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爲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為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俗話說:落後就要捱打,兩宋王朝三個世紀的歷史,卻是更搞特殊:經濟科技政治文化先進到輝煌,照樣還捱打!

但比起近代史上某個捱打成習慣,每次被胖揍後就厚臉皮割地賠錢的王朝來,宋朝更簡直是“心比天高命必紙薄”,明明糧草充足裝備好,,每次開戰前壯語豪言震天。可越關鍵戰役越狼狽掉鏈,好比一支球星雲集卻但每逢大賽都被血屠的球隊,看著就憋屈!

為什麼宋朝會如此憋屈?好些一直瞪圓了眼睛找“病因”的專家們,卻都言之鑿鑿,把病根對準一件事:一場飯局惹的禍!

這場號稱給宋朝“積貧積弱”命運挖了大坑的飯局,就是北宋建隆二年,即962年8月22日,一場宋太祖趙匡胤精心導演的政治活劇:杯酒釋兵權。

一:並不簡單的“政治秀”

“杯酒釋兵權”的基本劇情,哪怕是歷史票友,只要對宋朝感興趣,都能說出大概:“黃袍加身”登基的宋太祖趙匡胤,卻是成天糾結到發愁,生怕部下這幫功臣宿將們有樣學樣反水。終於“糾結”出這場絕妙好戲——特意把石守信高懷德等悍將們叫進宮裡飲宴,喝到興頭上時突然翻臉:

“皇帝這個位置誰家不眼紅,萬一你們部下貪圖富貴擁戴你們造反,豈不是要出大亂”,頓時把這群將軍們嚇得面如土色,慌不迭的交了兵權!

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為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如此意義重大的飯局,之後上千年裡流傳甚廣。放在戲說歷史的影視劇裡,更常被刻畫成鬧劇,經常是趙匡胤吹個鬍子瞪個眼,身邊武將們哆哆嗦嗦跪一片,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辦了。真實歷史上,也是這麼簡單?

只要看看趙匡胤的真實目的就知道,他要挑戰的,絕不只是幾位老將手裡的兵權,更是自唐末大亂以來,早已根深蒂固的藩鎮專兵制度。這個唐朝起傳下來的老毛病,專門催生割據一方的驕兵悍將,平日裡飛揚跋扈,遇到風吹草動更常囂張反水!比如趙匡胤親身血拼過來的五代十國年代,中原大地五十三年裡,冒出十五個皇帝,其中七個靠造反上臺,每一次都是屍山血河的戰亂。如此“毛病”,儼然一顆頑固的定時炸彈!

所以,一場溫情脈脈的“杯酒釋兵權”,就成了宋太祖苦心佈局的“拆彈”行動裡,十分關鍵的一步:如果說“藩鎮專兵”,是隨時會爆的恐怖炸彈,那麼石守信高懷德這些長期手握重兵,麾下亡命徒無數的軍頭,就是“拆彈”時首先要拆卸的“引信”。可這群人身經百戰,趙匡胤初登基時,就有人鬧出過喝高了酒去踹宰相王溥家門的鬧劇。

這麼一群發飆起來似猛獸的狠人,哪裡是喝個酒就能打發?

於是,就是在“杯酒釋兵權”的熱鬧飲宴背後,不動聲色的趙匡胤,早已完成了最重要的佈局:早在這場宴會前幾個月,他就免去了另一位戰將慕容彥召的殿前都點檢職務,把幾位禁軍老將以優厚待遇安排回家,一頓循序漸進的大洗牌,牢牢把禁軍大權抓在手,然後才底氣十足的請石守信們喝酒。而當石守信們把酒言歡時,這群“猛獸”其實已然鑽進了趙匡胤部署好的“鐵籠”裡,隨後趙匡胤徹底攤牌,腦筋反應快的他們,這才順水推舟。

說到底,一杯酒收兵權的精彩場面,趙匡胤舉起酒杯的一刻起,接下來諸位軍將的反應,就已經是毫無懸念的“政治秀”。而在這場“政治秀”後,新生宋王朝的軍事改革隆隆展開:樞密院制度正式確立,從此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開,地方錢糧精兵收歸中央。地方軍將手握兵馬就可以胡作非為甚至叛亂的便宜事,從此再沒這麼便宜。唐朝中期起屢禁不止的藩鎮叛亂戰禍,更是徹底杜絕。

以這個意義說,這場“杯酒釋兵權”的飯局,就是“排彈”行動的關鍵一步,兩宋三百年的富庶文明,特別是北宋一百多年的富強景象,就是由它奠定!

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為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那麼問題來了,富強的北宋王朝,隨後那越演越烈的邊患,乃至半壁山河淪陷的災難,是不是也是這場飯局挖坑呢?


二:趙匡胤的強兵理想

為什麼說“杯酒釋兵權”造成宋朝“積弱”?持類似論點的歷代“專家”們,基本都咬定了如下幾點:由於趙匡胤從此推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建立絕對優勢的禁軍部隊,反而導致禁軍戰鬥力低下,以至於在後來宋朝的對外戰爭裡,宋軍才落得屢戰屢敗,時常憋屈!

但說這話的人,卻恰恰沒看到趙匡胤軍事改革裡,至關重要的一條:建立史上最為嚴格的軍隊管理訓練體制!

作為一支完全由國家管控的職業化軍隊,宋朝禁軍擁有的,不止是高工資和好裝備,更有空前嚴格的選拔與訓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前,初登基就開始整頓禁軍,把軍中一大半湊了多年數的老弱殘兵全數裁汰,然後撒網似的全國海選。還獨創了“模特選兵法”,弄一群體格健壯的精兵當模特,全國各地巡迴表演——徵兵就照這模樣找!

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為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而且從趙匡胤時代起,宋朝禁軍更有空前嚴苛的訓練體系。以《武經總要》記載,宋朝士兵的刀槍搏殺,都要實打實訓練中死磕,就連射箭訓練,箭支能穿幾重甲冑,都要嚴格審核。只有在魔鬼訓練裡熬過來,且考核優良的士兵,才能享受傳說中的高工資!

如此辛苦打磨,宋軍成了啥樣?聽聽南宋文學家呂謙祖的神往形容: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

這是一支實實在在的鐵血勁旅!

這形容誇張不?哪怕看看後來兩宋,特別是北宋軍事最憋屈的時段,都是毫不誇張:宋遼宋夏戰爭裡,千錘百煉的大宋禁軍,都曾打出過斬敵數萬的輝煌大捷。哪怕北宋靖康之恥上演的灰暗年代裡,西北禁軍仍然曾痛打金軍主力,竟把金國名將撒裡喝都打的哇哇痛哭。正是宋太祖精心設計的訓練體系,令據說“戰力低下”的大宋禁軍,百年間一次次挺身擔當!

而在趙匡胤過世後,這支他一輩子辛苦打磨的鐵血軍隊,更成了他的親弟弟,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趙炅底氣十足的遺產。面對強敵遼國,更是亮相就是滿堂彩:宋太宗平定太原後,心血來潮要去打遼國。從河北正定誓師後,這支軍隊只用十天急行軍,就火速殺到幽州外圍,而且水都沒喝一口,就逮住遼國精銳五院軍一頓痛打,打的遼軍屍首堆積如山。驚得宋太宗看後都“嘉嘆之”:朕的宋軍這麼強?

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為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但別管打的如何拉風,最後的結果卻殘酷:為什麼趙匡胤辛辛苦苦,打造出如此強大,且戰鬥力保持持久的鐵血宋軍,大宋的軍事史,依然落得花錢買太平直接淪亡的憋屈場面呢?

三:畫蛇添足的敗筆

如此悲催場面,真正的責任人,卻當屬繼承了宋太祖遺志兼家業的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趙炅。比起後人對他“燭影斧聲”的猜疑,他更坑哥哥的,卻是在趙匡胤生前苦心設計的軍事體制上,自作聰明的添加一筆:“將從中御”制度!

將從中御,就是北宋著名的軍事監督政策:從宋太宗起,大將在外征戰,都要由朝廷頒佈陣圖,尤其是重大戰役時,更是委派監軍監督前線將領。這個政策的坑爹程度,僅在宋太宗年間,就上演雷劇無數:一板一眼照著“陣圖”佈陣的曹彬等名將,被遼國鐵騎衝的稀里嘩啦!一代名將楊業,更是被監軍王侁瞎指揮坑死!

這個國策的荒唐之處,早在宋太宗雍熙北伐慘敗後,就被北宋名臣兼文學家田錫辛辣諷刺:“皇上您為什麼收不回幽雲十六州?就是你畫的陣圖和派的監軍太白痴,前線將軍如果聽您話,肯定要打敗仗,不聽您的話吧,打了勝仗也是死。”

更諷刺的,當屬北宋戰史上,好些輝煌到載入史冊的勝利。典型宋遼滿城大戰與唐河大戰,主帥李繼隆兩次橫下心把宋太宗送來的陣圖扔進垃圾堆,原先縮手縮腳的宋軍瞬間大爆發,把囂張遼軍打的全線崩潰。這兩場挽救宋太宗國運的大戰,卻是靠燒了宋太宗的陣圖,打出大宋的國威軍威!

一場飯局奠定中國百年富強,卻為何被後人拉來背鍋?

但最諷刺的是,雖說這個“將從中御”的毛病,早早宋朝人就知道,可隨後越改越跑偏,由於北宋文官治國,所以到了北宋中期後,就徹底變成不懂軍事的文官,自作聰明瞎指揮,多次重大戰役裡,白白葬送了北宋的英雄部隊,直到山河淪陷,神州蒙難!宋太祖生前嘔心瀝血的強軍強國夢想,就這樣在後人私心作祟的折騰下,徹底付之東流!

如果說軍人出身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給予了宋軍強健的筋骨,那麼宋太宗的畫蛇添足,乃至後來歷代宋朝帝王的短視,卻徹底抽走了宋軍的大腦。

可笑的是,也正是從北宋中期起,歐陽修等宋朝官員們,面對北宋越發嚴重的國防壓力,開始胡亂甩鍋。最先把國防不給力的責任推到了宋太祖身上,後世的好些“專家”也照單全收。終於叫“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長期背鍋。但別管是誰的鍋,更值得警醒的,卻是這畫蛇添足的教訓:任何看上去完美的制度設計,哪怕只是細節處不動聲色的偏離,換來的也許就是謬以千里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