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氣研究文學作品的教學

文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的主體教學資源,文學作品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是靈魂。童話、寓言、神話、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文學體裁的作品,始終伴隨著學生的閱讀經歷。從學生語言學習的啟蒙階段到後續的語文學習,經過優選的文學作品課文對學生髮揮著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良好語感、提高審美情趣、濡染思想情感、感受作品形象、欣賞優美語言、形成語言能力、訓練讀寫技能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在文學作品的薰陶感染之中。對如此重要的教學資源與博大精深的教學內容,我們需要下力氣進行深刻的實用性研究。

一、明瞭新課標關於文學作品教學評價的標準

不少的人都從“兒童文學”的角度闡釋小學語文文學作品的教學,但新課標並沒有採用這種做法。這是有道理的,道理在於小學的文學教育不僅僅只是依憑兒童文學作品進行,且課標更加看重的是學生閱讀欣賞能力的訓練。

下面是新課標中的一段重要文字:

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察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第一學段側重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象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第二學段側重考察在閱讀全文基礎上對重要段落和語句的細緻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第三、第四學段,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所謂“評價”,就是考查,就是檢測。既然有考查、檢測的內容與標準,那麼日常閱讀教學就一定要予以關注與落實。上述這段文字讓我們非常驚訝,新課標居然從“文學作品閱讀評價”的角度,分別對小學三個學段及初中學段的文學作品教學質量提出了考查的重點,而且具有相當的難度。如“第一學段側重考察學生能通過朗讀和想象等手段,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恐怕就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怎樣能夠表達出他們對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的感受呢?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怎樣才能使他們能夠有“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呢?

但這確實是課標關於文學作品教學與評價的要求。如果不知道,就說明我們還在陳舊的教學習慣中埋頭進行“不達標”的教學,根本不注意時代的“新常態”;如果知道了,就得趕快著眼於我們業務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並且要對小學階段文學作品的教學內容及形式進行全面的深刻研究,以此來適應這種很有高度和難度的教學要求。

二、梳理、明確文學作品教學的基本任務

根據新課標的說法並參考教學評價的相關內容,我們一併對小學階段、初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的基本任務作如下梳理:

1.指導學生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

2.指導學生了解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神話、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

3.在文學作品的朗讀訓練中感受、品味、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從而提高修養,涵養心靈,培養氣質,養成高雅的藝術趣味。

4.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裡美的語言,品味美的語言,積累美的語言,學用美的語言,通過閱讀欣賞的訓練,提升能力,陶冶情性。

5.訓練、指導學生感受形象,品味手法,體會藝術表現力,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6.進行語感訓練,進行審美教育,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

7.在教學之中指導學生精細閱讀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課文,落實對學生的朗讀、概括、劃分、品析、欣賞、闡釋、評價等基本閱讀能力的訓練。

8.指導學生積累數量眾多的文學常識;背讀、積累一定數量的經典文學作品或片段;積累一定數量的文學術語。

9.引導學生學習、欣賞中國古代優秀作品,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10.79年級,可通過考察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來評價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明確以上這些基本任務的目的,是讓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教學內容與難度有比較全面的、清醒的認識,並提醒、警示自己:文學作品的教學,對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技藝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訓練與提高語文教師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沒有教師的高度,就沒有學生的高度;沒有教師的閱讀欣賞能力,就難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語文教師對文學作品要有敏銳的語感,要有足夠的鑑賞能力,要在文學作品課文的教學過程中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解析、鑑賞能力。

比如對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的品讀。下面的片段語言材料來源於課堂教學的實錄,膚淺而粗糙,就事問事,表現出執教的老師沒有讀出此文一點點文學的味道,沒有讀出此文一點點小說的味道:

1.奄奄一息的嚴監生,卻總不得斷氣,他是不是還有話要說?那他還能說嗎?

2.於是他就伸著兩個指頭。看著臨死前的嚴監生伸著兩個手指,來送終的諸親六眷做出了哪些猜測?

3.對嚴監生來說,那兩莖燈芯燒去的僅僅只是那麼點燈油嗎?還燒去了他的銀子、生命。

4.沒人能理解,沒人能讀懂他啊,此時的嚴監生把眼閉著搖頭,他的內心只有絕望。

5.嚴監生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會怎麼說呢,讓我們來當一回嚴監生的代言人吧!”

……

教師所說的這些話,基本是在浪費課堂上的時間。

對於此文,語文教師應該讀出這樣一些基本的文學內容與味道:

1.人物形象,是文學作品中主要運用描寫的手法,塑造出來的有一定性格特點和代表意義的人物。課文中的嚴監生,是一個典型的吝嗇鬼形象。

2.對特定時間與地點中的多個人物的活動及氛圍所進行的描寫叫做場面描寫。課文中的場面描寫是在嚴監生的“屋”中展開的,“屋”是這個故事的“場景”。

3.對人物從神情、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方面所進行的描寫是細節描寫。課文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了語言簡練、角度精彩、入木三分的細節描寫。

4.文學作品中對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故事情節、渲染情景氛圍、表達故事主題所運用的具體的表現方法叫做表現手法。《臨死前的嚴監生》中的細節描寫,處處有講究,處處有手法,每一處的描寫都有生動豐富的表達效果:

“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點示了故事的背景;“喉嚨裡痰響得一進一出”非常巧妙地設置了嚴監生用手勢與人“對話”的情景條件;“五個侄子”“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是在為後續故事中眾人問話做鋪墊;“桌上點著一盞燈”為整個故事埋下了精彩的伏筆;“伸著兩個指頭”設置了故事的懸念;大侄子、二侄子、奶媽、趙氏詢問情景的反覆描寫渲染了氛圍,寫出了波瀾、多角度地表現了嚴監生的生活細節,對嚴監生動作神情不同角度的描寫極為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忙走去挑掉一莖”是對前文“點著一盞燈”“兩莖燈草”的照應;作者在描寫中運用反覆、渲染、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嚴監生的深刻諷刺……

這樣一些理解與賞析的內容,不論在教學中用不用得上,都是語文教師應該品析得出來的。語文教師有了一定的欣賞水平,才能夠對學生進行知識薰陶,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決不至於荒唐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嚴監生的“代言人”,或者令人匪夷所思地讓學生對嚴監生“說一句話”。

四、設計文學作品富有美感的課堂實踐活動

研究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要尊重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即,文學作品的教學,同樣要落實閱讀教學的基本訓練任務: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紮實的語文基礎。研究文學作品的教學設計,要突顯文學作品教學本身的基本特徵,即聚焦於體味文學作品的美感,讓學生在審美的學習氛圍中提升能力,增加知識,陶冶身心。如下面一些活動設計的角度就值得參考:

1.美在朗讀吟誦。如《春筍》:

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裡冒出來。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教程:聽教師讀,自己朗讀,認字寫字;配樂朗讀,教讀重音,接力朗讀;分角色演讀,想象畫面朗讀,深情吟誦背讀。

這是有樂趣、有情味、有美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朗讀和想象中大體感受作品的情境、節奏和韻味。

2.美在發展語感。如《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教程:朗讀、背誦、理解句意之後,教師示例:“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給我們以畫面感、映襯感、色彩感;請同學們“暢談”對詞中文句的感受。同學們感受到的內容有:色彩感、動靜感、層次感、映襯感、韻律感、時令感、溫馨感、情味感…… 

這樣的品析感悟活動,角度精細,內容純美,創意美妙,帶給學生無盡的美感。

3.美在習得術語。如《鄉村四月》: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教程:朗讀、背誦、譯寫句意之後,教師請同學們用帶“有”的句子來說話。於是同學們就有了“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的體味,教師順勢引出詩中的“白描之美”“畫面之美”“映襯之美”“層次之美”,同學們做好課堂筆記。

這樣的活動無疑是在豐富學生語感、提高品析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輕鬆自然之中隨文習得文學術語,教學之中文學的味道濃郁。

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之中不關注術語的運用,教學語言貧瘠,教學缺乏美感,所以教師應該先有習得術語的義務。諸如思路、層次、節奏、韻律、意境、意象、景語、情語、聯想、想象、描敘、抒情、畫面、色彩、實寫、虛寫、比喻、象徵、鋪敘、用典、情味、意味、主旨、意蘊……都是可以自然地滲透於教學之中的。

4.美在品詞論句。如《翠鳥》的第一段:

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豔。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尖又長的嘴。

教程:同學們朗讀,想象畫面,思考話題:文中的哪些詞很重要。討論的結果是:“喜歡”很重要,寫出了的翠鳥的生活習性;“葦稈”很重要,表現了翠鳥的生活環境;“顏色”很重要,表現了這一段文字的主要內容;“鮮豔”很重要,寫出了翠鳥身上顏色的特徵……

這就是課標所說的“細緻閱讀”“具體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語言”,同時這也是學生基本閱讀能力的訓練。

像這樣的品析內容,教師應該有更為深刻細微的理解:如,這一段文字共三層,主要寫顏色;寫顏色的部分是兩層,先概寫再細寫;細寫的部分是三層,頭、背、腹,且用衣飾作比,系列的比喻帶有擬人的味道;寫眼睛、寫嘴為展開下文作好了鋪墊,等等。

5.美在感受形象;6.美在欣賞手法;7.

美在趣味寫作;8.美在積累知識……如《去年的樹》的品讀教學:

朗讀活動:讀出故事的味道,讀出小鳥的憂鬱,讀出文章中的節奏。

品析活動:就自己的能力,品析這篇童話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從而知道童話寫作中所運用的反覆手法、擬人手法、對話手法等。

寫作活動:根據文意揣摩小鳥的心理活動。

詩意的概說活動:用一個優美的句子,概說“小鳥”的形象。

這裡的教學,能夠訓練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還加上了對各類“手法”的感知,這就是對學生學習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