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路,問出中國歷史植根於民間的特色

一個萬物復甦、春暖花開的日子,黃帝帶領六位隨從前往貝茨山,這位最早統一華夏各族、承先啟後的中華文明先祖,準備去見當時的隱士大傀,向他諮詢治國安邦的良策。

黃帝問路,問出中國歷史植根於民間的特色

一行人驅車前行,方明負責趕車,昌宇陪伴黃帝坐在車內,張若、諾朋是嚮導,負責探路,昆閽、滑稽緊隨車後。他們緊走慢趕,很快來到襄城的郊外。曠野無邊,人煙稀少,山巒起伏,七位聖人放眼四望,竟然不知道路在何方。他們不知道貝茨山的去路,又找不到路人詢問,一時間躊躇不前。

不多時,遠方忽然傳來一陣嘹亮的歌聲,原來是一位少年趕著幾匹馬正在放牧。黃帝看見牧童,高興地親自上前詢問:“小娃娃,請問你知道貝茨山怎麼走嗎?”牧童聲音響亮地回答:“知道。”說完,抬手一指,告訴黃帝貝茨山的去路。

黃帝見此,不由心下驚奇,接著問道:“那麼你知道大傀住在哪裡嗎?”

“知道。”牧量的回答依然乾脆利落.

黃帝更加驚奇了。他想:一個小小的牧童,怎麼會知道隱士的居所?看他的樣子,好像對什麼事情都瞭如指掌。想到這裡,他忽然有了主意,繼續問牧童,“請問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嗎?”

牧童依舊神態自若,口齒清楚地回答道。“知道。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有什麼難的!不過這不是我份內的事情,我又何必多事呢?”

黃帝聽了這話,忙說,“治理天下固然不用你操心,可是我想向你請教如何治理天下。”

牧童想了想,搖搖頭不肯回答。

黃帝哪肯此此罷體,繼續追問。牧童好像被感動了,終於脫口說道,“不是告訴你了嗎?治理天下,跟牧馬沒有什麼不同,只要除去馬的烈性,順其自然就是了。”

黃帝聽後,非常佩服:“真是後生可畏,原以為牧童年少無知,卻沒想到他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道理,就能知道治國平天下的方。”

黃帝問路,問出中國歷史植根於民間的特色

關於黃帝的這個故事,顯然屬於民間傳說,中國歷史的起源,正是從民間傳說開始的。表面看,民間傳說充滿了時間和空間的錯位,內容充滿了神話和迷幻色彩,但作為歷史記憶的一個載體,其中也包含豐富的人類生存發展的信息和歷史的真實。

中國古代的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有關他們的歷史回憶,只能從民間傳說裡尋找到原始的版本。民間傳說是歷史記憶的另一種表述方式,通過口頭流傳而將歷史的事件傳播繼承下去。在當今歷史研究的環境下,正史、野史、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具有同等的價值,民間傳說作為承載民眾歷史記憶的文本和符號,必將在現代史學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黃帝問路,問出中國歷史植根於民間的特色

由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史學遵循著“帝王中心論”、“英雄史觀”和“精英史觀”,對於民間傳說的歷史事件取捨,同樣是重帝王而輕平民,平民史除了保留在民間傳說中,幾乎是一片空白。對於民間傳說的蒐集和整理,不僅可以豐富重大歷史事件,還可以使那些被遺忘的平民史重見天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