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辯證法哲學:怎樣才能快速地讀懂《資本論》?

《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著作中的另類,就連許多經濟學家都承認,這本書過於抽象,顯得晦澀難懂。經濟學家們常將馬克思的《資本論》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進行比較,說它們都是“

把堆積如山的實際材料總結為幾點概括性的、彼此緊相聯繫的思想。”雖然篇幅巨大,但內容空洞,缺乏新意。認為馬克思在書中旁徵引博,抄錄了許多古典經濟學家的著作,但就是讀不出他自己的想法,沒有提出嶄新的見解。

比如俄國社會學家米海洛夫斯基就曾質疑說,馬克思從來沒有一本專門論述自己哲學觀點的專作,也沒有正面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張。於是米海洛夫斯基坐下來拼命思索這個深奧的問題;“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中敘述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呢?

對此,工人們給出了答案——馬克思正面論述自己哲學體系的著作就是《資本論》。這本書以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哲學基礎,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形態,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生產與分配規律。這對於每一個熟悉馬克思的工人來說,理解起來幾乎不算什麼難事。因此,《資本論》初版的時候在知識分子中遭到冷遇,而在工人階級中卻賣到了脫銷。

為什麼高學歷的經濟學教授們讀不懂《資本論》,而忙於體力勞動的工人們卻能快速讀懂這本書呢?這是因為,後者明白,讀懂《資本論》的秘訣在於事先掌握馬克思的哲學。

馬克思的辯證法哲學:怎樣才能快速地讀懂《資本論》?

《資本論》在知識分子中惡評如潮,在工人中卻好評不斷

《資本論》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上

在《資本論》的第二版跋中,馬克思特別提到了自己的舊作《政治經濟學批判》,並且說:“在那裡我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也就是說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方法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也是他的哲學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客觀規律。同時,它又指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經濟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它所研究的是就是人類在特定時代下的生產方式。所以馬克思不像其他經濟學家那樣,把經濟學看成研究人類如何生產與分配資源的學問,也不承認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及規律”。他認為,經濟學具有歷史性,在現階段所能研究的只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經濟活動及規律。

經濟領域的規律與自然規律有著本質的區別,無論我們更換了多少種社會形態,也無論人類是否還生存在地球上,萬有引力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都依然存在,不會受到影響;而價值規律和利潤規律卻會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轉移。因此,馬克思不談“一般社會”,而是講具體的“社會形態”。經濟學家們誇口說自己在研究人類社會的普遍經濟規律,而馬克思卻老老實實地說:我們只能研究某種特定社會形態下的經濟規律。

經濟學家們把當前看到的經濟現象認作從來如此,日後也必將永久不變的規律;馬克思則認為,目前所發現的大部分經濟規律都只是暫時有效、只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才有意義。一旦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改變了,那麼這些規律也將不復存在。

馬克思的辯證法哲學:怎樣才能快速地讀懂《資本論》?

《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經濟規律,具有歷史性

因此,馬克思說:“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他要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其次,對於《資本論》的主題,馬克思也強調:“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所以說,《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採用怎樣的生產方式來進行生產?在這種生產方式下,會形成怎樣的社會關係?產品又如何在不同來自階級的人群中進行分配?等問題。

在讀過《資本論》第一卷之後,我們知道,資本主義與過去的奴隸制、農奴制不同,它採用僱傭勞動的方式來組織生產。在等價交換的表象下,資本家通過延長工作日、提高勞動強度或採用分工協作、機器大生產等手段來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形成剩餘產品。這些產品一部分作為資本積累下來、投入再生產,另一部分則以利潤、利息和地租等方式由資本家、放貸者和地主們進行瓜分。工人最明顯地感受到這種經濟規律的影響,他們每天辛苦加班,賺得的工資卻僅夠維持生存。自己的勞動產品歸企業主所有,而工資則以各種支出的形式被房東、餐廳老闆和汽車公司等依次瓜分。所以,工人們對《資本論》最感同身受,故而理解得很深。這跟領著研究經費的知識分子不可同日而語。

馬克思的辯證法哲學:怎樣才能快速地讀懂《資本論》?

《資本論》讓工人階級明白造成自己生存狀況的社會原因

《資本論》深受黑格爾《邏輯學》的影響

《資本論》中引證的材料很多,篇幅也很大,但它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由馬克思親手編訂的第一卷尤其工整,簡直是學習辯證邏輯的絕佳材料。

哲學史上,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辯證法的人是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中,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已經完整闡述了出來。馬克思深受黑格爾的影響,1858年,在寫《資本論》時,他曾對恩格斯說:“我又

把黑格爾的《邏輯學》瀏覽了一遍,這在材料加工的方法上幫了我很大的忙。”並承諾“如果以後再有功夫做這類工作的話,我很願意用兩三個印張把黑格爾所發現的、但同時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東西闡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夠理解。”這說明馬克思曾想在黑格爾的基礎上,寫一本有關於辯證法的通俗哲學專著。

1868年5月9日,在給狄慈根的信中,馬克思又說:“一旦我卸下經濟負擔,我就要寫《辯證法》。”然而,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完成這個夙願。由於工作繁忙,所以寫辯證法專著的任務就落到了恩格斯的頭上,而恩格斯也被其他事務所耽誤,只能斷斷續續地寫作,最終只留下了一本未完稿的《自然辯證法》。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說,要想學習唯物辯證法,必須得讀恩格斯的這部著作。當然,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必不可少的讀物,這本書雖是政治經濟學著作,但它是根據辯證法的哲學原理來寫成的。

《資本論》第一卷的結構與黑格爾的《邏輯學》很相似,前三篇講述從商品、貨幣再到資本的發展過程,類似於邏輯學中的存在、本質到概念的正、反、合三段結構。不同的地方在於《邏輯學》講的是概念的形成過程,而《資本論》則論述資本的生產過程,前者以抽象為起點,後者則立足於具體。

馬克思的辯證法哲學:怎樣才能快速地讀懂《資本論》?

黑格爾的《邏輯學》對《資本論》有啟發

《資本論》裡的三大辯證規律

1868年,馬克思在給庫格曼的信中說,在剖去神秘主義的外殼之後,“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切辯證法的基本形式”。在《邏輯學》中,黑格爾闡述了質量互變、對立同一和否定之否定等三大辯證法的基本形式。資本論》中對此加以繼承,但馬克思強調說:“我闡述的方法和黑格爾的不同,因為

我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法有猜測成分,他先是在大腦中構想出辯證法的公式,然後再套用到自然哲學和社會科學裡;而馬克思卻反過來,他是從對現實事物的科學研究及分析中,發現以及證實辯證法的規律。

①質量互變律。《資本論》的第一章裡,馬克思把商品分割成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兩個因素,前者表現為質,後者表現為量。當一個商品的數量巨大,並且被拿來當做交換其他商品的等價物時,它就具有了特殊等價形式;而當這種商品的數量多到某個程度後,就會發生質變,由特殊等價形式變成一般等價形式,進而使商品質變為貨幣。這是從商品的分析中發現出來的一個辯證規律。同樣,從貨幣發展到資本也需要這麼一個質量互變的過程。在第九章裡,馬克思又說小業主生產的目的是維持生活,而資本家卻是為了增加財富。要讓小業主成為資本家,需要有一個質變的過程,其預付的資本最低限額及僱傭的勞動者人數要超過一個界限,才能實現這種飛躍。因此,馬克思說:“在這裡,也像在自然科學上一樣,證明了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中所發現的下列規律的正確性,即

單純的量的變化到一定時就變為質的區別”——這是馬克思對質量互變律的定義。

馬克思的辯證法哲學:怎樣才能快速地讀懂《資本論》?

馬克思從經濟現象中發掘出辯證規律

②對立同一律。矛盾論是辯證法的核心,也是《資本論》的重要觀點。在《跋》中馬克思就說“資本主義社會充滿矛盾的運動”,在這種社會形態裡,矛盾無處不在。例如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與等價形式相矛盾、貨幣的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相矛盾、勞動力的買與賣相矛盾、相對剩餘價值與絕對剩餘價值相矛盾等等,這是

矛盾的普遍性;同時各種矛盾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又表現為矛盾的特殊性。馬克思承認矛盾的存在,在《流通手段》裡,他說商品的發展並沒有揚棄交換中的矛盾,而是創造了這些矛盾能在其中運動的形式;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如此,它不可能消除所有矛盾,而是創造一種形式,讓矛盾都兼容其中,能在裡面運動。只有當它質變到另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時,矛盾才會被揚棄掉。例如,一個物體不斷落向另一個物體而又同時不斷離開這個物體,是一個矛盾現象。看上去好像很荒誕,然而這種現象是真實存在的,橢圓運動便是這個矛盾藉以實現和解決的運動形式之一。只有將橢圓揚棄為其他圖形,這種固有的矛盾才會消失。

③否定之否定律。螺旋式上升是《資本論》裡的基本邏輯,資本的總公式G—W—G'便是代表性的反映。資本家為貴賣而買,通過使用貨幣G買進商品W來實現第一個否定,然後再把商品W貴賣出去獲得貨幣G'實現第二個否定。G和G'雖然都是貨幣,看上去是迂迴,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卻實現了發展,因為生產出了剩餘價值∆G。又如《所謂原始積累》中,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封建舊社會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進行第一個否定,由於社會形態是不斷髮展的,所以日後資本主義也會被另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新的所有制所否定,“

這是否定的否定”。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起源及衰落的研究,發現了否定之否定規律。

因此,我們可以說,《資本論》不僅是一本政治經濟學著作,而且還同時是一部哲學著作。它體現了馬克思哲學裡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前者使工人階級所感同身受,後者又為工人階級提供了思考問題的思路。所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時,雖然在英國遭受學術界的冷遇和惡評,卻在法、德、俄、意各國工人中銷售一空,因此恩格斯在英文版序言中說:“《資本論》在大陸上常常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

比起喜歡冷嘲熱諷的庸人、學者們來說,聰明的工人們更清楚究竟是誰在捍衛自己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