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7年改行卖面包,这位浙大硕士才是真正的读书读出了价值!

来源:思想思潮(ID:sxsc2018)

(一)

最近,一则浙大硕士学医7年,结果弃博卖面包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故事的主人公黄晓斌在2006年,以634分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又经过7年多的本硕连读。

原本在27岁这年,他会成为父母眼中,一名进阶的博士生,并在大医院里找到一个不错的岗位。

但让黄晓斌父母“失望”的是,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竟然因为看了一个教做面包的BBC纪录片,放弃了出国读博,成了一名面包学徒。

“早知道你要开面包店,初中毕业就好了,你为什么还要读到研究生?!”

学医7年改行卖面包,这位浙大硕士才是真正的读书读出了价值!

现实中,多少父母盼了十多年,终于等到孩子大学毕业,孩子却说我还要读研,读博。

没办法,父母狠一狠心,紧一紧裤腰带,继续在经济上给予资助。

哪知,如此高学历的孩子,竟然在日后要去干一个中学生就能做的工作?

相信很多年轻人,也曾脑海中冒出过类似于开面包店,开餐厅等父母眼中“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父母看来,高等生还是他们白衣飘飘的年代里最稀缺的存在,干着高人一等的工作,而不是去伺候别人做吃的。

所以,读书的意义,仅仅是在日后做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吗?

(二)

当我们还在思考“读书的意义”时,有人却否定了读书的必要性。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视频也引起了很多人讨论。视频里头记者拍到一个在路边和父亲一起摊韭菜盒子的19岁女孩。

学医7年改行卖面包,这位浙大硕士才是真正的读书读出了价值!

见女孩穿着秀气,风华正茂,记者随口一问:“你是课余时间过来的吗?”

女孩的回答是:不上了。

在一旁父亲的口中,我们得知女孩高考没考上本科。

记者又问:可以读大专啊。

父亲回答:读大专没用,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十几万,还不如做生意。”

在这个父亲的话中,"功利主义读书论"呼之欲出。

很明显,父母付出的十几年培养成本,理应要在子女工作赚的钱上看到回报。相反,如果赚不到钱,那为什么还要花钱读书?还不如现实一点,早点去赚钱。

在生活成本火箭般蹿升,有人铤而走险就能一生富贵的如今,读书的确显得“理想主义”。

起码在相亲市场上,更吃香的是那些一夜暴富的“拆二代”,而不是苦读多年,学成名就的女博士。

所以啊,当接受高等教育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多少人望而却步。当一个人质疑“读书没用”时,接着一定会有一群人相信“读书没用”。

(三)

那个和女儿一起卖韭菜盒子的父亲,咬定大学读出来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有一门手艺,从流动小摊开到拥有一家店面。

还有那对觉得自己儿子既然要做面包,只要读到中学就够的父母。

他们都或多或少表达了“读书无用”的论调,却让人听来话糙理不糙,毕竟我们也无法避免,现实面对这个生存着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和追求。

有的人相信有房有车就是成功,体面而稳定就是人生赢家;

有的人却说空有物质,缺乏理想,与安逸为伍,为人便是贫瘠不堪。

学医7年改行卖面包,这位浙大硕士才是真正的读书读出了价值!

但即使我们遵循“人有自由选择”的意志,也不能任凭“读书有用”的道理,淹没于悠悠众口中。

不妨看一看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外在环境必然要求我们拥有与之匹配的头脑思维。

当别人用写情诗撩妹的时候,你只会说“你吃了吗?”;

当别人高科技产品玩到飞起的时候,你只会玩“消消乐”吗;

当别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应酬上用人格魅力签下大单子的时候,你只会一个劲儿的喝酒划拳,不仅伤了身体,也没能和老板搞好关系吗?

(四)

所以,读书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呢?

读书带给我们的,是自由选择人生的资本。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好好念书,日后找一个好工作;而是“孩子啊,你现在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争相萌发。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公务员,老师等名气好听,相对安稳的工作说再见,而是选了一个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要无止境学习去提升自己,面对跳槽,失败是常态的新兴行业。

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去争夺一个“铁饭碗”席位,但他们有底气,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掌握人生的方向。

而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人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那必定是拥有立足的资本。

这个资本可能是编辑人千变万化的写作能力,是策划人脑洞百出的创新思维,是运营者抓住市场趋势的先人之见。

当然也可能是像黄晓斌这样,能把科学实验上的知识运用到面包制作上,现实中,他就成功培养出酵母菌,让制作出的面包更加松软可口。

学医7年改行卖面包,这位浙大硕士才是真正的读书读出了价值!

相反,我却并不看好那个仅仅知道如何制作韭菜盒子的19岁女孩,除非她不放弃进一步学习探索。

试想,即使他们能够日赚多少,甚至超过办公室白领。

但在这个谁都想赚大钱的餐饮行业,若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所在,迟早还是会被市场所淘汰。

而这个特色从何而来?并不是要去找世界上最稀有的制作材料,而是需要一个人拥有“十项全能”的本事:

懂得经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懂得创新,改善口味;懂得维护老客,拉拢新客……

这份懂得背后,必然是知识在作为坚实的支持,必定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读书的力量,并不是让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成为千万富翁的机遇,而是能让一个人不仅仅是“出卖”体力,还能将他大脑中集聚的古今中外经验和成就融会贯通,让知识成为一种比单纯体力付出更有价值的创造力。

知识是灵活,自由的,在任何行业都可以找到与之契合的地方。

因此,我们会说,一个具备成功能力的人,他在任何岗位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也因此,他有了选择自己所爱的底气和资本。

懂得这一点的人,他不会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会如饥似渴的给自己“充电”,以此积累成功的可能。

比起金钱充盈于身,他更相信,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更应该被认为是富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