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徐中行(圖片來自網絡)

詠徐中行

天理人心歸道統,

一壺水與五車書。

昭昭朱子題塋額,

杳杳東甌謁二徐。

避薦徙家行若鶴,

談經委羽意敦如。

青山隱隱雲深處,

或是當年白屋居。

徐中行( -1123),字德臣,臨海杜岐人,世居下白巖,後遷黃岩。求學時司馬光贊其“神氣清和,可與進道”。曾從學於劉彝(北宋著名水利專家、學者,幼從胡瑗學)、屬安定(即胡瑗,系“宋初三先生”之一,著名的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因其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門下弟子。以施教弘學為業,屢拒薦舉。其與羅適(號赤城,台州寧海人,北宋治平二年進士)亦友亦師,元祐間(1086-1093)羅任兩浙提刑時曾奏疏薦其替職,但中行力辭。崇寧中(約1104),權臣蔡京等竊國時朝廷納士,台州知府李諤亦曾登門禮請,其終不就聘,後為避薦而幅巾藜杖徙居黃岩委羽山。其研學不倦、品行高尚,《宋史·徐中行傳》稱其“熟讀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爐,夜不安枕者逾年,乃歸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詣人莫測也。父死,跣足廬墓,躬耕養母。推其餘力,葬內外親及州里貧無後者十餘喪。晚年教授學者,自灑掃應對、格物致知達於治國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後已”。育材甚眾,北宋禮部侍郎陳公輔等均系其弟子。生前與其交好、被謫台州的陳瑾,以其兼具“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種品行,因在其逝後尊稱為“八行先生”。中行育庭槐、蘭、筠三子皆有義風,其與庭筠譽稱“二徐先生”,後父子合葬。據《宋史》載:“淳熙間,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題詩有‘道學傳千古,東甌說二徐’之句,且大書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朱《謁二徐先生墓》詩云:“道學傳千古,東甌說二徐。門清一壺水,家富五車書。但喜青氈在,何愁白屋居。我來君已逝,揮淚表丘墟。”)南宋末,朝廷諡其號“真定”。清代黃岩大儒王子莊在《臺學統》中稱:“言臺學者,必首二徐,七百年來無異議矣。”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徐庭筠(圖片來自網絡)

詠徐庭筠

君家詠竹見遐襟,

大雅詩名頌到今。

“未出土時先有節,

便凌雲去也無心。”

痛批中興真儒膽,

拒領榮恩義士忱。

卓立冰清承乃父,

二徐設教播甘霖。

徐庭筠(1095—1179),一作廷筠,字季節,系徐中行第三子,原籍臨海杜岐,後隨父徙黃岩,定居委羽山六十年。他深得乃父之風,少時即有志行,學問以“誠、敬”為主。其熱心教育,“以禮法率諸生”,主張“君子為善,欲無愧於心”(宋石子重《徐季節先生墓誌銘》),所作《詠竹》詩云:“不論臺閣與山林,愛爾豈惟千畝蔭。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雲去也無心。葛陂始與龍俱化,嶰谷聊同鳳一吟。月朗風清良夜永,可憐王子獨知音。”以高逸名重於世。父卒後,為孝十餘年不娶妻,至四十方娶。《宋史》載,其赴考時秦檜當權,“科場尚諛佞”,試題策問《中興歌頌》,庭筠嘆曰“今日豈歌頌對耶?”並在試卷上“疏其未足為中興者五”,終不變其意以迎合。曾指點黃岩縣尉鄭伯熊理學,但謝絕其薦舉。後當地里長集資購買田宅,擬上報城府撥給公宅、官田,皆被謝絕。孝宗淳熙六年,其出訪老友後“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且與父中行合葬,學者譽為“二徐先生”,事蹟入《宋史》並載《宋元學案》。南宋末,朝廷諡其號“溫節”。其四世孫徐昇(字子英,因為人耿直、品行端方,與黃岩名士葉嗣孫和官任國子監祭酒、贈禮部尚書的太平人謝鐸,史稱明代“三方石”)著有《擊缶集》等三種,“於是徐氏詩書不絕六世矣”。舊志稱台州“二徐以儒學著”,後人浙江巡撫阮元、帝師翁同龢都有詩作緬懷“二徐”。《臺學統》則將“二徐”列為“臺學之首”。清末台州路橋楊晨為二徐祠堂撰聯,句為“首為三臺開學派,遠從八行溯儒宗”。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石墪(圖片來自網絡)

詠石墪

塘南鑄就棟樑材,

召對陳言震九垓。

執手同安交莫逆,

論仁心說賽經魁。

精修洛學懷高遠,

集解中庸格絕埃。

武進尤溪民擁戴,

還移實理潤三臺。

石墪(1128-1182),字子重,號克齋,原籍新昌,其祖父石端孺亦大儒,為避方臘之亂,舉家遷居臨海章安(今屬台州椒江)。他自小跟隨其舅陳良翰(1108-1172,字邦彥、號塘南,同為臨海人,系南宋紹興五年進士,曾任兵部侍郎、太子詹事兼侍講等,入《宋史》)讀書。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初授迪功郎,後歷任左迪功郎、郴州桂陽縣主簿、泉州同安任縣丞。紹興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授同安主簿時,與其一見如故,成為摯友(據明《謝鐸集》記述:“石南康子重與晦翁為友,南湖、方山因得登晦翁之門,至立齋丞相又以授之玉峰,於是道德文章,台州獨盛”)。後又任武進知縣,並於乾道八年(1172)遷福建南劍州任尤溪知縣,離任後百姓為其畫像立祠。再經吏部選授其任朝奉郎、福建路安撫司幹辦公事、南康軍事。丞相史浩贊其“器質純靜,不求聞知,為邑南劍之尤溪,興學校,禮賢士,苟有利民,知無不為,頌聲洋溢,如古循吏”,其為官清正和卓越才能名傳朝野。淳熙五年(1178),石墪因丞相史浩和臨海同鄉、監察御史陳舉善舉薦,皇帝宣旨召對,他面對天子侃侃而言,首先陳述為君之道誠同天道,為君之心亦誠同天心,不可有絲毫私心;再歷引時事加以剖析佐證,帝為之動容,後差監登聞檢院。不久,任將作監主簿,旋改太常主簿。石一生治學不廢,著有《周易、大學、中庸集解》等數十卷、文集十卷。朱子從其《中庸集解》刪存《中庸輯略》二卷並作序贊曰“極稱謹密詳審”,後被收於《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是書本以闡天人之奧”。《宋元學案》有傳。史載其曾於故鄉章安創建觀瀾書院講學授徒,名震一時。《嘉定赤城志》稱其“從朱熹遊,自是里人知有洛學”。 明謝鐸則稱“臺學之傳,實自公始”。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杜燁(圖片來自網絡)

詠杜燁

研經析理拜先驅,

緣結文公德不孤。

孫祖同科雙進士,

東陽主簿一真儒。

翠屏山麓參玄妙,

峨豸坊間續道途。

滿族鴻熙源杜曲,

自開學派號南湖。

杜燁,一名杜煜,字良仲、號南湖,黃岩杜曲(今杜家村)人。人稱“南湖先生”,其與弟知仁號“二杜”,並共同授業於孫輩杜範。嘉定元年(1208),他與杜範中同科進士,官終東陽縣主簿。燁初與杜知仁對石墪執弟子禮,後石引薦朱熹講學於杜氏兄弟創辦的樊川書院,傳朱熹在黃岩於翠屏山山上俯瞰黃城時,曾讚歎“黃岩秀氣在江北,江北秀氣在翠屏”,後結緣黃岩而設帳授徒、誨人不倦。杜燁十餘年受業於朱子後“悉得奧旨”,並融會貫通、自成一派(後世尊為“南湖學派”),杜家亦漸成“理學世家”。其著有《南湖先生文集》,後由車若水作序。嘉定四年(1211),其在東陽主簿任上,因次子杜思誠(1206—1273)隨任並贅於當地,始定居東陽西街峨豸坊。據《峴西杜氏宗譜》載,東陽“西街杜”始遷祖杜燁“卒於縣之峨豸坊,子孫遂世為東陽之峨豸坊人”。其逝後,被祀黃岩鄉賢祠,並配祀朱文公祠。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杜知仁(圖片來自網絡)

詠杜知仁

朗朗方山一友民,

孤根先覺羨知仁。

研經命筆開風氣,

呼夢觀梅濯俗塵。

昏曉陰陽天下事,

堅冰斷澗眼前珍。

憑江千古靈巖洞,

獨邃玄機萬載春。

杜知仁(1160—1220),字仁仲,號方山友民,黃岩杜曲(今杜家村)人,系杜燁之弟、杜範叔祖父。因屢試落第,其絕意功名而隱居老家窮研性理之學。先與杜燁對石墪執弟子禮,並經石引薦於樊川書院師從朱熹,後遊學於朱子建於福建考亭的紫陽書院,成為理學權威,人稱“方山先生”,與乃兄“南湖先生”(杜燁)齊名。其與杜燁曾在朱熹題額“寒風松竹”的靈巖洞中,向杜範教授理學。嘉定十三年逝世後,趙師夏(系趙師淵幼弟、師從朱熹並娶朱熹長孫女為妻,紹熙元年進士)為其撰寫墓誌。後同祀黃岩鄉賢祠,並配祀朱文公祠。1989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思想史卷》稱其“少為詩文,有奇才。既而棄去,研習六經、《論語》、《孟子》,考論一時諸儒風旨。宗仰朱熹之學。於《禮》、《易》、《詩》多所論述,未及成書而卒。”據記載,其擅長詩歌,生前著有詩文十五卷,傳世有《和範孫閒行溪西得梅花數韻》詩,中有“對梅欲著語,當在梅之外……奇哉天根詞,與世呼夢寐”諸佳句。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趙師淵(圖片來自網絡)

詠趙師淵

舉綱張目提通鑑,

十載艱辛月在霄。

杜曲拜師明性理,

樊川受業漲心潮。

訥齋集裡才思湧,

桐柏宮中道德邀。

配祀文公尊首席,

大儒望譽冠西橋。

趙師淵(約1150—1210),字幾道,號訥齋,黃岩西橋人。系趙宋皇室秦王德芳八世孫,祖籍河南開封,宋室南遷時隨任黃岩縣丞的祖父趙子英徙居縣城西橋。乾道八年(1172)中進士後,歷任衢州、劍南、寧海軍推官。淳熙元年(1174)春,朱熹提舉天台崇道觀時由黃岩學者杜椿邀至樊川書院講學,趙與杜知仁、杜燁同執弟子禮。《宋元學案》載,“訥齋登朱子之門為最先”,趙和朱熹乃師生兼姻親,其二弟師騫娶朱熹之女朱叔為妻,幼弟師夏娶朱子長孫女為妻。紹熙五年(1194),經朱熹門人林擇之舉薦,右丞相趙汝愚授其為職事官、國史院編修。汝愚去相後,師淵退而潛心研究理學十餘年。後復出任溫州添差通判、太常簿、司農太常丞等。終因議論肅皇后安葬事與宰相不合,辭職回鄉提舉天台崇道觀(設於桐柏宮),後官終朝奉郎。其著有《訥齋集》等。嘉定三年卒後被祀黃岩鄉賢祠,又與其嫡系堂兄弟、均為朱子門生的師雍、師葳和師端配祀朱文公祠,其在配祀朱子的十一名門生中列首位。朱子曾與其據《資治通鑑》等書簡化內容、以目敘事合編《通鑑綱目》,趙分注綱目五十九卷、積十餘年之功編成,開創了史學編年、紀傳、紀事本末諸體之外的“綱目體”。但因書序、提要均為朱熹所作、流傳刊行時未題趙名,後人誤為朱子專著。當代《宋明理學史》評述“始於朱熹,成於師淵”的該書,“對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進行理學原則的裁斷。”國學大師錢穆,將此著列為中國二十二部史學名著之一。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杜範(圖片來自網絡)

詠杜範

三日江清出聖人,

潛修實理復傳薪。

尤欽麥飯蔥羹句,

還敬寒風松竹身。

柔克剛時推五事,

退為進處引千鈞。

立齋正氣盈天地,

譽滿端平一宰臣。

杜範(1182—1245),字成之、一字儀夫,號立齋,黃岩杜曲(今杜家村)人。南宋孝宗淳熙九年生於黃岩城北翠屏山下的杜曲(今杜家村),傳其出生時村前渾濁的永寧江曾澄清三日(邑人因另改江名為澄江,亦沿用至今)。少時師從祖輩杜燁和杜知仁,其先祖杜政之堂兄杜垂象為北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進士,是台州宋代首位進士。史載,杜“讀書必潛心玩味,取聖賢格言大訓,實見諸躬行”。嘉定元年(1208),其與叔祖杜燁同科中進士,後歷任金壇縣尉、婺州司法參軍、安吉司理參軍等。紹定三年(1230),入京歷任監察御史、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同知樞密院事,理宗淳祐時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為台州史上官居極品者。《宋史》有傳,為“端平更化”時重要人物。他貴為宰輔、卻安貧樂道,其《貽富室翁》詩云:“蔥療丹田麥療飢,蔥羹麥飯兩相宜。請君試上城頭望,多少人家午未炊。”同鄉人則有詩述其“有官居鼎鼐,無地起高樓”。《續資治通鑑•宋紀》贊曰:“範清修苦節,室廬僅蔽風雨,身若長不勝衣,臨大節,則賁育不能奪。”淳佑五年(1245),杜範病逝於相位後,理宗輟朝減膳三日,詔贈“少傅”並諡其號“清獻”,其時朝廷在東門外為他舉行送靈儀式,理宗親率文武百官祭奠還親讀祭文。史家公認其在南宋三十多位丞相中,以清廉、耿直、公正、忠誠論列首位,稱其為“南宋第一相”和“南渡宰臣之冠”。其與南宋禮部侍郎李韶為我國曆史上七對“李杜”之一。他一生著有《奏稿》十卷、《雜文》六卷、《古律詩》《進故事》各五卷、《經筵講義》《外製》各三卷等,後人輯成《清獻集》二十卷。其與著有《四書衍義》的黃岩邱漸等為杜燁南湖學派的第二代傳人,再傳於車若水等多人。舊志雲:“吾臺自有郡以來,先哲之德業文章,清獻公實之為首”。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車若水(圖片來自網絡)

詠車若水

車氏賢孫號玉峰,

謳韶耕讀自從容。

水心宅上誠求學,

立魯齋前志蕩胸。

錯簡正名功不淺,

絕麟著述管尤彤。

集題腳氣辭醫智,

德比高崗一勁松。

車若水(1209—1275),字清臣,號玉峰山民,黃岩謳韶人。其家學淵源(謳韶車氏祖孫四代,有七人錄入1921年出版的《中國名人大辭典》,三部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從小受父車倬和祖父車卿薰陶,治學甚嚴。初事葉適門生、《嘉定赤城志》主纂陳耆卿學古文,端平二年(1235)改拜杜範為師,遂研性理之學。後與黃超然同拜朱熹弟子、金華經學名家王柏為師,使所學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為窮研義理,他多次謝絕出仕,僅受台州知府與王柏力邀,任教過當時的台州最高學府——上蔡書院(以理學名家謝良佐的家鄉河南上蔡為名)。鹹淳五年(1269),其撰《重證大學章句》一卷,補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中“致知”與“格物”之闕。王柏贊其為“洞照千古之錯簡”。又著《道統論》,“凡有見於道,有功於聖門者”皆錄於書。王在序中贊為“照耀萬古,與天地相始終”。鹹淳十年(1274),其撰考據名著《腳氣集》(系宋元時期著名的十八種筆記小說之一,1990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曾重行刊印)。另著有《宇宙略記》《世運錄》《大學沿革論》《玉峰冗稿》十卷等。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黃超然(圖片來自網絡)

詠黃超然

百株修竹西清友,

隱士當年設講筵。

學貫朱程推性理,

道由桃李出柔川。

無求不慍琴書樂,

有得無憎奧義傳。

大易之名傾後世,

志行莫景頌超然。

黃超然(1236—1296),字立道,號壽雲、晚號西清,黃岩柔極人。其出身仕宦家庭,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代為官。幼時師從學者蔡夢說研究古籍,“安居恬靜,不以貧窮動其心”,後與車若水師從金華經學名家王柏,得理學之傳,並著重研探《周易》。宋末,其兩度被舉薦鄉貢,卻“性識高明,不以功名易其志”,而熱心於創辦義塾,以綱常倫理一意授徒,時“生徒遠至,誨人不倦”。五十歲時,其自筑西清道院專心著述,將二程、朱子所注經書中意猶未盡和缺漏之處補註完善,並著有《周易通義》二十卷、《西清文集》《詩話》《筆談》《地理撮要》《會要歷》各十卷等。其子中玉接手義塾后辟為柔川書院,中祀“二程”與朱子,後設講堂。元貞二年(1296)超然卒。至元朝,台州府因其學行高深,奏《諡議》於朝廷,以讚詞“壽考且寧曰康,好古不倦曰敏”而諡其號“康敏”。明洪武十八年(1385),方孝孺慕名親赴柔川為《黃氏宗譜》作序,撰頌詞曰“道本濂洛、學貫朱程,著書立說、大易之名,世革不仕、志行莫景”。

詩詠宋代台州十大儒

▲潘時舉(圖片來自網絡)

詠潘時舉

持守清名學業精,

君家利義孰堪輕。

晦庵集內凝思現,

朱子尊前篤志迎。

合一有成時踐悟,

抱元無礙總關情。

白湖泉井今猶在,

唯欠儒堂論道聲。

潘時舉,字子善,原籍臨海(其祖父潘大年,系宣和三年進士,官終從政郎監南嶽廟),遷居天台。曾於天台上下儒堂(上儒堂在白湖、下儒堂在泉井,後毀)開館授徒。寧宗嘉定十五年(1222),其以太學上舍生釋褐進士,歷任無為(安徽)軍教授、國子監正錄。他侍師朱熹多年,《宋元學案》引《臺學源流》記述,稱其“從晦庵遊,有聞必記,每喜靜坐”,讚頌潘子善“有得於合一之學”。其辨釋《六經》疑義及問學大端,亦多所稱許,朱子因“謂其為學工夫甚縝密”。由其記錄紹熙四年(1193)後的朱子言論,就達四百餘條,問答約八十處,被收入《朱子文集》卷六十的有十一書,內容包含答性理、孔孟、書詩、歷史、持守和為學之問,其中以問《易》為多。《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四中亦錄有七條,如三十五條其問“久侍師席,今得告違,望賜一言,使終身知所佩服”,朱子答曰:“凡前此所講論者,不過如此,亦別無他說,但於大本上用力。凡讀書窮理,須要看得親切。”據傳,黃岩知名學者邱漸,亦曾拜其為師。


徐中美,浙江台州黃岩人,自幼鍾愛讀書與文學。著有詩詞集《且聽風吟》、楹聯集《墨粲心聯》,曾被評為台州市首屆藏書狀元。


莫道本土無文化,用心發掘鳴天下!

---END---

【文字:徐中美】

【整理:里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