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之路 是一條立足宜居宜業、建設美麗鄉村的生態優化之路

李營之路 是一條立足宜居宜業、建設美麗鄉村的生態優化之路

踏入李營,立時會被村子獨特的風貌所吸引:村子潔淨、整齊、安靜,古香古色的牌坊,縱橫有致的街巷,樣式統一為徽派建築風格的主街門樓,形似廡殿頂式的紅頂屋舍,點綴其中的別墅式小樓,花木繁茂,內成景,外成林,四季披綠,三季飄香,處處展現著美麗鄉村生態宜居的生動畫卷。

——“破”字當頭,除舊立新換容顏

1988年,李營打響建設新家園的戰役,拆違建新、規劃街道,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劈”出了村裡的大“十”字主街道。本著“照顧新建戶、拆遷堵道戶、勸導執拗戶”的原則,將全村街道、房屋統一劃線,房屋按規劃該靠線靠線,該遷建遷建。新建房屋一律遵從地基、屋脊、院牆“三統一”。村幹部處處用心,事事考慮村民的損失程度、承受能力,針對不同問題,採取了不同措施加以解決。這樣,亂村一下子脫掉了破敗相,村容村貌大為改觀。

李營村把硬化道路作為為百姓謀福祉的重要抓手。1995年,鄉政府為李營村東翻修了一條4公里長的柏油路,舊柏油塊兒扔在溝邊。李營“兩委”班子決定“廢物利用”,他們和幾個壯勞力利用晚上時間撿了半個月的柏油塊兒。時值初冬,他們冒著嚴寒,徒手摳搬,撿回100多車柏油塊兒,再一塊一塊用錘子鑿在土路上,鑿實,軋平,修出柏油路400多米。“撿來的一條路”,是李營“兩委”班子傾情鋪就的愛民路,是李營“零成本”邁向美麗鄉村的實幹路。自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間,李營村民通過義務勞動,一車一車拉土,一鍬一鍬墊基,把街道普遍墊高1米,總長達10580米,平均寬3.8米,動用土方4萬方,可以裝滿2萬多輛四輪農用車,把全村20條街道全部硬化。如今的李營,道路硬化戶戶通,條條筆直平坦。李營正在打造“棚棚通”,讓村外的大棚與大棚之間都通上水泥路,用李志剛的話說,就是實現“穿著拖鞋去大棚不髒腳”的願望,福澤棚菜戶,惠及菜商販。李營人就是這樣用苦幹、實幹和巧幹的幹勁,擰成一股繩的齊心,創造出詩意棲居大地上的生活。

——“綠”字主宰,無中生有靚家園

李營最初搞綠化的時候,村裡一分錢也沒有,是由“村民奉獻、以花交換”的無中生有,到“插扦養植、種籽培育”的自繁自養,再到“滾動投入、升級換代”的繁盛發展。李營的花紅綠柳是算計出來的,生態家園是經營出來的。

李營的綠化經歷了點、線、面,即庭院——街道——基地的發展過程。先整合邊角地,到流轉周邊村土地建苗圃基地,再到種植名貴花木。升級化發展、週期化經營,形成“綠色+”生態模式,不斷循環改良花木品種,以綠養綠,以小養大,年年都上新品種,歲歲都有新變化,形成村內一街一景、村外花木成林的生態格局。打造綠色氧吧的同時,讓百姓惠享生態紅利。這種模式,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李營加強產業融合,把一產做到極致,讓棚菜農業既肥了農民腰包,綠了土地,又美了家園。現代農業示範園的建設,更是錦上添花。生機盎然的採摘棚裡,幾十種蔬菜錯時生長,四季常綠。花棚內,即便數九寒天,非洲菊依舊嫣然盛放。村外苗圃基地,雜花生樹,與美麗村莊渾然一體,恰似世外桃源,成為遠近地區年輕人拍攝婚紗照的景區,為李營綠色旅遊開闢了嶄新天地。2018年,李營將建設一個農村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將李營打造成一個集培訓、觀摩、餐飲、住宿、旅遊為一體,融合紅色教育和生態旅遊的美麗鄉村。

——“宜”字做主,人與自然共和諧

李營一方面致力於建設美好家園,一方面努力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讓宜居成為主旋律。

人工湖的建設,就是李營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一個典範。人工湖原是村西的一個大垃圾坑,全村的生活垃圾都扔到那裡,骯髒不堪,臭氣熏天。2007年春天,李營村“兩委”班子大膽謀劃,籌備建設人工湖。每戶出一個義務工,每天一干就是10多個小時,打掃、清理、挖渠、拉土、運石、砌坡……大家幹得熱火朝天,場面宏大壯觀。截至2008年7月工程完成,全村出義務工3000多個,打造成了佔地10畝、深6米的人工湖。這裡,水榭亭臺,曲徑通幽,成為李營人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李營的美好環境,是從清潔村容做起的。為打破柴草街上垛、雜物門前堆這一陋習,通過喇叭宣傳、現場教育、罰款懲戒等措施,讓百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實施“自掃門前雪”制度,自家打掃門前衛生,自產垃圾自己清運,已成為李營多年的慣例。花草樹木的管護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由村裡統一負責打藥和施肥,誰家門前的花草樹木誰家負責澆水、除草和看護,人人都是護花使者,個個都是辛勤園丁,李營的一街一景維護得井然有序,一花一木都呵護得生機盎然。無論何時走進李營,映入眼簾的,總是乾淨整潔、靚麗秀美的村容村貌。實現了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淨化五個100%,被評為全國衛生村、省級文明生態村,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惠”字為本,共建共享新生活

2008年,李營村民收入已大幅提高,經濟條件顯著改善,但村民仍住著冬不保暖、夏不隔熱的舊式平房。為優化村民的居住條件,打造“紅頂白牆綠樹”的生態宜居環境,實施以“平改坡”為主要模式的鄉村民居改造工程,為民居統一加裝仿廡殿頂式紅頂。村“兩委”廣泛宣傳動員,精打細算,多方籌措資金80多萬元墊付工程款,自購建材,與村民合力實施改造。尖尖的紅頂,防曬防漏,冬暖夏涼,宜居靚麗。

為了亮化村莊,早在1995年,由村委會主任孫志春負責自制路燈。他到縣城買了燈頭、鎮流器、路燈專用線和鍍鋅鐵管,請曾在縣化肥廠當過電工的村民李繼善當師傅,託人到鎮上的植物油廠免費進行機器製作,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街道上整整齊齊亮起了20盞路燈。到2005年,又對自制路燈更新換代,統一安裝了樣式美觀、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

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李營倡導百姓綠色生活方式,把好村民“入口”和“出口”兩個關卡。2003年,李營建成沼氣池177個,佔全村總戶數的80%以上,產出的沼氣用來生火做飯,徹底把婦女從柴草連著鍋臺轉的日子裡解放出來,成為全縣生態能源富民工程試點村。通過戶用沼氣池建設,配套實施了改廚、改廁工程。後又聘請專家設計,建成了70個環保、衛生、節水的三格式廁所。通過推進“廁所革命”,營造出了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有效提升了百姓的生活質量。

李營出重拳加強村級配套設施建設,靠村民出義務工、村民集資、村集體出資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1996年至1998年,安裝了閉路電視和自來水。2000年建成了文化娛樂室、圖書閱覽室、生殖健康室等。2003年,翻建了婦女活動室。2004年建成了休閒文化一條街,配備了健身器材。2006年至2007年,建成了燈光籃球場。2008年,建成了村民活動中心。截至2017年,黨員群眾累計出義務工9萬多個,折款500多萬元。如今的李營人,過上了比城裡還舒適的日子,切身感受到了“惠在何處、惠從何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