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教師證高頻考點歸納(學前教育)

相信有很多同學在接觸過教育目的中的個人本位論、社會本位論之後,傻傻分不清楚其間的關係,那今天老師就跟大家詳細辨析一下,到底什麼是個人與社會本位論。

「乾貨」教師證高頻考點歸納(學前教育)

(一)個人本位論

這是一種主張教育目的觀應從個人自身出發,根據人的發展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應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發展。它反對不顧兒童特點,強制兒童接近違背其天性的教育,(關於更多考試乾貨歡迎關注:“張貴川teacher”)把促進人完善發展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持這種觀點的思想家主要有盧梭,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盧梭。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他力倡人性,呼籲關注和尊重人。反映在對教育目的的認識上,他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以培養”自然人”作為教育目的。他認為,不能同時把人培養成”人”與”公民”,並對此做了區分:”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數的單位,是絕對的統一體,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關係。公民只不過是一個分數的單位,是依賴於分母的,它的價值在於他同總體,即同社會的關係。”他激進地認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並據此提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邪惡。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順從兒童的自然本性,使人的天賦才能得到和諧發展。在他看來,尊重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必然保護兒童善良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目的觀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諸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第斯多惠等人都深受盧梭思想的影響。裴斯泰洛齊站在自然主義教育觀的立場上,認為教育應適應人的自然本性,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和力量,使每個人的各種內在力量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他說:”為人在世,可貴者在於發展,在於發展每個人天賦的內在力量,使其經過鍛鍊,使人能盡其才能。能在社會上達到他應有的地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福祿貝爾認為,在每個兒童的身上潛伏著”自動”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為兒童這種”自動”的本能提供使其得以流露的自由的,自動的和自覺的條件。他提出,教育是一種內在本性向外展開的活動。它必須順應兒童發展本性,適應兒童的性格,能力和生活的情景,保護和引導兒童柔弱的力量。在他看來,除了自然賦予人的那此本能外,教育是不可能再有什麼新東西的。所以,教育只能以個人的天賦力量和能力為目的,以遊戲,作業等方法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第斯多惠認為,教育的任務在於發展人的自動性,使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指導者。教育的任務不是使人去適應現存的狀況,而是激起人們去改革現存狀況。

綜上所述,個人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的基本特點是:

1.倡導人性本性,強調教育的價值。持個人本位論教育目的的學者均認為人性本善。因此,它就為教育價值的展現留下了空間,使人接受後天的教育有了可能。同時,人性本善論也為諸如教育目的的釐定,教育內容的取捨,教育方法的選擇等方面的認識提供了價值取向的引領。

2.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作為對中世紀哲學及其文化思想的反叛,個人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以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為主要志趣,認為教育目的不能是指向於個人之外的某個因素,而是要關注人的自然本性的和諧,健康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要努力地使它不受後天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3.關注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作為個人主義者,持個人本位論教育目的論者普遍重視個人的價值地位,認為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評價教育的價值也應當以其對個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

個人本位論突出了個人的獨立性與能動性,強調了個體的自然屬性的價值,這對於正確地認識教育在培養人方面的功能,提高人的價值等是有價值的,同時,它在揭露封建教育的落後,腐朽,批判了封建社會對人的發展的束縛摧殘,要求尊重人的價值,給人以發展的自由。個人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對我們認識教育的價值和功能,準確地把握人的發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目的應當根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把滿足社會需要作為教育的志趣。這種觀點認為,個人的發展依據賴於社會,受社會制約。人是社會的產物,真正的個人是不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社會需要的人,為此,要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社會規範和已有的人類文化遺產。(關於更多考試乾貨歡迎關注:“張貴川teacher”)除此之外,教育不再有別的目的。這一觀點的鼎盛時期主要是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那篤普涂爾幹、柏拉圖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凱興斯泰納。

凱興斯泰納對於以培養個人主義,使學生髮展缺乏社會性的教育進行了批判。他主張:”我以為國家公立學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他認為,個人是絕對屬於國家的,每一個人都要作為國家的公民而存在,無論其政治信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如何。為此,公民教育由兩方面構成,即性格陶冶和職業訓練。他認為,國家是引導人們進入道德生活的一種人類團體。理想的國家既要保持獨立,以增進國民的幸福,也要充當道義的團體。

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是一種”外鑠”觀,主張人的價值是通過後天的社會和教育獲得,並是在社會中展現的。它的基本特點是:

1​.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站在社會的立場,社會本位論強調社會價值與利益的至高無尚性,重視每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義務,並以此來規定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功能,因此, 在它的視野中,教育承擔著重大社會職責,適應現實社會教育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

2.重視培養公民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持社會本位論的教育目的觀者多是國家主義者,重視公民教育,普遍認為,作為國家公民,必須承擔社會責任,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服務於國家利益。

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要指向於國家利益和公民培養,並據此來滿足社會需要,是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的。但是,它的不足也是明顯的。主要在於它過分誇大了社會的地位和作用並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完全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係,使人工具化,這是不足取的。

但是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出發,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在處理社會和個人的關係問題上各執一端,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社會發展需要與個人發展需要統一起來,才是科學的。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重視社會本位,更要重視個人本位,只有抱有正確的教育目的,才能促進孩子更加良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