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弘: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教授观点

马弘: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教授观点

导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马弘教授及其合作者们开展了有关企业出口模式与生产率演进关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How you export matters: Export mode, learning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发表在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刊物上,研究主要通过构建一个动态结构离散模型,求解企业出口模式的选择,并利用结构方程估计不同出口模式下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以及生产率和需求冲击的演变过程。

马弘: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教授观点

通过贸易中介出口是国际贸易中的普遍现象,企业在选择出口模式时,需要在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之间进行权衡。与间接出口相比,直接出口一方面会面临两个问题,更高的进入门槛和固定成本,例如建立和维护国外分销网络等;另一方面,利润可能高于间接出口,因为不会存在中介机构攫取收益的情况。有些企业通过比较利润和出口固定成本选择出口模式。但理性的企业,还考虑出口带来的“学习效应”,即出口企业在进入外贸市场后获得的绩效提升(例如生产力的提高或者需求收益)。

实证研究表明,进入外国市场能给出口企业带来绩效提升,例如在和外国客户的互动中能更好地实现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设计的进步。间接出口的企业不直接接触外国买家,也无雇佣关系,因而知识传递和学习不如直接出口商那样有效。现有研究侧重于异质性企业在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模式间的静态分析,却忽略了“学习效应”带来的二者的动态平衡。如果企业预期到直接出口会在未来因为“学习效应”带来更高的利润,那么即使短期会处于亏损状态, 它也可能选择直接出口。

为了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马弘教授及其合作者们开展了有关企业出口模式与生产率演进关系的研究,研究成果《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How you export matters: Export mode, learning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发表在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刊物上,研究主要通过构建一个动态结构离散模型,求解企业出口模式的选择,并利用结构方程估计不同出口模式下的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以及生产率和需求冲击的演变过程。该研究表明,出口的“学习效应”是显著的,并且在不同出口模式间存在差异;相比于不出口企业,间接出口商的生产率提升为 0.7%,而直接进口商的生产率可提高2.5%。同时,不同出口模式企业内部的生产率演进也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出口商的生产率分布曲线在2001到2006 年间发生了右移,直接出口商的生产率均值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间接出口商,因而直接出口对于企业生产率的演进更为有利。

马弘: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教授观点

图 1 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模式下的生产率演进

此外,本研究还利用反事实检验法,验证了贸易自营权限制和出口补贴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出口自营权进行限制,会导致企业出口额和出口参与率的大幅下降;对出口固定成本进行补贴会显著促进出口参与率的的提高。

该研究是通过结构方程和动态估计方法系统研究企业出口模式和学习效应的论文。该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学习效应”的重要性,更量化分析了“学习效应”在不同出口模式间的差异,这一发现对企业出口模式选择的启示意义在于:企业应考虑不同出口模式下“学习效应”的差异,基于动态收益分析作出决策。此外,马弘教授和其合作者们发现出口自营权的放开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这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即可以通过放开对直接出口的限制来实现出口增长。

马弘:企业如何从出口中学习并提高生产率?|教授观点

马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2009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讲授课程包括:博弈论(本科)、经济全球化专题(本科)、和国际经济学II(博士)、微观经济学(EMBA)、 国际贸易学(本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未来科技项目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倾力打造的新时代项目,旨在培养产业领跑者。以清华经管EMBA核心的“天、地、人、通”课程为管理内核,重塑企业家对于宇宙、未来、自然的三重认知,打造科技人文跨界学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的生态链,为国家培养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中国未来、贡献人类社会的科技型战略企业家。

招生对象:中国智造领军者、转型升级企业家、科技驱动创始人、创新领域投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