、法律普及、法律宣传等领域,这些工作的对机器人的要求不高,只要具备丰富的法律条文知识,庞大的法律案例分析数据即可;另一方面是用于协助司法人员,加快司法办理流程,这和银行中协助办理业务的机器人比较类似。

客观的说,因为机器人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其在法律条文记忆、相关案例调取、法律文献宣传和普及等方面比人类更有优势,在存储量、精确性和效率上都更为突出。

未来发展路在何方?

不过目前,法律机器人从事的还只是些简单、重复、繁杂的工作,对于律师和司法人员而言,这些工作交给机器人处理不但可以放心,还大大加快了工作的效率,机器人充当的角色仅仅是个协助者,还远没有到竞争者的地步。

不过,从现有的技术条件来看,法律机器人还是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可能。

比如智能检索技术的发展,可以将法律人从重复性的、繁琐的法律检索中解放出来;文件自动审阅技术的发展,能够在合同分析、尽职调查、电子取证、合规等领域发挥功效;文件自动生成技术,可以让法律格式使用更加高效和智能;人工智能、大数据水平的提升,能够进行一些案件结果预测等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法律机器人说不定也可以像人一样,拥有情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届时,其也能取代律师、法官等职业,给司法系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