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社鹏版医学百科 “脑溢血”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 “脑溢血”

“脑溢血”,学名叫“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

“脑溢血”本质上是第2个最常见的“中风”起因,在频率上仅次于“脑梗”。

就全球范围而言,“脑溢血”的年发病率在16~33%之间。

A. 病因

和“脑溢血”相关的潜在的病因很多,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囊性动脉瘤破裂和血管畸形占了最主要的部分。

“高压性血管病”是“脑溢血”最常见的原因。“脑淀粉样血管病”是 老年患者中 脑叶内“脑溢血”最常见的原因,而“血管畸形”则是 儿童 最常见的“脑溢血”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肿瘤,凝血病等。除去 高血压,老龄和“抗血栓治疗”(例如口服 阿司匹林 或 华法林)都是“脑溢血”的危险因素。

B. 临床表现

患者 通常表现为与 部分脑组织相对应的、急性的发作的、局灶性的神经损害。

大的“脑溢血”,会伴随出现 升高的“脑压” 以及 意识水平的降低

5~30%的“脑溢血”会并发“癫痫发作”,尤其是“脑溢血”的位置处于较为表浅的。

C. 影像检查

所有患者都应该接受“头颅CT检查”,CT能可靠的显示“脑溢血”,虽然“脑溢血”具体的病因尚不能确定。

对比增强的“头部MRI”在探测“脑溢血”的潜在原因方面很有用处。这些可能的病因包括“血管畸形”、“肿瘤”和“脑淀粉样血管病”。

那些没有“高血压”或 其他已知病因的患者应当给予其他检查手段来评估潜在的病因,例如,凝固功能检查、毒物学筛查和其他血管影像检查,例如MRI或CT血管造影。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 “脑溢血”

“脑溢血”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总的管理事项包括:

1. 一般措施

①停止使用所有“抗凝药物”(例如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选用“合适的药物”来立即逆转已经存在的“抗凝作用”。

②维持患者正常的体温,评估和治疗“发热源”。

③“生理盐水”应当被用来 维持 和 代替体液。

④使用“胰岛素”来治疗高血糖(避免血糖大于10.3mmol/L),低血糖应当被避免。

⑤防止“脑溢血”患者 误吸的方法包括保持 “禁食状态”直到吞咽功能得到评估。

⑥最新的指南建议,在发病后第1个24小时一定要积极监护和治疗,此阶段要推迟考虑“拒绝心肺复苏”的医嘱。

⑦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静脉血栓栓塞”。

2. 降低“脑压”

增高“脑压”的初始治疗措施包括:床头抬高30度、镇痛、镇静。静脉用的镇静药物有“异丙酚”、“依托咪酯”或“咪达唑仑”。“止痛”和“镇咳”药物可以选用“吗啡” 或 “阿芬太尼”。

格拉斯哥评分<8的、临床证据提示“脑疝”的、或有明显的“脑室内出血”或“脑积水”的患者,需要要进行有创的“脑压”监测和治疗。更加激进的降低“脑压”的治疗方法包括“渗透性利尿剂”(例如“甘露醇”)、“脑室置管脑脊液外引流”和“神经肌肉阻滞”。

3. 血压管理

明显的“血压升高”会通过持续促进出血而使“脑溢血”恶化。拉贝洛尔、尼卡地平、艾司洛尔、依那普利、肼苯哒嗪、“硝普钠”和“硝酸甘油”都是有用的静脉用降低血压的药物。

对于收缩压大于200mmHg的患者,建议静脉连续滴注降压药物,每5分钟测血压一次(Grade 2C)。

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怀疑“脑压”增高时,建议监测“脑压”、降低血压、努力维持“脑灌注压”在61~80mmHg的水平 。

收缩压大于180mmHg ,没有“脑压”升高的表现时,建议采用间歇或者持续静脉用药适度降低血压,保持平均动脉压在110mmHg左右,目标血压在160/90mmHg,并每15分钟监测血压一次。

4. 抗癫痫和止血

●脑出血后临床上表现“癫痫发作”的患者,建议给予合适的静脉用“抗癫痫药物”从而快速控制“癫痫发作”。

●“重组活化Ⅶ因子”治疗“脑溢血”仍在调查研究当中,不建议在临床试验之外使用。

手术清除幕上“脑溢血”后的“脑内血肿”仍存在争议,现有的指南认为“标准的开颅手术”仅限于那些有威胁生命的“占位效应”的“脑叶内血肿”,且“血肿”距离“皮层”的距离小于1cm。常规的“小脑幕上脑内血肿清除”不被推荐。

小脑部位的“脑溢血”,如果“血肿”直径大于3cm的且临床症状持续恶化的患者,或有“脑干压迫”、和/或“脑室梗阻导致脑积水”出现时,建议立即外科手术清除出血。

6. 预后和随访

“脑溢血”患者在发病后30天之内的死亡率在35~52%之间。幸存者中,功能性康复的预后取决于“出血”的位置、“血肿”的大小、意识水平、患者年龄、以及总的“健康状况”。

治疗“高血压”是最重要的降低“脑溢血”再次发病的步骤。推荐患者“停止吸烟”,减少“酒精摄入”和“可卡因使用”。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 “脑溢血”

“脑溢血”复发的年发生率2~3%,脑叶内的“脑溢血”比深部位置的“脑溢血”更容易复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