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七月的盛夏,透蓝的天空。走进江口县怒溪镇各村(社区),放眼望去,一条条通组路弯弯曲曲延伸到各组各寨,联户路直通每家每户门口,产业园区机器轰鸣,产业基地上随处可见忙碌丰收的身影,道路两旁竹栏夹道,干净整洁;傍晚时分,三五成群的群众围坐在大树下纳凉,倾听柳荫深处抑扬顿挫的蝉鸣,挟裹着不安分的飞翔,好一派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基础设施 桑田沧海

路通了,路灯亮了,沿线百姓笑了,出行更便捷了。

走进梵星村,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触动心弦,纵横的道路蜿蜒曲折,路边的大树青翠欲滴,依山而建的村庄,是个典型的土家族村落,青瓦、黄墙、石板路、古木屋、吊脚楼,干净整洁的村舍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前全是土路、石头路,路太烂了,车都不愿意开进来,赶集要走一个多小时。”梵新村村民严世福说,这条路以前就是沙土路,人踩车辗,不仅路况差,而且浮土厚,人走车行时,尘土弥漫,道路泥泞不堪,糟糕的路况对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现在串门,出行方便多了,晴天出门脚都不沾泥,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组组通”公路带来的“福利”,梵新村六组村民严三妹乐得合不拢嘴。

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转变使老支书严世立对现在生活越说越憧憬了。他说几十代人盼望已久的“通组路”公路梦终于实现了。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怒溪镇怒溪社区通组路一角

梵星村系江口县怒溪镇扶贫开发一类重点贫困村之一,位于怒溪镇西北部,全村国土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2200亩,林地9500亩,荒山4800亩。全村辖12个村民组,307户1439人。自“通组路”修到家后,群众的农耕工具从黄牛、大水牛换成了“铁牛”,下半年存够钱买台摩托车直接可以开到家,谈起未来的生活严代明满怀期待。

“在麻阳溪村开展走访工作,要是在下雨天,得穿长筒鞋,拿拐杖。”这是麻阳溪村前驻村干部杨林昌在麻阳溪村的经验总结,意思是去麻阳溪村工作,下雨天,小路全是黄泥,坑坑哇哇,到处是水塘塘,一不小心,随时会摔倒。

麻阳溪村系江口县怒溪镇扶贫开发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怒溪镇西北部,坐落在大山中间,百姓居住相对分散,全村国土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0亩,林地14200平方公里,荒山2090亩。全村辖7个村民组,312户1277人。“通组路”全是砂石路、黄泥路,窄而陡,出行很不方便。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怒溪镇大坪村新貌一角

“现在麻阳溪村,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指甲花,还安装了路灯。”谈起近年来村庄的变化,下坎组84岁老支书张祖裔有道不完家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七大战略之一。修好‘组组通’才能让农村的前景更美好,让村民的生活更有盼头。”该镇党委书记杨坤说。

该镇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巧借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之力,通过政府出资、群众参与、合力共建的方式,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干劲,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苦干实干,打通了全镇12个村(社区)通组路的“毛细血管”的“最后一公里”,让它真正成为了群众心坎上的幸福路、小康路。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怒溪镇河口村石宝岩组新貌一角

截至目前,共修建“组组通”公路46条182.7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88户;实施“五改一化一维”2826户,其中改厕1878户,改厨1901户,改电777户,改水777户,改圈1194户,庭院硬化1464户,房屋维修943户;人饮工程共61处,联户路硬化累计2070条120196平方米。

异地搬迁 立竿见影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吃的糠巴饭,现在餐餐嘎嘎香;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穿的补丁衣,现在件件皮革装......”。每天晚上7点,在怒溪镇骆象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茶兴小区便民服务站里,总能看到一大群群众自发聚集排练快板节目,听到歌颂党和国家“十谢共产党”的快板调子,演员的卖力、热情的群众,让整个安置小区每晚都“嗨”起来。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农民变工人,搬迁群众村民在集体经济里上班

“真想不到还能住上洋房子,过上好日子,这都是党给我们贫苦百姓最大的恩惠,不知道怎么感谢党和国家,就用‘十谢党恩’茶灯调来感谢习主席和党。”骆象村村民刘桥云说。

刘桥云,64岁,3口人,家住骆象村姚家坪组,患有风湿坐骨神经,无劳动力;妻子杨元香,患有心脏病;父亲80岁,无劳动力;2014年纳入精准扶贫对象,2017年3月,通过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分得三居室的小洋房。

“要不是‘打望’党和国家政策好,‘打望’习总书记的恩情,我也当不上‘股东’。”余雨文说。

余雨文,61岁,骆象村观音山组人;妻子常年患病,大儿子患精神病,2014年纳入精准扶贫对象,2017年搬迁至茶兴小区,家里10亩土地入股骆象茶叶有限公司,每年年底参与公司分红。他还同5户精准扶贫户抱团发展生猪养殖,每年收入2.5万元左右,加上妻子在茶厂务工及分红资金,每年毛收入近4万元。

骆象村系江口县怒溪镇扶贫开发一类重点贫困村,位于怒溪镇东南部,全村国土面积17.86平方公里,全村辖24个村民组,1076户4286人,现有精准扶贫户32户78人。骆象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总投资1599.4万元,占地1.02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7046㎡,可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49人。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骆象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一角

“我们搬到这里来,村里给我们准备了一亩多的地种菜。原来山上的地,交给合作社种茶叶,光这一项收入就比原来种包谷、土豆强多了。”李永先说。

“目前,骆象茶兴小区易地移民搬迁点共入住57户,今年每户获得两次分红资金,户均1300元。”骆象茶兴小区党支部书记李鹏说。

“现在帮公司开挖掘机一个月收入一万多块,一年下来七、八万。”2017年搬迁至江口张家湾脱贫困户黄桥付乐呵呵呵的说。

近年来,该镇围绕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通过搬迁户与企业签订了利益联结机制和自主抱团发展“双驱”模式,新组建党支部、群团组织,新建服务中心、乡愁所等,制定‘五个三’(盘活三块地,落实三保障,解决三难题,健全三场所,用活三机制)机制斩断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拓宽致富渠道,为贫困户打通了致富增收、幸福生活的“最后一百米”。

截止目前,易地扶贫搬迁至骆象的61户253人,搬迁至江口县城的258户958人,完成319户搬迁户的技能培训,解决252名搬迁户的就业工作。

产业扶贫 风生水起

走进江口县怒溪镇放眼望去,山上山下,田间埂上,一群群众在翻土、下苗、施肥,机械轰鸣,热火朝天,到处弥漫着希望的气息。

“不种植玉米,种什么?种食用菌、甘蔗、种植蔬菜,这些都不当饭吃啊!”在大坪村辣椒种植动员会上,村里老人们发出疑问。

在大坪村村民看来,玉米种植方法简单、抗旱、不需要多大的技术,祖祖辈辈种植多年,有感情,能吃、能填饱肚子。

“种植辣椒,辣椒市场需求量大,销路不愁,每亩辣椒种植收益高达6500元,比过去种植玉米、红薯强多了。”该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辣椒技术指导员吴祖军在会上给群众一一作答,并搬开手指帮助群众算种植辣椒的经济账。

按照这样算法,种植辣椒划算得多。今年把全部流转的80亩土地,全部种植上辣椒,按每亩4700元的纯利润算,年底有收入近40万元,两河口村一组扶贫户姚元碧在心里悄悄的打着自己致富的“金算盘”。

“今年种植辣椒,已经和江口兴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由公司按市场价统一回收。”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平说。

在基地上班的骆玉花对辣椒产业的发展他赞不绝口。“辣椒产业好,种起来简单,管起来也不麻烦;合作社发展好,土地收了来上班,一年倒多赚几大千;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享福咯。”几句俏皮话引得大伙哈哈大笑,福美小康情在笑声中悄然传递。

该镇围绕思路决定出路,调解产业结构实则是解放思想,拓宽致富渠道的靶心。按照农户种植,干部指导,企业收购的思路。成立了“3个专班”(即技术指导专班、种子采购专班和统一收购专班),进行全程跟踪。采取“党支部+农户”、“企业(公司)+农户”、“种植大户+贫困户(代种)”的发展模式,激活群众种植辣椒的激情。目前,全镇种植辣椒面积900余亩。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肉牛养殖基地一角

走进怒溪镇龙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村级集体经济食用菌大棚里,一大伙群众正在摘采、搬运、浇水、翻转,干得热火朝天,神采飞扬的繁忙场面。

群众享实惠,自然干劲足。“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即可以照顾子女读书,自己还能增加收入,我们对脱贫更有信心和底气了!”张春香一边数着刚领到的工资一边喜悦的说。张春香,系怒溪镇龙眉村齐心组人,2014年纳入精神扶贫对象,一年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近1.5万元。

“现在一天有务工费有60元的收入,腰包‘鼓’了,平时想买点吃的东西方便多了。”齐心组75岁村民姜思明说。

“香菇管理技术简单,群众培训一次就会,生产周期短,每五天摘采一次,市场前景好,销售渠道有保障,能够长期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应明说。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食用菌基地一角

该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深圳劲嘉集团梵净山公司签订投资、长期技术指导、回收等相关合同,确保了群众的利益。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面积60余亩,新建大棚30个,每个大棚摆放菌棒10000棒左右,预计每棒年产值鲜蘑菇4斤,每斤3元(公司统一回收价格,零售5元每斤)的价格,年收入380万元左右,提供长期务工岗位50个,带动精准扶贫户120户。

该镇紧扣“产业发展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的理念,采取“引进来、稳得住、见效快、能致富”发展产业思路,集体认真研判各村(社区)实际情况,通过“企业(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精准扶贫户,精准扶贫户+企业(公司)(签订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分4000--5000元的干股)”两种模式,精准扶贫户以“精扶贷5万元、土地和务工”入股村专业合作社,按照“631”(精准扶贫占6成,合作社(企业)占3成,村委会集体占1成)和入股股金比例两种方式进行分红。

该镇干部群众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基调,以“只有时不待我,才能让时间积极的存在;唯有只争朝夕,才能让‘诗和远方’更加可期”的理念,奔赴各村(社区)田间地头,同群众齐心协力发展产业。目前,全镇共有茶园2.6万余亩,建成茶叶加工厂5家流水线6条,建成碾茶生产线6条,转移劳动力1650余人;建成花卉苗木基地2000余亩,建成占地面积1.5万余亩的花卉苗木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养牛大户15家、养羊大户58家、养猪大户55户、养鸡大户25家,发展家禽养殖8万羽,建设生猪代养点3个,养殖生猪3800余头。发展水产养殖95亩,养殖冷水鱼40万尾,蔬菜种植14300亩,食用菌种植修建菌棚40亩(30万棒)。中药材种植730亩;重点打造了河口黄岩传统古村落寨、孟家屯古寨,“四季花语”花海基地,张家坡传统古村落。近3年来,全镇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百万元;全镇实现村村有集体经济、有特色产业、有增收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民生保障 遍地开花

教育医疗有保障了,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底气更足了。

“要不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家哪能送得起三个娃儿读书。”怒溪镇麻阳溪村村民罗小妹谈起国家教育补助政策,有道不完的激动和感谢。她说自从家里“顶梁柱”丈夫张万汉去世以后,她顿时犹如晴天霹雳,家里三小孩上学学费问题成了她最大的困难,幸亏赶上国家教育补助政策,才没有断送三个小孩的求学之路。

罗小妹,女,现年40岁,系怒溪镇麻阳溪村下坎组人,家有4口人,大女儿张乔珍在上高中,二女儿张乔华和小儿子张乔平在上小学。2014年精准扶贫对象,三个学生每学年度补助教育资金4200元。

“现在生病住院,报销比例95%以上,在也不用担心生病没钱治疗了。”上坎组村民张万山说,今年生病住院,用去20000多元,基本上全报销了,还有往返车费和陪护费补助,住院还能倒赚钱,这么好的政策只有共产党和习主席才能办得到。

“俺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有了贴心医生,今天签了这份服务协议,俺再也不用为看病吃药发愁了,党的扶贫政策就是好!”6月15日,在家庭医生签约活动现场,怒溪镇麻阳溪村贫困户杨彩妹高兴得合不拢嘴。

“现在每周三,我的“私人‘御医’”张医生都要会到家给我免费检查身体,这日子过得真舒坦。”下坎组村民张跃中说。他口里所说的“私人‘御医’”,就是家庭签约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为了畅通家庭医生与村民联络渠道,建立稳定的、信任的服务关系,尤其是让偏僻贫困家庭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连续、综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使家庭医生成为签约农户家庭的健康守门人,不仅为签约农户治疗疾病,还帮助签约家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该镇中心医院副院长明超说。

麻阳溪村系贵州省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怒溪镇西北部,距镇集镇15千米,距县城37千米,现国土面积1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960亩,林地面积14200亩、荒山2090亩。全村共有312户1277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34.49%。2017年脱贫54户232人,贫困发生率3.29%。

“四场硬仗”肩并肩 业兴民富天地阔

感恩墙一角

“一病穷十年,大病无钱医。”这是深度贫困村田坝溪村以前的真实显照。“以前穷人最怕生病,没钱治病,只能在家里拖,小病托大。”田坝溪村83岁老支书黄贵福说起过去,很是无奈。他说现在生病住院有合作医疗报销,读书有教育补助,都得益于共产党,拖共产的富。

截止目前,全镇义务教育阶段1066人全员享受“两免一补”教育扶贫政策及免费营养餐,每生每学年按1000元标准执行。两所寄宿制学校647名学生,补助标准每生每年1000元;享受教育兜底资助共298人,每生资助每年600元。发放教育补助298.75万元;完成与江口县中医院医联体的签约授牌,全镇建档立卡户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实施医疗补助2541.66万元;医疗救助金288.52万元;临时救助金241.33万元。

怒溪大地,勃然生机,山上山下、田间地头春耕忙,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一篇篇乡村振兴的锦绣文章正在春天里悄悄的书写着。(樊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