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大到老三,從焦慮到淡定,孩子生病這件事,我這樣看

靠譜童書每週推薦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

點擊標題下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關注

6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據說新生命來到人世間,抱著他軟軟糯糯的脆弱身體,每個大人都會在心底無比虔誠地許願,孩子,只要你健康就好

可我這老母親,在一次又一次和疾病的拉鋸戰中,才漸漸明白,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根本不是個小目標。

前幾天上來彙報老三發燒了,不少媽媽問小莉是怎麼處理娃發燒的,唉,三個娃一路走來,我竟有了一肚子話想說。

從9年多前小拍出生,再到如今有了二娃三娃,大大小小的發燒,經歷了也有十幾二十次了。

小拍小的時候,對於當媽還是一臉懵的我來說,一旦孩子燒到38.5就急得上躥下跳,美林、泰諾林輪番上。

有時候還折騰去醫院,掛號看病忙個大半天,整得我和拍爸生無可戀。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市婦嬰醫院的門診大廳永遠人頭攢動,排隊只見龍頭不見尾,當年掛不到號,婦嬰醫院還推出了一個加急掛號服務,多加幾十塊錢護士可以去找醫生加號,我還專門辦了個加急掛號卡。

昨天翻錢包才發現,這張卡已經好幾年沒用了,我才在心頭數了數,這三四年除了寧寧有兩次胳膊脫臼,兩個小娃兒保、打疫苗,我們幾乎沒帶孩子去過醫院。

1

仔細想想,其實不是孩子不再生病,而是面對孩子的不舒服,我和拍爸都比以前更淡定了。

知道什麼情況該去醫院,什麼情況下可以在家觀察和護理,也正因為這種淡定,娃生病的頻率竟然也慢慢減少。

李辛老師的《兒童健康講記》裡談到,

“孩子病了,家長最需要做的是安心、靜心,有一類家長,他們沒有太多的醫學知識,但遇事不慌亂,他們會密切觀察孩子各方面的關係和反應,對後面趨勢有所判斷;

而另一類家長,平時遇事就容易慌亂、孩子病了更是如此,亂找各種解決方案,有時還會把不良情緒帶進來這時,多半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導致孩子的病進入惡性循環。”

簡單來說,大人和孩子的神是定的,做醫生的容易看,孩子的病也容易好。經過這幾年的實踐,對這句話,我是服氣的。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嚴重推薦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

說回發燒,我是兩年前看《病是教養出來的》這本書,才瞭解到,發燒是人體對抗病原體的天然武器,許多重要的反應都必須藉著發燒加以啟動。

可很多時候,就在孩子體溫升高,準備和病原體好好幹一架的時候,卻被無知的大人用退燒藥硬是把孩子的體溫拉下來。

等到退燒藥的藥效一過,孩子的體溫就會燒得更高,否則就無法將強大的侵略者驅逐出去。

看到這裡,我才明白,為什麼以前給小拍吃退燒藥,總是退一陣、燒一陣、退一陣又燒一陣,後來老二和老三發燒,我幾乎沒用過退燒藥,但孩子通常燒一天最多兩天就退燒了。

不用退燒藥,那要是燒壞腦子怎麼辦?

當我帶著這個問題去看書,去上課,答案也漸漸明朗了。

《病是教養出來的》的作者許姿妙,還有上週在資深兒醫clive老師的課上,他們都提到,孩子發燒大人要做的事,就是不要讓熱只集中在頭部,而要想辦法把熱度分散到身體和四肢。

我跟身邊的中醫學過一點小兒推拿,這次老三燒到39.5度,我就給她推天河水,還有媽媽說從上到下撫摸孩子的脊柱20分鐘左右,也可以幫助退燒。

在人智醫學裡,會用一整個檸檬放在一個熱水盆裡,把它切開,然後給孩子泡腳或者泡澡,如果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把檸檬切片貼在孩子的腳心,都會有助於退燒。

我買了兩個檸檬還沒用上,小傢伙就已經退燒了,我打算用它給自己泡腳,據說有助於睡眠。

每次孩子發燒之後,我們都會發現孩子又長大了一點,怪不得有句話說,“沒有不發燒就可以長大的孩子”。

我家lisa1歲1個月,發燒之後明顯走路更穩當了,小嘴巴也越來越能說,從以前“爸爸媽媽”的兩個疊字發展到“阿姨,上去,下去”這些兩個不同的字,偶爾還能蹦出3個字。

2

在日常護理之外,我還會做一件事,就是用一個本子,把孩子生病前後發生了什麼記下來,生病的過程也可以簡單記錄。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一個醫生朋友給我的模板可以供參考哈

比如發燒最高到多少度,採用了什麼方法,之後有沒有改善,整個病程大概有幾天,我記錄得很簡單,但就是這個簡單記錄的過程,讓我慢慢掌握了一些孩子生病的規律。

比如過年那次去雲南,一方面是轉機作息不規律,該吃飯的時候沒吃飯,該睡覺的時候沒睡覺,而且在雲南,我們還來回輾轉了3個地方!

特別是Lisa和寧寧太小了,他們每天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太多了,從身體到大腦都無法消化。

是的,對小寶寶來說,大腦的消化很重要,以前聽過一句話,大腦裡面的結構和腸道類似,因為他們都需要消化東西。

結果表現出來的就是生病,寧寧在回程後兩天就開始嘔吐,發燒,而Lisa回來當天還沒事,第二天也開始發燒和嘔吐。

每個孩子對的反應都不同,有些可能是馬上表現出來不舒服,而有些會滯後幾天。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我家從大到小,生病經常嘔吐,以前我以為是不是腸胃不好遺傳啊,可後來看書才知道,其實很多孩子生病都會吐。

這是因為人一旦生病,胃腸消化功能就會變弱,嘔吐本身是身體自我保護的表現,如果吐得頻繁,一定要留意孩子會不會脫水,如果脫水就要馬上去醫院。

小拍2歲的時候,無知的我和拍爸還瀟灑地自駕去三亞,全程1200多公里,還要把車開上輪船過輪渡。

孩子在車上坐得無聊,就各種零食水果輪番上,還沒到三亞,娃就開始劇吐。

嚇得我半夜抱著娃跑去醫院打點滴,過年期間醫院只有兩三個醫生,病人卻一大堆,個個都心急火燎。

我抱著娃在冷風裡瑟瑟發抖苦等半天,把我自己也折騰得病了一場。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用筆頭記錄孩子生病情況,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萬一要去看醫生,這個記錄能讓醫生客觀地看到孩子病程的情況。

記得以前沒這個習慣,急急忙忙跑到醫院,醫生就那幾分鐘給你看,自己抱著孩子一著急,跟醫生交流,前言不搭後語,扯東扯西。

抱著孩子等取藥的時候,才想起來,孩子還有一些情況我壓根沒跟醫生提,心裡暗暗後悔,會不會影響醫生判斷,開藥開得不合適,內心戲一波接一波。

現在,我只要掏出這個本子就一目瞭然。

3

以前孩子一生病,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找醫生,看病,把症狀趕緊消滅掉。

有時候家裡老人會問,是不是吃錯東西啦,或者是衣服穿少了著涼了,我還在心裡翻白眼特別煩躁,生病就看病嘛,幹嘛非要找個原因,甚至潛意識裡還覺得,老人這樣問,就是在怪罪我孩子沒帶好。

可現在我越發覺得,這樣的反思是有意義的,當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急著去幫助她消除症狀,而是要去觀察孩子在生病之前都經歷了什麼。

是不是吃錯了東西,天氣突然變化,還是掉牙,或者是頭天玩得太疲累,甚至爸爸媽媽媽媽吵架了,都會對孩子的身體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疾病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和孩子的日常作息遭到破壞,睡眠、飲食、情緒都出了狀況。

當然,這樣的回顧不一定每次都能找到原因,但是始終帶著這樣的覺察去留意孩子的生活,慢慢就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現在學校都放暑假了,相信會有很多家庭帶著寶寶出遊,如果是六七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參加那種走馬觀花的跟團遊,慢慢悠悠的自由行更合適。

我家老大會跟著爸爸去臺灣,老二老三還太小,老母親我只能蹲守老巢,在朋友圈默默流淚,遊遍世界。

从老大到老三,从焦虑到淡定,孩子生病这件事,我这样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