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7年改行賣麵包,這位浙大碩士才是真正的讀書讀出了價值!

來源:思想思潮(ID:sxsc2018)

(一)

最近,一則浙大碩士學醫7年,結果棄博賣麵包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故事的主人公黃曉斌在2006年,以634分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又經過7年多的本碩連讀。

原本在27歲這年,他會成為父母眼中,一名進階的博士生,並在大醫院裡找到一個不錯的崗位。

但讓黃曉斌父母“失望”的是,自己辛苦培養出來的高材生,竟然因為看了一個教做麵包的BBC紀錄片,放棄了出國讀博,成了一名麵包學徒。

“早知道你要開面包店,初中畢業就好了,你為什麼還要讀到研究生?!”

學醫7年改行賣麵包,這位浙大碩士才是真正的讀書讀出了價值!

現實中,多少父母盼了十多年,終於等到孩子大學畢業,孩子卻說我還要讀研,讀博。

沒辦法,父母狠一狠心,緊一緊褲腰帶,繼續在經濟上給予資助。

哪知,如此高學歷的孩子,竟然在日後要去幹一箇中學生就能做的工作?

相信很多年輕人,也曾腦海中冒出過類似於開面包店,開餐廳等父母眼中“不切實際”的想法。

在父母看來,高等生還是他們白衣飄飄的年代裡最稀缺的存在,幹著高人一等的工作,而不是去伺候別人做吃的。

所以,讀書的意義,僅僅是在日後做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嗎?

(二)

當我們還在思考“讀書的意義”時,有人卻否定了讀書的必要性。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視頻也引起了很多人討論。視頻裡頭記者拍到一個在路邊和父親一起攤韭菜盒子的19歲女孩。

學醫7年改行賣麵包,這位浙大碩士才是真正的讀書讀出了價值!

見女孩穿著秀氣,風華正茂,記者隨口一問:“你是課餘時間過來的嗎?”

女孩的回答是:不上了。

在一旁父親的口中,我們得知女孩高考沒考上本科。

記者又問:可以讀大專啊。

父親回答:讀大專沒用,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來都沒人用,4年花十幾萬,還不如做生意。”

在這個父親的話中,"功利主義讀書論"呼之欲出。

很明顯,父母付出的十幾年培養成本,理應要在子女工作賺的錢上看到回報。相反,如果賺不到錢,那為什麼還要花錢讀書?還不如現實一點,早點去賺錢。

在生活成本火箭般躥升,有人鋌而走險就能一生富貴的如今,讀書的確顯得“理想主義”。

起碼在相親市場上,更吃香的是那些一夜暴富的“拆二代”,而不是苦讀多年,學成名就的女博士。

所以啊,當接受高等教育成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多少人望而卻步。當一個人質疑“讀書沒用”時,接著一定會有一群人相信“讀書沒用”。

(三)

那個和女兒一起賣韭菜盒子的父親,咬定大學讀出來也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有一門手藝,從流動小攤開到擁有一家店面。

還有那對覺得自己兒子既然要做麵包,只要讀到中學就夠的父母。

他們都或多或少表達了“讀書無用”的論調,卻讓人聽來話糙理不糙,畢竟我們也無法避免,現實面對這個生存著的世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和追求。

有的人相信有房有車就是成功,體面而穩定就是人生贏家;

有的人卻說空有物質,缺乏理想,與安逸為伍,為人便是貧瘠不堪。

學醫7年改行賣麵包,這位浙大碩士才是真正的讀書讀出了價值!

但即使我們遵循“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也不能任憑“讀書有用”的道理,淹沒於悠悠眾口中。

不妨看一看這個時代的快速發展,外在環境必然要求我們擁有與之匹配的頭腦思維。

當別人用寫情詩撩妹的時候,你只會說“你吃了嗎?”;

當別人高科技產品玩到飛起的時候,你只會玩“消消樂”嗎;

當別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應酬上用人格魅力簽下大單子的時候,你只會一個勁兒的喝酒划拳,不僅傷了身體,也沒能和老闆搞好關係嗎?

(四)

所以,讀書的初心究竟是什麼呢?

讀書帶給我們的,是自由選擇人生的資本。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的,不是好好唸書,日後找一個好工作;而是“孩子啊,你現在好好學習,以後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爭相萌發。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公務員,老師等名氣好聽,相對安穩的工作說再見,而是選了一個隨時根據市場變化,要無止境學習去提升自己,面對跳槽,失敗是常態的新興行業。

他們不是沒有能力去爭奪一個“鐵飯碗”席位,但他們有底氣,相信無論世事如何變化,自己都能掌握人生的方向。

而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一個人敢於選擇自己的人生,那必定是擁有立足的資本。

這個資本可能是編輯人千變萬化的寫作能力,是策劃人腦洞百出的創新思維,是運營者抓住市場趨勢的先人之見。

當然也可能是像黃曉斌這樣,能把科學實驗上的知識運用到麵包製作上,現實中,他就成功培養出酵母菌,讓製作出的麵包更加鬆軟可口。

學醫7年改行賣麵包,這位浙大碩士才是真正的讀書讀出了價值!

相反,我卻並不看好那個僅僅知道如何製作韭菜盒子的19歲女孩,除非她不放棄進一步學習探索。

試想,即使他們能夠日賺多少,甚至超過辦公室白領。

但在這個誰都想賺大錢的餐飲行業,若沒有一點自己的特色所在,遲早還是會被市場所淘汰。

而這個特色從何而來?並不是要去找世界上最稀有的製作材料,而是需要一個人擁有“十項全能”的本事:

懂得經營,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懂得創新,改善口味;懂得維護老客,拉攏新客……

這份懂得背後,必然是知識在作為堅實的支持,必定有著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

讀書的力量,並不是讓一個人,在現實中具有成為千萬富翁的機遇,而是能讓一個人不僅僅是“出賣”體力,還能將他大腦中集聚的古今中外經驗和成就融會貫通,讓知識成為一種比單純體力付出更有價值的創造力。

知識是靈活,自由的,在任何行業都可以找到與之契合的地方。

因此,我們會說,一個具備成功能力的人,他在任何崗位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也因此,他有了選擇自己所愛的底氣和資本。

懂得這一點的人,他不會放棄對知識的追求,他會如飢似渴的給自己“充電”,以此積累成功的可能。

比起金錢充盈於身,他更相信,一個腹有詩書的人,更應該被認為是富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