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的「大灣村」(旅遊日記 2016—21)

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農曆十月十九

今天早晨天還沒亮,便來到了漢口火車站對面的【宏基客運站】,乘6.25分的第一班長途車去黃岡(黃州)。

這是我第二次去黃州,上一次是在1976年的10月份,那時我正在東北大學讀書,在臨畢業的前一年來湖北黃石市的大冶冶煉廠實習,冶煉廠的地點是在新下陸。我和同學們利用一個休息日,坐著一隻帆船渡過了長江,去遊覽黃州的“東坡赤壁”。

這次去黃州是遊覽我們共和國的開國元帥,曾經是毛澤東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林彪的故居“林家大灣”。

從上次去黃州到今天再次去黃州已經是過去39年了,現在過長江去黃州已經不用坐帆船了,長江上已經建起了數座大橋,汽車駛過長江大橋後於8.30分來到了黃岡。然後換乘鄉際中巴車用了不到40分鐘的時間便來到了林家大灣村

下了車,站在公路旁向四處看看,沒有發現有村莊的樣子,我便無目標的沿著公路往前走著,沒走多遠來到了一個岔路口,趕巧遇到了一位路人,上前去打聽了一下才知道,

林家大灣是在距離公路邊還有一公里的山坳旁。還好我按著他告訴對方向走出沒多遠就看見有一座白色花崗岩的牌坊立在路旁,上面寫著“林家大灣”。

我在這座顯得不是很宏大的牌坊前停了下來,可能是剛下過雨這裡顯得異常的寂靜,和我去過的那些共和國開國元勳的故居相比則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走過牌坊沿著村中的道路繼續向前走,出現了一條岔道,路牌上寫著林彪故居,我便走了過去,只見這間土房的牆上寫著“林育英(張浩故居)。

在路口的路牌上清楚地寫著是林彪故居、到了這裡卻是林育英的故居,這是咋回事?

可是這裡連一個人也沒有。我四處尋找了一下,發現在不遠的池塘旁有一位老大姐正在洗菜,我走過去打聽一下。老大姐用湖北的當地口音說著我勉強能聽得懂的普通話告訴我:現在凡是來林家大灣

的人,基本上都是來瞻仰林彪故居的,為了吸引遊客,就都寫上“林彪故居”,其實這裡是林彪哥哥林育英(張浩)故居,林彪的故居還要順著大道往山腳走。

我繼續按著老大姐告訴的路往前走,又走了大約20多分鐘,發現路上放著一根欄杆,裡邊是個大廣場,廣場的盡頭有一個新蓋的會堂,會堂的左邊有一排陳舊的土坯房。這時在路旁的屋裡出來一個人,是來收費的,一個人要50元錢,並告訴我這裡就是“林彪故居”,那座會堂是“林家大灣軍事展覽館”,那排土坯房便是林彪的故居。

交了錢先到了廣場,一個碩大的廣場只停放著十幾臺車,看了下車牌其中有幾臺是外省市的。

然後來到了會堂,站在這個“軍事展覽館”門口向裡面看看,展出的是“林家大灣”在土地革命時期的一些文物,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還是去“林彪故居”吧,這才是今天我來這裡的主要目的。

來到了這排土坯房前,給人的感覺真是很簡陋,非常的原生態。我抬頭看見,在一間門的上面,寫著“帥府”兩個字很醒目,我認為這裡就是“林彪故居”了,可是沒想到還不是,這裡是林彪的哥哥林育南的故居。

在這間屋子裡陳列了“林氏家族”的族譜和一些圖片。通過這些才讓我進一步的知道了:

從林家大灣走出來的“林家三兄弟”,是林家大灣的驕傲,他們在共產黨的歷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頁張。

他們就是:

林育英(張浩)、

林育南、

林育容(林彪)。

林家三兄弟所居住的林家大灣村是在湖北省的黃岡團風縣回龍山鎮。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林家三兄弟,自發的集資修建了他們的故居。

林家三兄弟是黃岡白羊山林氏家族的第八代子孫。在他們的父輩時代,是個富裕殷實的家族。有水田、有染坊、還在武漢開了一家頗具規模的布行。

林家三兄弟的爺爺叫林時朗。林育英(張浩)是他的侄兒孫、林育南、林育容(林彪)是他的孫子。

林家三兄弟是堂兄關係。按年齡林育英(張浩)年齡最大,林育南其後、林育容(林彪)最小。

林家三兄弟中最早參加革命的是林育南。

林育南(1898—1931),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17年10月,參加了惲代英組織的互助社,1921年7月與惲代英等在黃岡凌新小學發起組織“共存社”。中國共產黨誕生後,立即加入了共產黨,長期從事中國工人運動。歷任;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主任;

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主任、

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

中共湖北省委代理書記、

全國蘇維埃中央準備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在上海犧牲。

林家三兄弟在中共歷史上貢獻最大的是林育英(張浩)。

林育英

(1897年—1942),字祚培,化名張浩。

1922年2月在武漢由惲代英、林育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黃石地區黨組織的主要創始人,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924年5月被派往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翌年7月回國。12月6月、上海總工會舉行萬人集會,林育英的頭部被刺刀戳中負傷,從此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

1930年被派往東北籌建滿洲省委,5月任滿洲省委書記。不久由於叛徒出賣被日軍逮捕,1932年1月經營就出獄,但身體已經遭受嚴重傷害。

1933年1月林育英奉命去莫斯科,任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和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

1935年7月,共產國際派林育英回國傳達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精神。當時中央紅軍正在長征途中,林育英化名張浩,由外蒙進入中國,裝扮成商人,帶著密電碼,牽著駱駝,爬山涉水,穿過茫茫的沙漠,最後終於在陝北的瓦窯堡找到了已經長期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繫的中共中央。

林育英的到來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由此與共產國際恢復了聯繫,並且對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9月中旬,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在長征途中到達四川阿壩,並在此集結。張國燾為了反對紅軍北上,於10月5日在四川省裡番縣的卓木碉召開會議,另立“中央”,自任“臨時中央主席”,同時宣佈“開除”毛澤東、周恩來、博古、張聞天的黨籍、並下令通緝,同時對葉劍英、楊尚昆“免職查辦”。就在這共產黨處於被分裂,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林育英在1935年1月24日,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致電張國燾:“共產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面軍的問題,我已會見毛澤東同志,詢問一、四方面軍通電甚少,······。我已帶密電碼與國際通電,兄如有電交國際、弟可代轉。在這,我經過世界(共產國際)七次大會,對中國問題有詳細的新意見,準備將我知道的向兄傳達。”然後在林育英說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下,1936年6月6日張國燾被迫宣佈取消第二“中央”。

在林育英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徹底粉碎了張國燾企圖分裂黨中央的陰謀。

林育容(林彪) 林育英(張浩) 毛澤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即115師、120師、129師。

林育英為129師政委,

林育容(林彪)為115師師長

1938年春,林育英由於傷病被調回中央,接替他的是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

1942年3月6日林育英病逝於延安中央醫院,9日由毛澤東、朱德、任弼時、楊尚昆、徐特立等領導人親自抬棺將其安葬於延安的桃花嶺。

毛澤東為林育英(張浩)抬棺

這些是在林育南的故居瞭解到的。

可是林彪的故居還沒見到呢!原來林彪的故居是在這排土坯房的最裡邊,也沒有什麼明顯的標誌,只是在靠山牆的門上寫著“林彪同志舊居”。好多遊人都把林育南的故居誤認為是林彪故居了,所以很少有人還往裡邊走。

我來到林彪的故居的門前,感覺到這裡只有我這麼一位遊人。只看見門口站著一位老大姐,上前一問才知道是林彪的侄孫媳婦。

見有人來了,她便走出門迎上前來和我打招呼,並把我帶到了屋內。這是個三間房,進門是間廳堂,右手側進去是林彪的臥室,房間面積不大,估計不到20平方。迎門處放著一個香案,上面擺放這林彪的一個塑像,塑像前有一本遊人的簽名簿,牆壁上掛著一些照片,靠窗的明亮處放著林彪的元帥服。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於林家大灣,比林育英小10歲,比林育南小9歲。

林彪13歲時就讀於他的哥哥林育南和惲代英(1895—1931、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教官等在黃岡八斗灣創辦的凌新學校。15歲轉入武昌的共進中學。

1925年18歲時在“五卅”反帝運動中,積極投身於學生運動,發起成立了“共進圖書社”,並在陳潭秋等人的指導下創辦了“共進月刊”。後來被湖北學生聯合會推選為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學聯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這一年秋天畢業於共進中學,回到了林家大灣。

這時林彪的父母想讓他去當老師,這樣可以關照家裡的生活。但是他說服了父母決心棄教從戎。後經當地中共組織批准南下廣州考入了黃埔軍校四期。編在步兵科第二團第二營第三連,並任三連黨支

部書記。同時改名林彪。

1926年10月(19歲)畢業,由廣州北上去了武漢,被分派到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任見習排長。

1927年4月(20歲),隨軍參加了國民政府在武漢舉行的第二次北伐,7月隨部隊入住九江。8月2日時任七連連長,由聶榮臻、周士第直接率領參加了南昌起義。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與毛澤東直接領導的中國革命軍在江西省寧岡縣的礱市勝利會師,同時宣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

時年21歲的林彪任第十師二十八團一營營長何長工為黨代表表。在井岡山的數次反圍剿的戰鬥中,因為指揮作戰有方,並且機制靈活、善於用兵的戰術風格外受到毛澤東的賞識。

1929年1月(22歲)隨朱德、毛澤東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

1930年6月(23歲)任紅一軍團第四軍軍長,。

1932年(25歲)任紅一軍團軍團長。

1934年10月(27歲),率領紅一軍團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

1935年1月(28歲),參加了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

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改稱為陝甘支隊,林彪任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恢復原番號,林彪繼續擔任紅一軍團軍團長,同時被選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6年6月(29歲)被任命為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

1937年(30歲)抗日戰爭爆發後 ,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師長。

1938年3月(31歲)在山西呂梁地區,被閻錫山部隊的哨兵開槍誤傷,子彈從右腋經左側背穿出,傷及肺部和脊椎骨,從此留下了終身未愈的植物神經紊亂症,並逐漸形成了怕水、怕光、一緊張就出汗的毛病。當年冬天經黨中央批准赴蘇聯治療。

1942年2月(35歲)經新疆返回延安。同年8月隨同周恩來赴重慶同張治中、蔣介石就克服內戰繼續抗日等問題進行談判。

1943年7月(36歲)返回延安後,繼續在中央黨校工作。

1945年4月(38歲)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軍委委員。

抗戰勝利後被黨中央派往山東擬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中共山東分局委員。1945年9月下旬當行至河南濮陽地區時接到中央電令遂奉命兼程趕往東北,於10月底抵達到達瀋陽。此後歷任;

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

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

東北軍區、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

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兼東北軍政大學校長等職。

1949年3月(42歲)任:

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5月兼任華中軍區司令員;

並任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書記;

6月率領野戰軍渡過長江;

新中國成立後任:

中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中南行政委員會)主席;

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

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

1950年6月(43歲)參加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後,舉家遷到北京。因其怕光、怕水、怕風的毛病越來越重,開始脫離工作進行醫治。同年10月經中央批准再次赴蘇聯就醫。

1951年44歲回國後住進了毛家灣,仍以休養為主。同年11月被任為: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54年(47歲)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4月(48歲)在中共七界五次全會上被補選為:

中央政治局委員;

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並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在這段時間內,林彪的職務一直在提升,但是基本沒有在崗位上工作,始終深居簡出,很少拋頭露面和參加工作。

1958年5月(51歲)、在中共中央八屆二次會議和八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

1959年(52歲)在中共中央廬山會議後,接替彭德懷兼任國防部長。並在新組成的中央軍委中任軍委常委、副主席。

1969年4月(62歲),在中共中央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

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被定位毛澤東的接班人並寫進了黨章。

1971年(66歲)9月13日零時與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等從山海關機場強行登機外逃、凌晨3時在蒙古國的溫都爾汗肯特省貝爾赫礦區10公里處墜機身亡。

這就是林彪戰功卓著、慘淡命亡的一生。

在和林彪侄孫媳婦的交談中,得知她是上世紀60年代末嫁到林家的。那時來這裡參觀的人多得很,每天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但是當林彪機毀人亡在溫都爾罕後,這裡基本上就沒人來了。可是從最近幾年開始,又陸續的有遊人來了。來的人中有不少還給她捐了錢,說到這她讓我看了一本“捐錢”的賬簿,我簡單的翻了翻,捐的錢數多少不一,多的上萬、少的幾千。她還告訴我:現在只有她和老公還有兒子、兒媳住在這裡,她們還開了一個小飯店、做點小生意維持家用。

這時我一看時間已是中午了,自早晨上車前在客運站喝碗稀飯、吃了兩個包子,到現在還真是感覺到餓了。於是讓她兒子給我煮了一碗麵還吃了兩個滷蛋。

今天在林家大灣還有一個收穫,在這裡使我對“林”姓的來源有了更清楚的瞭解。

作為一個林氏家族的成員,要是不瞭解“”姓的“”,那將是一個多麼大的的遺憾啊。

在林育容的故居了掛著兩幅畫像:一幅是“比干”,他是黃帝的第三十三世孫、商紂王的叔父(生於公元前1092年—卒於公元前1029年),生於現在的河南省淇縣,享年63歲。

比干是中華民族中“林”姓人的太始祖。之所以是“林”姓的太始祖這其中還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比干

是商朝君主太丁之子,幼年聰慧、勤奮好學,在他20歲時就以太師的高位輔佐商王帝乙;之後又受託孤重任輔佐殷紂王帝辛。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師(丞相)。在他的一生中先後輔佐了兩代帝王,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為“亙古忠臣”。

但是在商朝時期的世襲制是兄死弟繼,比干沒有繼承權。所以他就和周武王等組成聯盟反對帝辛的統治。帝辛聞訊後大怒決心清除比干,這時比甘夫人已懷孕三月,害怕禍及到身,逃出朝歌,於長林(今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的石室中生下一名男孩,取名“”,

最後周武王終於打敗了殷商王帝辛,天下大定,便派人四下尋找比干的後人,得知其遺孤生於長林,於是因林而命氏,將其男孩賜於“林”姓,改名“林堅”。並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省的安平縣)。

從此在中華民族的姓氏中便有了“林”姓。“林堅”則成為“林”姓的始祖,比干便被稱為“林”姓的太始祖

“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截止2016年,在中國大陸“林”姓人口約為1416萬、“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國南方“林”姓排第4位;在福建省“林”姓人口約472萬。在全世界的人口中約有兩千萬人姓“”。

在林育容故居里的另一幅畫像是“林祿公”。他是比干公的四十七世孫(生於公元275年-卒於公元344年)

。他是福建(閔)“林”姓的始祖。

在比干公卒後的1300多年的的時間裡,在林氏家族的歷史上曾有著四次由北向南的大遷徒:河南-山東-江蘇-福建。其中:第一次是從山東濟南遷至江蘇下坯;第二次是從江蘇下坯遷至福建晉安。

林祿公的父親林穎、爺爺林禮都是皇室重臣。爺孫三人共同輔佐過兩位晉王,而後祿公又輔佐過五位晉王。

林祿公第一次入閔是在他37歲時,奉晉王之命由江蘇下坯南下調任晉安鎮守使。入閔兩年,東晉歷史上發生了推翻晉王的叛亂,祿公奉命出征討伐,平息叛亂四年後41歲,再次回到福建晉安。從此之後再也沒離開過福建,直到他去世的近30年裡始終兢兢業業為造福一方百姓而操勞,在他故去後被禁王追封為“晉安郡王”,夫人孔氏為貴人。

林祿公享年68歲,戎馬一生,功載史冊。他的後代名人輩出,流芳百世。

我也是福建“林”氏家族的後代。

我家的祖上居住在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光明鄉永吉村的冬嶺幹。

我的祖上(我是他的第十代子孫)叫“林添銘”、夫人“盧氏”,於清康熙29年(1690年),在他26歲時因參與一次被稱為“耿莫民變”的反清復明的農民暴動,被清政府發配到遼東西北的“多奈站”(一個驛站,現在的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泰和鄉)。

知道了這些歷史後,感覺到這是我今天得到的最大收穫。當我回到漢口的住處時已是晚間八點了,真是忙碌而又具有收穫的一天啊。

今日支出:

住宿80元、林家大灣70元、門票50元、

書25元、午餐10元、晚餐40元、水果10元、

火車票(漢口-岳陽)65元,合計35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