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彩云:老師對孩子批評的藝術

应彩云:老师对孩子批评的艺术

應彩雲

老師對孩子批評的藝術

应彩云:老师对孩子批评的艺术 前幾天,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男孩海濤開理髮店服務認真賺了錢,於是引來了大家的羨慕。可平平說:“我也賺錢的,我去理髮的。”我問他:“你是理髮店的顧客,你是去花錢的,怎麼可能賺錢呢?”見我沒有附和他,平平竟然大哭起來。我很疑惑,可帶班老師說:“這個小囡碰不得的,他一不稱心就哭。”“那批評他了會怎樣呢?”我再問老師。“從進託班就這樣了,我們幾乎不批評他,家長也很難纏的。”老師明顯表露出如履薄冰的樣子。  雖然我能夠體諒教師的處境,但心底裡並不認可教師的行為。


  我想起了一句話:如果山脈沒有低谷的沉落,那麼就沒有巔峰的巍峨。作為教育原則之一,我們都知道,熱情的鼓勵和適當的表揚,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成長動力;但如果僅有表揚,則並不一定有效。教育還應該有批評和懲罰。而怎樣的批評才不至於傷害孩子的心靈,則是教師的藝術。
  我的徒弟何潔在繪本情景教學活動“我媽媽”中,有一個很關鍵的提問:“媽媽像獅子的時候還愛你嗎?”我知道這是她在給孩子們作如何應對批評的情感鋪墊。我以為類似的情感鋪墊還可以更貼近孩子的真實生活。
  一天,我有些沮喪地坐到了孩子們的面前:“我被呂老師批評了。”“為什麼呀?”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向我注目。
  “因為我把你們喝的牛奶全打翻了。”
  “這是你不對啦!”珠珠叫了起來。“是啊!”接著是一片附和聲。
  “我也很難過的。”我真的很委屈。“不過,做錯事就是要被批評的。”
  在以上與孩子們的對話中,我傳遞出了這樣一個信息:任何人做錯事都會受到批評的。但對教師而言,批評還需要擇時機而行。因為受批評畢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它多少都會影響人的心情。

应彩云:老师对孩子批评的艺术  我常選擇的批評時機有:    多發後
  有些教師只要孩子一出錯,就急著指正,因此你可以發現他經常在批評孩子。這樣自然既弄壞了自己的心情,也緊張了班級氣氛。
  一般的,我總在孩子的不當行為出現3次以後,才提出批評。之前的眼色、耳語的提示,既為教師的批評說明了理由,也為孩子明辨是非搭建了階梯:嗯,老師已經提醒過了呢,這是不對的。

現情景
  孩子的認知特點是直覺的,所以,現實的情景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判斷。抓住孩子當下的感受,可以讓教師的批評更有效。
  記得兒子幼年時,我曾經為了養成他禮貌做客的行為,在哥哥家狠狠地批評了他。當時,哥哥還有些不悅地說我幹嘛要這麼心急,回家批評兒子也不遲。我對哥哥說:“回家再說就遲了。過了這村就沒有那店嘍!”因為那天的固執,兒子說,以後每當有人誇獎他的紳士行為時,他都會想起當年在舅舅家,媽媽對他的那次批評。
  其實,教師幾乎都有這樣的經歷:因為是公開課,教師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大多視而不見,結果是讓公開課後的矯正更苦口婆心或大費周章。
  當然,就批評而言,即使有良好的時機,也未必能順利開展。批評遠比表揚難得多。
  在我班的教室裡,有個“反思角”,全班孩子共同討論決定:不管是誰,只要違反了班級的規定,都要到這個角落裡坐上5分鐘,當然,也可以在那兒讀書。

  總會有人“以身試法”的。記得是一個小個子男孩,搬小椅子時他總是拖著走,結果椅腿打疼了同伴的腳。我提醒了他兩次,可還是出現了第三次。於是,我請他去“反思角”坐坐,那兒還擺放著一本我為了迎接世博會而特意為孩子們編的小冊子《世博禮儀》。

  午餐前,我請小男孩說說他在“反思角”看的那本小冊子裡有些什麼內容。他想了半天說:“電梯裡不能說話”。
  “啊?”孩子們很驚訝。
  我提議:“電梯裡到底能不能說話,請你飯後再去看看。”
  午睡前,我再次請男孩介紹。這次男孩糾正說:“書上沒有說電梯裡不能說話,而是說不能大聲說話。”此時的小男孩,儼然就像“世博宣傳員”。应彩云:老师对孩子批评的艺术  可見,批評並不一定是消極的,批評也可以很積極,只要它少一點兒沉重,多一點兒輕快;少一點偏見,多一些公正。

  但願我們的“表揚和批評”能做到相得益彰:但願孩子們既能與表揚結伴同行,也能與批評同道競走。应彩云:老师对孩子批评的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