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系统理论图

易学系统理论图

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河图、洛书,都是用A+B=Z,这个公式画成的。由于图形需要表示的意象所指不同,定位不同。先天八卦图讲对立统一,后天八卦讲五行生克,河图揭示宇宙形成与生命起源秩序,洛书讲生克平衡。理出太极,用出《四时》。《易》曰:四象示也,四象生八卦,河图借《四象》用数言生成。

《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以四象示也。

研究易学,从汉以来有两大派别,义理派与术数派。而术数派至宋以后又分出图书派。其原因均出自《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以四象示也。这句话。

宋以前伏羲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文字见之于《说卦传》。五代,麻衣、陈抟、徐子平隐居华山,麻衣研究相法,陈抟研究图书,徐子平研究四柱。

陈抟根据《说卦传》首绘先天八卦圆图,后自立为图书派。图书派为抬高本派地位,以八卦出自河图引起争论。

八卦派奉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伏羲画卦说。图书派则以伏羲圣人则之,伏羲以河图画卦。

仔细研读孔子写的《系辞》,《系辞》第一句话开宗明义讲“天尊地卑,乾坤定也,卑高以陈,贵賤位矣’。显然,这是讲先天八卦图。而且孔子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弯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以德。这讲爻象出处。

随后在讲筮法时,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直译这句话,应是孔子读《易》,对殷人创立的筮法用数的解说。四象生八卦是明意。

问题是圣人则之中的圣人指谁?孔子没有讲。可能当时就有疑问,故,孔子写系辞下再次说明,“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准文,与地之宜,远取诸身,於是始作守卦。

然,图书派不否认伏羲始作八卦,但,坚认《周易》起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源于"河图洛书"。

古今异说

《周易·系辞上》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那么“洛书”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由那位圣人,怎样得到的呢?大体有如下三种说法:其一,伏羲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

其二,黄帝、仓颉说。《史记音义》云:“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水经注·洛水条》引《地记》说:“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其三,大禹说。《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又《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关于洛书出处的具体位置,有三种说法: 其一,洛出书处在洛河的上游,即陕西洛南县。沈约《竹书纪年》注说,“(黄帝)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得图书焉。龙图出河,图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寒门谷口是也”。

其二,洛出书处在洛河的中游,即河南洛宁**水乡。明代人的宣传,使永宁-洛宁为洛书出处的说法更为流行。雍正十三年(1735)重新编修的《河南通志》,记载了永宁-洛宁有关河图洛书的古迹。古迹上记载坛屋山上的“禹王庙”云:“禹王庙,在永宁县西长水镇。昔禹治水成功,洛龟呈瑞,故立庙祀焉”。按《河图玉版》说,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山,临于玄沪洛水,灵龟负图,丹甲青文以授之。 ***六年(1917)《洛宁县志》进一步肯定了洛出书处的说法。 1991年出版的《洛宁县志》,沿袭旧《洛宁县志》的记载,明确认定洛书出处在洛宁。 2004年,洛宁县成立了“河南省洛宁县洛书研究开发***小组”和“河南省洛宁县洛书研究会”。他们研究撰写的《“洛出书处”在洛宁》的论文,被2004年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收入论文集-《根在河洛》一书(2004年10月、大象出版社出版)。新华社记者桂鹃在播发“洛书出洛宁专家认可信”的通稿后,香港《大公报》、美国《世界日报》、上海《新民晚报》、《河南日报》、《东方早报》、《洛阳晚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相继转载或采发了有关洛出书处在洛宁的文章。

其三,从古代的传说来看,黄帝、尧、舜、禹、汤五位上古帝王,都曾经得到龙图或龟书。东汉时,李尤汉《铭洛》诗云:“洛出熊耳,东流会集。夏禹导疏,经于洛巴。元龟赤字,汉符是立”。这里说大禹疏导洛河经过洛巴、即今洛阳,有元(玄)龟负赤字而出,给大禹带来象征天意的命符和祥瑞之兆。王永宽认为,“文学性的诗句虽然不是史料文献,但它能够说明,汉代文士在述说这样的典故时还没有关于洛出书处的确切概念,而以洛阳来泛指”。同时,王永宽在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诗句中有关洛龟出书的诗,如《全唐诗》。这里所说的洛出书处,即所谓的洛阳一带说。中华文化,源源流长。然中华文化的根在河洛,河洛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洛书”就在洛阳的洛宁县。

史实证明,由“河图”“洛书”生发出来的《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连孔老夫子也曾经发出感慨:“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从古代的认识与说法来看,先有河图、后有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发展为《周易》-作为中国人认识自然之本的经典巨著,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了历史上最早的宇宙起源说。

因此,河图是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之一,洛书就是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之二也。从传统的说法来看,洛书的出现后来产生了《洪范》。

的确,“河图”“洛书”是一个诱人的谜,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知识的迷宫,是一个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信息之源……

尽管“河图”“洛书”《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河图”“洛书”与《周易》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周易》源于“河图”“洛书”的什么才成为举世闻名的经典巨著?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和发掘“河图”“洛书”的历史责任-需要认识和解决有关“河图”“洛书”本元破译的问题……

从《易经》八卦分析河图洛书的秘密

来历不清的河图洛书不但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且更可能是世界文明的根。本文将世界三大宗教的经书、现代科学量子物理与《山海经》里所隐藏的《易经》概念进行横向比较证明,推演出《易经》八卦的河图洛书与宗教、科学及《山海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河图洛书虽已被认定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但知道这点的人现在并不多。 您随便问问身边的人,河图洛书是什么?基本上十有八九闻所未闻。如果您再问大家听没听说《易经》八卦,保证十有八九都点头说:如雷贯耳!可实际上对《易经》真有所了解的恐怕连1%的人都没有。

假如笔者再跟您说,古代的学者十有八九对《易经》八卦耳熟能详的话,您就会知道古人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信仰体系可以依靠。而笔者若说这一套信仰体系甚至是世界文明的根,您恐怕要大吃一惊了。您一定觉得笔者好像在说,河图洛书或《易经》八卦是人类文明的根了。

笔者先让一组数据说话,然后您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著名同时也流传最广的三大经书分别是《圣经》、《可兰经》与佛经。《圣经》最脍炙人口的是伊甸园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其中与易经相关的数字是:伊甸园的亚当与夏娃可以代表两仪、四河可以象征四象,进入方舟(暗示进了四象)的诺亚一家八口之数也刚好与八卦之数相契合,而跟着进入方舟的八对动物暗藏了六十四卦象的基因;佛经所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暗藏两仪,四圣谛与八证道之数与四象、八卦之数相同;《古兰经》共有30卷114章6236节。30(3+0=3)即有“三实”之意, 114(1+1+4=6)即暗藏六道之数同时也显露两仪(11)之数与四象(4),而6236(6+2+3+6=17,1+7=8)则显明了八卦之象数。

“三实”的密码其实是指太极之数,三可通一,即三合一,其反面即一分为三。所以圣经说三位一体(由圣父、圣子、圣灵组成);佛经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易经》说天地万物皆在易、不易、易不易之中演化,而变是不变的唯一真理。 如果到此您仍然觉得不够说服力,那笔者再把科学发现的证据拿出来八卦一下。

易学系统理论图

科学说:宇宙万物皆由基本粒子排列组合而成,根据作用力不同,粒子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若把它们都归入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即是所谓的太极了。太极生两仪也可以用奇点大爆炸后宇宙生成了物质与反物质来描述,而宇宙中的四大作用力(强力、电磁力、弱力、重力)即是四象的本质。四象之思想让人类分清了八个方位的时空概念。在物质的最精细层面,代表基本粒子的夸克(或反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胶子(传递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粒子)来实现的;夸克所参与的强相互作用的行为和强弱是由夸克所带色荷的大小决定的。三种色荷是指具有三个可能性的新量子数,而用来表示夸克的某种性质的胶子则共有八种,恰好与八卦之数相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的都不是相似性,而是惊人的准确度。如果它们之间是无意中形成的一种巧合,那只能说冥冥之中不仅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切,甚至还有意通过这些准确的数字概念来给人类提个醒:嘿,一切皆有定数! 既然大家都在说易经八卦,那么易经的源头又在哪里呢?这当然就要回到河图洛书的数字堆里去看看。 相传最初的《易经》八卦被称作先天八卦,是由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推演出来的。我们从以下的河图洛书的数位图案即可以看到《易经》八卦与河图洛书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先天八卦图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一、二、三、四为逆时针(左旋),五、六、七、八为顺时针(右旋),与河图的一到八的排列次序一样。

到了商朝,周文王根据先天八卦和洛书推演出了后天八卦。从上图可以看出,后天八卦图的逻辑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二是逆时针,三、四是顺时针,五、六与七、八都是顺时针。 和先天八卦相比,后天八卦的次序明显复杂了:一和二之间、二和三之间、九和六之间、七和八之间都隔着两卦。

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唯一相同的(即不变的)数字是三,看来三可以当定时针用。 通过以上两相对比可以确认,河图洛书是先天与后天八卦的原形,最后剩下的问题是:河图洛书的原形究竟是什么样的? 河洛之辞,最早见于《尚书 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又见于《论语 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宋朝郑樵在《通志 图谱略》中说: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 郑樵在《通志 图谱略》中还透露出“图”的最早出处:“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兴” 。 所谓“河出图”必然是指“河图洛书”之“河图”,因为《易 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而孔子则是继周文王之后系统研究并整理《易经》的人,故着有《十翼》。 但是,我们从孔子“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句话还是看不出河图洛书的端倪。

故比较靠得住的只剩下“左图右书”、“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这样明确的概念,以及南宋朱熹、蔡元定研究后所总结的:“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 ” 综上所述,河图洛书的完整轮廓自宋以降虽然若隐若现,但依然不清晰,不但可代表“天地有自然之象”的“左图”未见,而且“右书”似乎只留下《易经》可以言说,直至2015年,这道千古之谜终于被笔者解开,河图洛书的真相才可能大白于天下!

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图洛书的数字图案是源于宋朝道士陈抟,但它最初的形状是什么样子从来无考!笔者去年发现,河图洛书的原始图案竟然与《山海经》传说已久的九鼎图如出一辙。 换句话说,先有图后有文字的《山海经》古图,其实也是“先有图后有”“河图洛书”的古图,这恐怕是中国古史中最大的一桩迷案。

没错,河图洛书与《山海经》的关系千丝万缕。过去虽然没有任何一位学者有此见解,但将河图洛书与地理联系在一起自宋朝已开始。 南宋哲学家薛季宣以九数河图、十数洛书为周王朝的地图、地理志图籍;现代著名学者高亨亦认为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而以笔者最新的发现,河图洛书恰恰是《山海经》世界地理说最关键的证据之一。 河图洛书实际上是一张数学模型图(芦鸣原创九鼎图,亦称双人图或双鱼图)被分成两个图来命名的,其目的是要用来说明《山海经》是由一图一书组成,这才是中国所谓“左图右史”的根本来头。 一图指的是《山海经》古图,一书指的是《山海经》文书。 河图中的数字圆点其实是从《山海经》古图,也就是笔者前几年发现的九鼎图中剥离出来的,它们是九鼎图三角相交的圆点,在九鼎图中刚刚好有六十一个。 其实,笔者当初找到九鼎图时并没有算过九鼎图的小圆点究竟有多少个,当然更不晓得九鼎图与河图洛书有什么关系,这才是最奇妙之处!当笔者在去年七夕那天将河图与九鼎图联系起来时,终于破解了河图中“藏五”的大秘密。 现代研究早已知道,河图(如图一)的数字圆点所组成的图案是用来表示“天圆地方”的,而表示“天圆”的是河图正中间的四方形,其上下两条横线各有五个小圆点组成,而其左右两条竖线是河图中唯一没有数点的直线,这里面就藏有玄机。 《山海经》的《山经》也叫《五藏山经》,其实《五藏山经》通“五藏三经”,其中的秘密是河图正中两条竖线中各隐藏的三个点。 你只要把三个小圆点标在河图的那两条竖在线,河图正中方框的每一边就都是五了,而总数则是十六。我们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是河图藏五及三的真相,其结果自然会推演出八卦来,不过,这是后话了。 最关键的是,因为河图中隐藏了总共六个点,所以河图的总点数事实上是六十一个,而当笔者将它和九鼎图上准确的六十一个点对上时,自然想起来,现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总数也是刚刚好六十一个。 您说说看,这三者之间的精准对应,难道是巧合吗? 既然爱因斯坦能够在100年前预言引力波的存在,那么河图是否可能在五千年前曾经类比出现代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呢?或者说河图是否是史前文明留下的一个确凿证据?笔者以为,不论是与不是,如下的这幅由十二个三角为基本单位组成的数学几何图,揭示了深不可测的宇宙真相,也是“天人合一、河图洛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最形象及最科学的数学模型图。

易学系统理论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