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魚兒的生活規律,前人經驗得出的古老法則!

夏季並不是釣魚的好季節。但是隻要掌握了魚兒在夏季的生活規律,加之垂釣得法,仍可做到淡季不“淡”,不僅能多釣魚,而且還能釣到大魚。

根據魚兒的生活規律,前人經驗得出的古老法則!

釣早晚

夏季的早晨,氣溫一般在20-26℃,水溫在22-30℃之間,這是魚兒吃食的最佳水溫。

天剛亮,水生植物由開始吸取水中氧氣改為進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氣,氣壓升高。此時魚兒食慾旺盛,四處覓食,紛紛游到岸邊進行“早餐”。由於早晨涼爽,氣溫、水溫適度,魚兒覓食活躍,易釣。

夏季的傍晚,即下午4時以後,太陽已西斜,氣溫下降,水溫也隨著下降。魚兒在深水區休息後,預感夜晚的到來,表水已開始涼爽,便紛紛從深水區逐步遊向岸邊來進行“晚餐”。此時,魚兒覓食活躍,易上鉤。故釣諺雲:“早釣太陽紅,晚釣雞入籠。”、“早晚釣一陣,回家吃一頓。”、“酷暑三伏釣早晚”。

夏日的中午,一般是難釣到魚的。因為氣溫、水溫太高,氧氣缺乏,烈日當空,驕陽似火,淺水區超過了魚兒生活的適宜水溫,魚兒都遊至深水區“避暑”去了,岸邊無魚,豈能釣到魚?!故釣諺雲:“寧釣早晚一刻,不釣中午半天。”早晚好釣魚,中午不宜釣魚,這是一般規律。但也有例外,如梅雨天氣,氣溫、水溫也不高,仍可釣魚。又如水淹農田,這裡有豐富的食物。

再如雷雨天氣、陰雨天氣,或南、北氣流乾擾天氣,有些魚類吃鉤最勤,格外好釣。即使在驕陽當空的中午,有些魚類較耐高溫,也肯吃鉤。故釣諺雲:“早釣魚,晚釣蝦,中午釣個‘大王八’(甲魚)。”甲魚中午炎熱時吃食最旺盛,“釣翁”可安幾副筏竿或插竿,讓魚兒自己吞鉤,傍晚時收竿取魚。

根據魚兒的生活規律,前人經驗得出的古老法則!

釣深釣蔭

釣諺雲:“夏釣深。”入夏後,淺水區溫度上升超過魚類生活的適宜溫度時,魚類便出淺水區轉入深水區遊動、覓食。因為水深1米以下水溫變化相對緩慢,晝夜溫差小,所以酷熱的白天,魚類大多喜歡在2-3米的深水處“爽涼”、覓食,故宜釣深。夏釣深,並不是水越深越好。超過6米以上的深水,光照不足,含氧量低,天然餌料貧乏,魚兒不喜歡到這裡棲息、覓食。

夏釣陰,因為夏天氣候炎熱,陽光直射,對水溫極為敏感的魚兒,此時也都躲在深水區和有樹蔭、坡蔭、水草旁“乘涼”、戲水、覓食、集聚棲息。故釣點應選擇遮蔭處、水草旁。故釣諺雲:“水草旁,樹蔭下,夏季釣魚不落空。”就垂釣水域的水色而言,也應該選擇黑蔭蔭的水色下鉤。故釣諺雲:“春釣深、冬釣清,夏秋垂釣池水黑蔭蔭。”

夏天漲水時,有大量新水注入水域,水位迅速上漲,一些具有逆水爭遊習性的魚類,便藉機逆水而上,擁向進水口一帶。再因新水裹挾各種陸生籽葉、昆蟲、蟲卵及其殘骸碎骨,給魚兒帶來新的美味佳餚,誘使魚兒在進水口附近爭先奪食,徘徊不捨,在重慶這叫釣上水魚。“釣翁”應選擇進水口的兩側施釣,必有其理想的收穫。

“進水口,魚上走” 、“漲水釣進水口,魚兒愛往此處遊”。

釣雷陣雨後、釣進水口 夏天,雷陣雨後,特別是雨下透之後不悶熱,涼爽宜人。水中溫度明顯下降,氧氣大增,陸上衝刷流到水域的食物增多。此時,魚兒覓食活躍,到處找吃,在池塘、湖泊、水庫下鉤,魚兒會頻頻上鉤。正如:“雨後放光,釣魚辰光”、“雷陣雨後,釣魚豐收”。

根據魚兒的生活規律,前人經驗得出的古老法則!

夜釣

釣諺雲:“夏釣夏釣,夜間比白天好釣。”因夜間比白天安靜,魚兒才敢大膽遊至岸邊覓食;夜間比白天的溫度低,便紛紛從深水區遊至淺水區覓食;有些魚類白天躲在深水裡或洞中,夜間才出外覓食。因而除白天能釣到魚類外,夜間還能釣到其它魚類,而且比白天釣得多,個頭大。

夜釣,主要是憑手感和聽覺,也有用電子發光浮漂和目測發現魚體或水生動物配合手感進行。

憑手感垂釣的方法有:拋竿拋出後,握住竿柄,將線拽直,魚吃鉤時,拋竿頻頻顫動,大魚吃鉤時,手感覺到有魚將竿拉向河心的力度,提竿便得魚;手拋竿釣,將餌鉤直接拋入水中,順風浮釣、懸釣、底釣皆可,將線扣於手上,或拴於腳上,憑感覺提竿;手竿浮釣,順風將餌鉤拋出,讓線拉直,草魚、魚感魚吃鉤時拉的力度很大,手握竿柄,感覺很明顯,提竿上鉤率高。

聽覺夜釣,現在越來越普遍。就是用一排幾根拋竿或幾根短手竿,餌鉤拋入水中後,將線拉直,把竿固定在岸邊。竿梢端夾一個小鈴。魚兒吃鉤後,牽動魚線和竿梢,竿梢鈴響,及時提竿,一條歡蹦活跳的魚兒便從“魚間”拉到人間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