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兩大幫手爲你支招!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問題兒童”,他們每天都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項研究表明,在英國,平均年齡4歲的孩子一天可以問媽媽300多個問題。但是,自進入小學後,大多數孩子問問題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他們變得不是憑本能,不是憑想象提問,他們好像對什麼都瞭解一點,但是卻又好像對什麼又不是很清楚。

沒有問題的學生可能是最有問題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陳獻章曾這樣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在傳統的教學中,灌輸式的講授幾乎佔據了全部的課堂教學實踐,孩子還來不及思考、提出提問,老師可能就把課程內容全都講完了。孩子們甚至不清楚自己都有哪些疑問,更不用說解決問題了。後來,許多媽媽會發現,孩子開始習慣機械記憶,不重視理解和消化對知識生搬硬套,不會靈活運用。明明課下花費的功夫不少,可考試的時候總達不到理想的成績,簡言之,學習學不好。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兩大幫手為你支招!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科課程應致力於學生各科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那麼,學科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它是學生在接受特定學科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可以說學科核心素養對小學生今後的學習乃至成長都至關重要。

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關鍵是要走出“知識理解”的教學圍欄,由“知識理解”向“知識遷移”過度,再向“知識創新”提升。

知識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舉個通俗的例子:大人們學會了開摩托車,就會更方便學習開汽車。同理,小學生們閱讀多了,就會更方便寫作。“知識遷移”的核心就是“過程與方法”。

另外,再說說知識創新。在這裡不是說創造一種新知識,而是說為了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積累新知識,小學生需要以學科的眼光來學習知識。“知識創新”的核心就是學科思維。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兩大幫手為你支招!

《論語》中有一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同樣的,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選對教輔是關鍵。

由於課上時間有限,加上老師需要照顧到大部分的學生,不管是講解的知識難度、知識深度還是知識維度,都遠遠達不到核心素養所要求的的條件。因此,在課下選一部對的教輔就成了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兩大幫手為你支招!

如何選擇好的教輔?

我們知道,任何考試的題目都圍繞著教材展開,知識點一定是教材中涵蓋的;所以一本好的教輔一定是依據各版本教材來編寫的。絕不是天馬行空、甚至是大肆宣揚自己的教輔比學校的教材更跳脫思維。每個地區都有符合當地特點和政策的教育要求,所以教材也要根據不同的地方進行特別的定製。

首先,一本好的小學生教輔需要涵蓋各年級課標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識點,通過圖解呈現知識,簡明直觀,易懂易記,這就是“知識理解”。

其次,教輔不只是單純的知識點彙總,而是系統地圖解一類知識,圖文總結各科多種學習方法和記憶技巧,這就是“知識遷移”。

最後,在不脫離課表要求的基本原則下,進行適度的擴展,讓小學生在增廣見聞、開拓視野的同時聯繫生活對所學知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就是“知識創新”。

對於小學生來說,越不像教輔的可能才是最好的教輔。小學生階段,不會像中高考那樣有太多的針對性和壓力,一本好教輔就像一個好朋友;它可以是晨讀課上的記誦書,可以使家中益智練習冊,可以使旅行途中的圖畫書,也可以是臨睡前的故事會。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兩大幫手為你支招!

那麼,好的教輔到底好在哪裡?本身的編寫、排版都是硬實力的體現,有沒有人使用則詮釋著軟實力的意義。版面再好看,教輔不是藝術品,學生家長買來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家居;能夠真真切切讓孩子們收益才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一款新車上市之前,都是經過大量的測試的,安全氣囊能不能靈敏彈出、馬力是不是像宣傳冊“吹”的那樣十足?

一款球鞋售賣之前,也要經過大批球員親自上交測試,面料夠不夠舒適、包裹性是不是足夠?

一款教輔投放市場之前,同樣要經過學生和家長們的試驗,畢竟只有讓受眾人群滿意,才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信任。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怎麼抓?兩大幫手為你支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