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帝降下一道聖旨,上面僅有一個字,朝鮮國王看後十分難堪

古代中國,大臣上奏皇帝請求批准某一件事或是某一項政令,得到皇帝認可並頒發的文書稱為“聖旨”,聖旨一般情況都比較嚴謹,使用官樣文章,通常文字的數量都不少,洋洋灑灑一大篇。不過有一道聖旨卻是簡潔的離譜,上面只寫了一個字,而就這一個字的聖旨讓藩屬國朝鮮十分難堪。這道聖旨就是大明正德皇帝的傑作。

大明皇帝降下一道聖旨,上面僅有一個字,朝鮮國王看後十分難堪

李氏朝鮮的創立者是李成桂,他出身貴族,原為王氏高麗將領,後於1388年發動兵變,廢舊王禑而立新王昌,次年又廢昌立恭讓,掌國政全權。這時,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朱元璋承認了李氏政權,並賜名“朝鮮”,允許李成桂改名李旦。

當時,朝鮮還有一位宰相叫李仁人,此人生來奸詐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奸相,他與李成桂同姓異族,是一對政敵。但是朱元璋所撰的《皇明祖訓》中,卻誤將李成桂當成是李仁人的兒子,後經過李成桂之子李芳遠的奏報,明成祖朱棣才將其改正。

當時的朝鮮國內,對李成桂在篡奪王氏政權時是否誅殺高麗國王一事上流言不斷,很多人認為是李成桂下了這個毒手,一時間朝鮮上下對李成桂指責不斷,輿論壓力十分巨大,而且李氏子孫對此也遮遮掩掩,諱莫如深,這就更讓人懷疑了。

大明皇帝降下一道聖旨,上面僅有一個字,朝鮮國王看後十分難堪

懷疑歸懷疑,就像雍正弒父篡位一樣,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最終也掀不起什麼大浪。可是,到了武宗時,情形為之一變,武宗朝創修了《大明會典》,裡面對這件事有了明確記載:“李仁人之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八年至二十五年,首尾弒王氏四王,姑待之。”

這就是說,武宗朝編書的大臣將朝鮮的疑案給定了性,認為是李成桂誅殺了四代高麗王,而且還誤認他是李仁人的兒子。這本書刊印後不久,恰遇朝鮮使臣來京,武宗賜他此書讓其帶回朝鮮。

大明皇帝降下一道聖旨,上面僅有一個字,朝鮮國王看後十分難堪

時任朝鮮國王的是李懌,當他看到此書中開列祖宗的醜事後至為驚愕,急忙與群臣商議對策。最後,李懌讓臣下撰寫辯書,詳細論證李成桂世系非李仁人之族,同時說明先祖並無弒君情事,並於正德十三年(1518年)派出使臣到大明,請求更正二事的記載。史臣到了北京後,與禮部相關人員進行了交涉。他們帶回了明政府禮部關於所請事宜的草擬敕書及武宗所批的聖旨。

禮部草擬的這份敕書寫道:“皇帝敕諭朝鮮國王李懌:爾祖李旦,原不繫李仁人之後,我太宗(明成祖)文皇帝已有旨,準令改正。今爾又具奏陳情,誠孝可念,特允所請。降敕諭以朕意,爾其欽承之,故諭。”武宗在這道敕書上所批的諭旨只有一個字:“是”。

大明皇帝降下一道聖旨,上面僅有一個字,朝鮮國王看後十分難堪

當李懌拿到這道武宗的聖旨後,馬上意識到了問題。有大臣指出,這道敕書只是指出李成桂不是李仁人之子,卻沒有說明所謂的弒殺四王之事。也有大臣說,武宗的聖旨所允之事必是前所奏請之事,若不準一事,則必寫不準之意,看來應該是兩件事都允准了。於是,朝鮮君臣對於此敕書和武宗過於簡略的諭旨含義爭論不休,一時間難以達成共識。

其實,朝鮮君臣大可不必為此揪心。因為武宗在批這道敕書的時候,正好剛從北邊巡遊回京,他壓根都沒多看一眼這道敕書,或者根本沒有把此事提到有關朝鮮王室聲譽的重要角度來看。所以,也就應付差事簡單地批了一個“是”字。

大明皇帝降下一道聖旨,上面僅有一個字,朝鮮國王看後十分難堪

誰知武宗隨手一批,竟讓朝鮮君臣為此而爭論了大半年。順便也提一下,之所以在朝鮮內部會出現分歧,恰恰也說明李成桂在改朝篡位時不排除有弒殺舊王的嫌疑,最終李懌也覺得爭辯下去已經沒有意義,到此也就為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