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蘭沙、決明,以字行,鄞縣大咸鄉沙村(今屬塘溪鄉)人。父沙孝能,業中醫,耽好吟詠,旁及書畫篆刻。

早年從馮君木學古典詩文,從吳昌碩習書法、篆刻。後又與著名學者朱疆村、況蕙風、章太炎、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曾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1979年起為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導師。

歷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其書法遠宗漢魏,近取宋明,於鍾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強"書風。兼擅篆、隸、行、草、楷諸書,所作榜書大字,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堪稱曠世罕見。沙氏學問淵博,識見高明,於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有《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真行草書集》、《蘭沙館印式》、《中國書法史圖錄》、《文若印譜談》《沙孟海論書文集》等。並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卷》等。沙孟海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之一。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 世代清寒,幼年苦讀,為秀才。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二十二歲起,他至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後又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生平著述62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於甲骨文、金文、漢簡等研究。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準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4,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上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地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 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梁啟超贊其“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而郭沫若先生則評價他“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1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2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3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4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5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6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7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8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9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10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11

沙孟海楷書《王國維先生墓碑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