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解讀:什麼是真正的武術「把式」?

“把式”一詞我們並不陌生,亦稱“把勢”。社會上把趕車的稱為“車把式”,把賣嘴皮子的稱為“嘴把式”,把街市上擺藥攤兒的稱為“藥把式”,把走街串巷賣藝的呼為“練把式”等等。其實“把式”最早指武術的架式,亦指武藝,也有老手、行家的意思。

名家解讀:什麼是真正的武術“把式”?

武術界還有一種“八式”說法,如“少林金剛八式”拳,練習該拳可以錘鍊人之正氣,磨鍊出超凡意志力。

再有“少林五形八法拳”。該拳不僅練藝,而且主張“練身修心”。有發力迅猛、拳勢暴烈,主練“力”和“速度”的內容,也有柔巧迅疾主煉“氣”的部分,還有穩實輕柔、聚精凝神主煉“精”的篇章。

此外還有“形意八式拳”,這種拳法在民間是一套流傳最廣的傳統套路,它短小精悍,一去一回。一去有17個動作,回來的是這17個動作的重複,具有“見手就打,迅猛剛實,招招發勁”之特點,雖相較其他套路其拳伸展尺度要小,但變手變勁的動作較多,練習時“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

形意門還有個“八字功”,是以展、截、裹、跨、挑、頂、雲、領這八字命名的功法,講究學以致用、學用結合、體用兼備。

名家解讀:什麼是真正的武術“把式”?

其實,武術與“把式”一詞則密不可分,人們經常將武術高手稱為“把式”。原本武術沒有套路,全是實用的技擊招式,稱之為“單操手”,明代以後才開始鋪天蓋地地造拳。而功夫之王李小龍說過:中國武術在套路上練得太多,這對以後的武術境界是一個障礙。李小龍在《龍爭虎鬥》中的一句臺詞也表達了這一思想:木板,是不會還手的。在訓練中打沙袋、踢木板、開磚碎石無可厚非,這對提高實戰的打擊力度是不可或缺的,但這只是訓練實戰途中的一個過程,不能將它視為搏擊的巔峰。畢竟人是活的,在對抗中人的反應速度要比平時快得多。所以李小龍經常喜歡將酒瓶與木板拋在空中用腿踢,就像射擊運動員打“飛碟”一樣,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實戰。

名家解讀:什麼是真正的武術“把式”?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武術“把式”呢?明朝人唐順之論拳曰: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可謂“把勢”功夫。把勢,就是在攻防較技中能通靈至變的功夫,能將固定的招式靈活運用的功夫藝境。唐先生是文武雙全的奇才,他對武術的理解入木三分,他認為能在實戰中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人才能稱之為“把式”,這也證明了武術的實質就是實戰。

名家解讀:什麼是真正的武術“把式”?

在武術中無論是“把式”或“八式”都有著它的道理,二者音同字不同,我個人比較偏重“把式”的說法。一者,“把式”與“八式”發音接近,可能原本是一個詞,但由於地域口音的問題才有了小的差異。二者,“把式”的寓意非常接近武術的要求與內容。本文暫且不論誰對誰錯,無論怎樣,在目前武術低迷、魚龍混雜的時代,我們渴望真正的“把式”能重整河山,還原武術的真面目,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摘自:《少林與太極》2018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