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

說起印度的高等教育,大多數人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因為在世界的各種大學排行榜上前500名中都很難看到印度大學的身影,這就可能導致一種誤區,認為印度沒有好的大學。但事實上,印度擁有一所享有世界聲譽的大學,這所大學就是著名印度理工學院。因為世界各種大學排行榜都是以科研產出、論文比重佔據排名的大頭,而印度理工作為培養人才的應用型科研院校並不佔據優勢,在排行榜中往往靠後。印度理工學院的頂尖在於培養了大量傑出的印度工程和技術人員,這些人員很多又去往美國頂尖大學深造,在美國就業定居,以至於今天在華爾街的企業管理人員中,印度裔的高管是美國少數族裔中最多的。這種狀況更加讓人思考印度理工學院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

國內對於印度理工學院的介紹的書籍較少,有一本廣泛流傳的是一個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寫的《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這本書中基本介紹了印度理工學院學生的一些生活狀況、學習狀況以及錄取和就業的一些情況。內容主要是介紹內的文字,對於印度理工學院為什麼成功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而這一點正是我們所應該關心的,還有一部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的皇家理工學院的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學院。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

戰後的1946年,印度的幾個部聯合成立的一個委員會,籌劃建立印度的高等理工學院來滿足戰後印度的發展,印度政府根據這個委員會的報告著手成立學校,在1951年印度理工學院在卡拉格普爾舉行了開學典禮,這所學校建校之初就以麻省理工為原型構建自己的科研和管理制度。對印度理工學院發展至為重要的是在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法案,不僅確定印度理工學院為全國重點建設大學,而且賦予了印度理工學院大學自治的權利。大學自治權利的獲得對於印度理工的發展和壯大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也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大核心因素。在卡拉格普爾建立印度理工後,後來又陸陸續續在其他地方建立了印度理工學院,到現在印度理工學院共有7所分校。印度理工學院的管理由於有大學自治權,是通過學校的管理委員會來進行管理。印度理工學院每年能夠引起我們中國的目光的可能就是它的招生了,這所在印度具有特殊地位的學校,招生方式是通過理工學校單獨的考試進行招生,一般被稱為IITs-JEE考試。這個考試是印度最具難度的考試,錄取的比例也是遠遠低於美國頂尖大學。在《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這本書中有一點描述就很值得思考,在印度流傳的是一流的人才去印度理工,二流的人才去美國頂尖大學,三流的人才讀普通大學。很多優秀的學生首先考慮的就是報考本國的印度理工學院,有些沒能就讀印度理工的學生去申請美國名校反而能夠成功。印度理工學院的考試要求限制非常多,不僅在成績上有要求,還在資格、次數等方面有限制。印度理工學院為了解決各地學生的考試問題,在各地區設有考試中心,學生就在這些地區考試而不用跑到理工學院所屬地考試,這也使得理工學院的考試影響增大,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考試。所以在印度的學生,有兩種考試。一種是希望就讀理想的理工學院參加單獨的招生考試,一種就是普通的大學招生考試。嚴格的選拔制度為印度理工學院提供了優秀的生源,入學的高門檻能夠集中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也讓印度理工能夠去聘請全球最優秀的教授。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

印度理工學院的教育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注重實踐教學,學校和產業界之間交流密切,學生其實是沒有被鼓勵科研的,更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雖然在印度理工學院的分校中,各個分校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方面,但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是都被重視的。學生通過在企業訓練實習,當然能夠提高能力,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培養模式,使得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深受企業界歡迎。由於印度理工所具有的的理工性質,更多的培養工程、軟件、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實用人才,為印度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一個可能比較老的數據來看,2003年左右,印度從事軟件行業的人員有25 萬人,其中8 萬人直接向歐美客戶提供技術服務, 而這8萬人中大多數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同年又在對硅谷的新移民企業家進行了一次調查, 在2 000多個新成立的企業中, 約40 %的企業是由印度人開辦的, 這當中又幾乎有一半是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至今眾多的跨國企業的負責人都是印度裔,甚至很多就是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印度理工學院帶來了全球的聲譽。在科研領域或許沒有足夠的影響力,這也是因為印度理工認為的實踐更為重要導致的。但是當這個學校的畢業生佔據了美國的金融和IT行業諸多的管理崗位的時候,它的影響力其實就靠它的學生來證明了。

印度理工學院從人才培養上來說是成功的,但是也有一種兩難困境值得思考。主要是培養的人才都到美國去了,這些人都是在異國的平臺上綻放光彩,大多的人可能都不會回到印度了,這相當於一種人才的流失,這種狀況比中國更加的嚴重;可是,如果不去美國發展,印度的平臺肯定無法給學生提供如此多的機會和進步,也就不存在所謂了人才了。有一些印度理工畢業的學生也想要回到印度幫助發展,印度的政治、經濟環境使得他們步履維艱,造成一種更大的內心掙扎。這一點可能和中國的也比較相似,一些著名的科研學者回到國內,要麼是和國內大學的生態格格不入,就難以做出更大的成果。要麼就是融入其中,就很有可能喪失了做出重大科研突破的思維和條件。帶來一種雙重的掙扎。猶記得去年清華的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又去了普林斯頓繼續研究,這位是當初就是從普林斯頓回來在清華進行研究,雖然在新聞報道中說給與的大量的支持和幫助,中國學術環境中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其實在類似的人回國的時候人們就抱有一種期待和悲觀色彩。期待的是更多的優秀科學家能夠回到祖國、建設祖國,悲觀的是這些人在美國做出了成果,在中國還能夠取得更大成果嗎?由於兩國的大學從各方面來說,確實存在差距,這種悲觀並無道理。其實,看到這位又回到普林斯頓去繼續研究也就更能說明問題了,一是這學者還希望在科研領域取得更多的進展和突破,二是受到諸多聚光燈的學術明星在國內的大學中也難以進行自己所希望的研究,這種阻礙可能是考評機制、經費制度、設備條件、人際關係、學術交流等等各方面,這讓人更加的悲觀。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

所以,印度理工學院的成功在於通過國際化培養的諸多能夠讓母校引以為豪的學生,但是當這群學生希望反饋自己的國家的時候面臨的問題才是應該值得重視的。印度的情況也正是如此,諸多在印度理工學院接受教育後又到美國接受教育的學生,回到印度後的思維方式肯定帶有美式的特徵,和印度原有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帶有明顯的衝突,二者的鬥爭對於這些人來說才是一種最大的考驗。要麼不得志的慢慢堅持去改變,要麼利用自己的知識去如魚得水,放棄原則。

對於以印度理工學院的畢業生為代表的美國印度裔人來說,他們在金融界和信息軟件行業能夠取得的成功和中國大量的留學生在美國生存的情況來看,二者之間存在一種我們認為的差距,為什麼華裔沒有在美國的一些領域佔據優勢,為母校帶來更多的榮譽。二者的人才培養的差距究竟在什麼地方。我們國內的高校目前也流行重視職業教育,但效果能夠像印度理工的職業教育那樣的成功嗎?

2018/7/12 戊戌年五月二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