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最长情的告白之~

给你最长情的告白之~

五一假期过得还好吗?也许你正在异国他乡的某地享受假期的悠闲,而我在总结最近的感悟,这是最好的休息方式。

这也是过去三周的培训+助教生活,给大脑带来太多负荷,不吐不快。

之前的两篇文章都在讨论年金保险的概念,重点剖析了选择年金底应该从其最基础的逻辑出发,以此来判断对自己的适用性。这也就是回到了一件事最朴素的根上来判断,比如年金险发挥的持续性收入的功能,能给人以底气。

那讲到这里,不妨把年金险的整体逻辑都理一遍,各位看官看看是否有道理。在此之前,我想说的是,本文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人的感性,基于人性的弱点来看,这也是年金类保险之所以有需求的基础。

(什么是人性的弱点?随着文章往下看,或者是揣摩一下《后来的我们》当中的情感纠葛)

本文不讨论数字,只讨论温度。避免偏执,追求平衡。

(1)

年金险可以平衡冲动消费、随意动用

把资金强制留下来,这是由年金险的强制储蓄功能决定的,这是靠年金险初期的现金价值低于所交保费来强制保证的。

在后期,更多是靠年金险所建立的心理账户来实现,也就是说人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份不能动用的资产,甚至会忘记还有这笔钱的存在。

如果这些钱都放在银行存款或者理财产品当中,人们就倾向于认为这笔资金是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进而带来处置的随意。

这就像一个平时省吃俭用的人,在旅行的时候容易大手大脚,其实用的还是自己的钱,只不过因为把资金无形中归类而造成的。

你需要年金险这样的一个心理账户,从制度上实现强制,在心态上保证独立。

(2)

基于这样的平衡,一旦建立了这个账户,就有了

平衡现在与未来的功能。

人的一生似乎永远在矛盾当中,人一辈子都需要花钱,但赚钱却只有那40年。在青少年时候,需要靠父母来养活;而在老年时期,就需要年轻时候所留下来的钱来养活自己。也就是说,需要把钱安全地留到以后。

社会保险就是发挥这样的功能,但那是给全社会共享的,也就意味着无法满足个人更高品质的生活追求。唯有靠商业保险来实现养老时候的现金流准备。

年金保险所特有的分期、持续领取功能,刚好又适应了养老时候的特点,对资金的掌控能力下降,需要一个信得过的机构代为持有,稳健类的保险公司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这样朴素的道理实际是一直都有,比如哈佛大学的第一堂经济学课教学生的概念“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的才能进行消费”。再来看中华民族的智慧,“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意思是收获的粮食,应该存起来三分之一,以务不时之需(出自《礼记·王制》)。

(3)

这样的一种平衡背后,也就是创富和守富的平衡,创富需要努力,而守富需要工具。

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来说,创富或者说赚钱仍然要靠主营业务,也就是自己的工作。想想你的身边,又有几个人是靠着投资发家的。与创富类似,投资要想获得远超其它人的收益,同样也要付出远超普通人的精力,还有相应的对能力的要求。

而守富只要做到刚好对冲通货膨胀的风险就好,别今天能买两个包子到了明天别只能买一个;还有就是守富应该把人的精力释放出来去做创富的事情

这也正是分红型年金保险的功能,你管或不管,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如果脑子里一味地只有投资,靠投资再来创富,会带来偏执。有句话说唯有偏执才能成功,但如果成功之后还是只有偏执就会带来灾难。就像投资大鄂,如期货大佬**跳楼的故事,背后就是偏执造成的心理失衡。

这样的失衡需要年金保险来进行对冲,毕竟对抗人性的弱点不能只指望人性。那对修行的要求太高,需要的是制度,是一纸合同,年金保险刚好满足这样的需要。

以上,乃年金险做为一个平衡一生现金流的工具,其最朴素的功能。

如果你没想明白这一点,还是别买年金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