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60歲的我還一無所有!

學書六十年,東塗西抹,一無所成。《文化娛樂》編輯部要我談談學書經驗,很慚愧,“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實在沒有什麼好的經驗可談。

沙孟海:60歲的我還一無所有!

我自覺漫長的六十年中間,早一時期是“彷徨尋索”,走了不少彎路。稍後是想“轉益多師”,多方面吸收些營養來豐富自己。由於功夫不到,直到老年,寫不出什麼名堂來。

沙孟海早年從馮君木學古典詩文,從吳昌碩習書法、篆刻。後又與著名學者朱疆村、況蕙風、章太炎、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畢業於浙東第四師範學校。曾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1979年起為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導師。歷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考古學會名譽會長等職。其書法遠宗漢魏,近取宋明,於鍾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雄強"書風。兼擅篆、隸、行、草、楷諸書,所作榜書大字,雄渾剛健,氣勢磅礴,堪稱曠世罕見。沙氏學問淵博,識見高明,於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學史》、《沙孟海書法集》、《沙孟海真行草書集》、《蘭沙館印式》、《中國書法史圖錄》、《沙孟海論書文集》等。並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書法卷》等。沙孟海是中國當代書壇巨 擘,現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之一。

沙孟海:60歲的我還一無所有!

23歲,初冬到上海,沈子培先生(曾植)剛去世。我一向喜愛他的書跡,為其多用方筆翻轉,詭變多姿。看到他《題黃道周書牘詩》:“筆精政爾參鍾、索,虞、柳擬焉將不倫”(宋犖舊跋說黃字似虞世南、柳公權),給我極大啟發,由此體會到沈老作字是參用黃道周筆意上溯魏、晉的。我就進一步去追黃道周的根,直接臨習鍾繇、索靖諸帖,並且訪求前代學習鍾、索書體有成就的各家字跡作為借鑑,如唐代的宋儋、宋代的李公麟、元末的宋克等人作品,都曾臨習取法。交遊中任堇叔先生(堇)寫鍾字寫得極好,我也時常請教他。這便是我“轉益多師”的開始。上海是書法家薈萃的地方。沈老雖過,吳昌碩(俊卿)、康更生(有為)兩先生還健在,我經人介紹分頭訪謁請教。康老住愚園路,我只去過一趟,進門便見“遊存廬”三大字匾額,白板墨書,不加髹漆,筆力峻拔開張,嘆為平生稀見。吳老住山西北路,我住海寧路,距離極近,我經常隨況蕙風(周頤)、馮君木(開)諸先生到吳家去。

沙孟海:60歲的我還一無所有!

在我廿五歲至廿八歲四年中間,得到吳先生指教較多。聽他議論,看他揮毫,使我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我從此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自覺進步不少。三十歲左右,我喜愛顏真卿《蔡明遠》、《劉太沖》兩帖,時時臨習。顏又有《裴將軍詩》,或說非顏筆,但我愛其神龍變化,認為氣息從《曹植廟碑》出來,大膽學習,也曾偶然參用其法。我對歷代書家也不是一味厚古薄今的。我認為臨摹碑帖貴在似,尤其貴在不似。宋、元以來諸名家作品,盡有超越前人之處,我都引為師友,多所借鑑。篆書,大家學鄧石如,我也同時取法王澍、錢坫。隸書,明以前人不足學,我最愛伊秉綬,也常用昌碩先生的隸法寫

沙孟海:60歲的我還一無所有!

古人說,“業精於勤”,我對書法平日懶於臨習,一曝十寒,實踐不夠,所以成就不多。自從林彪、“四人幫”粉碎以來,全國形勢大好,文藝得到了春天。我雖八十之年,還是壯心未已,正想與中年人一道繼續學習,繼續上進。昌碩先生詩:“謂我何求顙有泚,八十翁猶求不已。”我寫這篇檢查,切盼書法界同人論定是非,匡我不逮,給我南針。

沙孟海:60歲的我還一無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