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者首先要控制表达欲

表达者首先要控制表达欲

(1)

不得不说,如果在当前的这个社会,如果仍然秉持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想法,怕是酿的酒只有自己留着喝。

如果把产品本身和传播媒介比喻成一个砝码的两端,传播婚介的份量会越来越重要,甚至会重于产品本身。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一直在说的渠道为王的概念,拿家电行业举例,从以往线下的国美、苏宁,到线上的京东、阿里,无不从宣誓着渠道的主权。

那渠道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施加最直接的影响力。

以保险行业的营销来讲,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的方式有一对一的精准面谈、一对多的沙龙讲座。而面向客户的方式就是一个倾听、一个表达的互动,并且不断交换。

那今天就来说说沙龙、讲座,在这样的活动里,一个初级讲师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滔滔不绝,甚至会让听众不厌其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一次课程里的时间有限,另外是受众在短期内接受大量信息的能力有限。

做为表达者,需要去控制自己的表达欲,避免希望通过短时间把一个完整框架都给到听众而接受不能。

你可能要纳闷了,一个表达者站在台上不就是要说话吗,怎么还控制自己的表达欲。

(2)

就说说自己今天遇到的事吧。

今天是为期16天的北京封闭培训的第一个完整培训日,讲述的内容是PTT课程,其中有一个练习环节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环节是一个三分钟的定时演讲,个人随机抽取一个题目,然后就题目进行阐述。

我抽到的题目是“选择与放弃”,先来说说我是怎么讲的。

我是先阐述了选择与放弃是什么,从午餐的菜品选择讲小的选择,再到择业、婚姻等大的选择。那对于大的选择的背后其实是收益和风险的衡量,选择创业是冲着创业成功的暴富或价值实现,那背后的风险是创业失败造成的一切从零开始甚至是负债。

那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大的选择就应该使用

经济学的思维来衡量。经济学永远讲究的是付出和投入的关系,那付出就是你的成本。

常见的成本有机会成本,也就是你选择一样东西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我举了现场培训师的例子。他个人在去年离开8年的保险公司培训师的岗位,选择成为一名自由培训师。他选择新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收入和付出更容易成正比的明显回报,他放弃的是一份稳定工作带来的安全感。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抉择。

那也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他还有过往在上一家公司所付出的多年投入,包括精力上、感情上。他一旦离开,那些投入可能就真的不会产生价值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类似的情况是一对相处了2年多的情侣,在彼此身上投入了很多感情,如果一旦放弃也就是意味着以往的投入为不再有意义。但是这些投入都是沉没成本,它不再产生价值,只是心理上的不甘心而已。

那只考虑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也不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两人分开,就面临着再找新的伴侣,需要再次投入时间去了解彼此,这个成本极大。

那这个边际成本经常运用在互联网行业当中,在前期需要巨额投入、烧钱,建立行业的壁垒。而一旦壁垒建立,后期的收入增加不再意味着成本的增加,或者是收入的增加幅度远远快于成本的增加幅度。也就是说如果边际成本在递减,这件事也就值得做。比如京东,在转线上创业近10年才开始盈利,但一旦盈利就会是指数级的增长。

在我的表达最后,总结了一个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应该怎么处理。然后寄语,选择智慧,放弃需要勇气,那在这之后就做坚持。

(3)

什么感觉??

信息量太大了,是不是?

最后培训师是这样点评的,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反而没有重点。

如果换一种方式,在最初就表明态度,要讲的就是如果做选择。并且把这样的选择,固定为其中一条,比如只讲清楚机会成本的衡量,然后也把内容深化。相比之前来讲,从平面是缩减,从深度上加深。这样受众更容易在短期内接受,但也更考验一个表达者的能力,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浅出。

你认同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