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舉報門」背後 全國項目圖譜初現

7月10日,輾轉於書面回覆的華大基因終於選擇直面媒體,就外界關注的系列話題進行回應。

這是“舉報門”後華大基因首次公開回應,兩週前那封舉報信的發酵,像一把鋒利的尖刀撕開了故事的一角。

“圈地”疑雲

6月27日中午,在金陵鬧市的一家咖啡廳裡,《國際金融報》記者見到了華大基因的實名舉報者——王德明。

6月14日,他以網名“獨孤九劍王德明”在天涯論壇發出了一篇名為《舉報華大基因偽高科技忽悠欺詐涉嫌賄賂官員,大規模套騙國有資產》的文章,以“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之名,向江蘇省人民政府舉報華大基因。

他稱華大基因在江蘇省眾多城市大範圍與地方官員接觸,愚弄主政官員,忽悠、欺詐、並涉嫌不正當接待和以贈送基因檢測細胞儲存服務的方式賄賂相關官員,借官員權力影響和主導合作,以“產業園”、“產業小鎮”為名套取上萬畝土地、數億元的財政補貼等國有資產。

這份言辭激烈且附著了強烈感情色彩的舉報信將華大基因形容為“偽高科技企業”,而其董事長汪建“是公認的大忽悠、大騙子”。

王德明的舉報信中最引人關注的一點在於指責華大基因騙地、騙補貼。

對於“圈地”一事,王德明坦承沒有實際證據,只是推測,他覺得有“貓膩”,最大的依據在於:“基因樣本的存儲、科研只需要1000平方米的實驗室就足夠了,華大基因在全國圈那麼多地意欲何為?”

《國際金融報》記者實地探訪舉報信中提及的蘇州生命健康小鎮。

該項目位於蘇州白馬澗片區,項目總規劃佔地約3000畝(與王德明舉報信中所述6000畝存在較大差異),總建築面積約150萬平方米。

根據規劃,這是一個四方共建項目,蘇州高新區將以政府背景,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驅動項目落地;華大基因作為產業內容合作方,引入基因公司、醫藥公司等健康產業類企業,打造醫療服務體系;萬科作為產業配套發展商,保障精準醫療產業和配套設施的落地;蘇州高新則作為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運營商,承擔其規劃、投資建設以及產業運營的角色。

時值夏季,項目正在施工,因地處郊區人煙稀少,記者觀察發現項目已初顯規模,現場的萬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項目一期約3萬多平方米預計今年9月竣工,何時正式投入運營尚不知曉。

對於華大基因是否參與了項目建設,工作人員表示沒聽說過,也沒見過華大基因的工作人員。或許只有項目外圍的遮擋牆上“堅持創新驅動,瞄準高端領域,打造生命健康特色產業體系”的標語,透露著華大基因的加盟。

對於該項目的權益關係,蘇南萬科方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目前四方具體合作形式尚在探討中,後續如有進展,萬科將遵循相關規定披露相關信息。

華大基因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也公開表示,華大基因不參與房地產項目的建設與開發,更不會憑藉房地產營利,只參與小鎮健康產業功能項目運營及科研與技術支撐。

像這樣帶有華大基因標籤的產業園放至全國版圖來看不在少數。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華大基因先後與20個省共35個城市的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大本營所在地廣東省以及山東省數量最多,廣東省共涉及珠海、惠州、河源、佛山、東莞5個城市,山東省涉及菏澤、安泰、臨沂、青島、威海5個城市。

就節奏進程來看,上市前的2016年呈現出井噴式增長,多達17例,2018年上半年也已與6個城市的政府簽訂合作協議。

上述項目是否存在圈地一說,很難作出絕對判斷,畢竟公開信息極少,項目土地信息、華大基因投入均不得而知。有媒體稱通過國家土地督察機構的相關人員進行內部查詢系統檢索了“華大”、“基因”兩個關鍵詞,並未檢索到有土地供應情況。

“圈地”一說雖難下定論,但遍地開花的合作給華大基因帶來的成果顯而易見。

華大基因在招股說明書中曾提及政府合作模式的好處在於通過政府渠道,在區域內迅速以低營銷費用拓展銷售規模,盈利來源於規模經濟效應。2014年至2016年,與政府合作取得的銷售收入逐年增長,從8622萬元上升到1.49億元。

此外,年報顯示,華大基因曾以不同名義獲得過不少政府補貼,發放補貼的主體包括天津港保稅局財政局、南京新城科技園管委會、深圳市鹽田區財政局、武漢市財政局、廣州市財政局、重慶市科委等。

2016年和2017年華大基因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3441萬元和3204萬元。2017年審計報告顯示,從現金流量表來看,2016年和2017年華大基因收到政府補助分別為3803萬元、3369萬元。

合作伙伴反目成仇

6月27日距離王德明向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起訴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被立案登記剛剛過去13天。

在三個小時的採訪中,王德明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詳細闡述了其與華大基因的恩怨糾葛。

據王德明描述,2015年下半年,由於自己的孩子即將出生,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出身的他想到了保存自己孩子的幹細胞。在公司選擇方面,他傾向於品牌知名度高、手握國字號項目的華大基因。

接觸的過程中,王德明瞭解到華大基因有計劃開展該項業務,需求感讓他預判這會是一片商機無限的藍海,於是他所在的南京昌健向華大基因毛遂自薦提出合作開展,王德明為南京昌健和華大基因的指定聯絡人。

在代理模式下,華大基因的合作企業並非只有江蘇一處,而是分佈於北京、內蒙古、廣東、江蘇、天津、陝西、四川、河北8個省(直轄市),共計11家合作單位。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銷售模式收入佔比中,代理比例僅次於直銷,近來增速最為迅猛,2016年時貢獻了近三成的總收入。

2016年春節期間,南京昌健與華大基因洽談共建江蘇運營中心,負責華東六省一市的幹細胞保存、採集、存儲等業務。

《國際金融報》記者與多地代理商求證得知,華大基因的合作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部分是商業樣本項目,代理商負責宣傳推廣,華大基因派駐技術員,在本地完成採集、存儲、運輸後運至深圳,代理商賺取華大基因定價與客戶銷售價之間的差價。第二部分是公益項目,接受社會公眾捐獻的細胞樣本,華大基因和區域代理商各獲得一半樣本。

兩個多月後,由華大基因寄出的《國家基因庫技術服務合同》終於送到南京,王德明對合同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江蘇運營中心”的字樣提出異議,彼時華大基因回覆稱“合同必須採用公司法務部統一規定的模板,為業務儘早落地,先簽訂這份合同,後再以補充協議的方式補籤”。

南京昌健權衡再三後提出讓華大基因在其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發佈關於“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成立”的相關信息。雖有波折,但兩者間合作還是在推進。

不過,好景不長,據王德明回憶,2017年12月,江蘇運營中心接到華大基因指定聯絡人王煥峰 “加大力度推廣,業績提升10倍”的要求,正快馬加鞭提振業績。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個月後,卻又收到了華大基因的解約通知。2018年1月18日,江蘇運營中心以書面形式拒絕單方面解約。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發現,華大基因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下屬微信公眾號“細胞體驗館”確於2016年4月7日發送了一篇《跨越地域的隔閡,架起細胞中心的“直通車”》,文章開門見山地稱,“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攜手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將生命科學技術與延伸服務從廣東帶到江蘇。”

然而在華大基因官網上的《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成立,4月起正式接收樣本》一文,目前卻已無法搜到。

江蘇運營中心屢次抗議無果。

2018年5月18日,華大基因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國家基因庫)在其官網上發佈聲明稱,南京昌健違法冒充“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對此,王德明形容知曉此事後彷彿“五雷轟頂,完全懵了”。

不久,王德明據此向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法院提出民事起訴,要求國家基因庫和華大基因停止侵權及恢復名譽,並公開道歉,在全國範圍內消除不良影響,該訴訟案件已於6月1日立案。

“因為華大基因單方面解除合同和公開否認,王德明此前開展業務的合法性無疑被打上問號,多家合作醫院對其進行約談。”王德明言辭間難掩憤慨,“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這已經嚴重違背事實,如果不回應,不僅客戶、醫院那兒沒法交代,我在這個行業以後也不用混了。”

5月29日,華大基因在《江蘇金融時報》發佈聲明稱,華大從未以任何形式授權南京昌健以“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的名義開展市場活動、發表相關言論,亦從未以任何形式授予該公司員工王德明“國家基因庫細胞中心江蘇運營中心主任”之身份。同時,南京昌健與華大基因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曾為技術服務合作關係,而並不存在名稱的授權使用或實體的授權運營關係。鑑於合作期間該公司根本違約,研究院已解除與其全部合作關係。

6月11日,事件進一步激化,公安機關以“私刻公章”為由傳喚了王德明。一天後,王德明在天涯註冊了賬號,隨後他敲擊鍵盤,寫下了這篇上述舉報信。

6月27日早間,華大基因對外回應稱,未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獲得土地資源,聲明稱華大基因套騙國有資產、對董事長汪建個人的造謠汙衊以及華大基因對過往的合作伙伴進行個人打擊和報復一說純屬無稽之談、惡意誹謗,公司已採取法律行動,追究其法律責任。

對於解除合同的原因,華大基因回覆《國際金融報》記者稱,按照雙方簽訂的技術服務合同,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2017年度樣本任務目標為300例,其實際完成17例,完成比例僅為5.7%,遠未達到考核標準。因此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其解約,屬正常管理行為,與其他代理商解約也基於類似的原因。

但王德明並不認同這一說法。王德明表示,2017年華大基因IPO,而其向證監會申報的材料裡並沒有細胞業務,為避免細胞業務影響上市,各地運營中心一度被叫停,故業績完成率不高。王德明強調,江蘇區域5.7%的業績位於全國11家代理商中第二名,僅次於總部廣東省。

王德明認為華大基因解約的真實意圖在於未來幹細胞治療和生物治療或將形成趨勢,市場前景廣泛,華大基因希望壟斷業務,將代理外包交給更為親密的北京知因盒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因盒子”)來開展。

據王德明透露,華大基因曾想把知因盒子包裝上市,2017年8月華大基因給11家代理商開會時曾明確提出希望各區域代理商轉為知因盒子下屬二級代理,遭到一致反對。

工商信息顯示,知因盒子成立於2015年5月,董事長即為華大基因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此外,深圳華大研究發展有限公司持有知因盒子16.12%的股份,為二股東。

知因盒子的一名高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確實與華大基因有業務往來,對於“華大解除合作是否為了知因盒子”,該高管表示“不好這麼說”。

華大基因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已經與北京知因盒子合法解除細胞製備及儲存技術服務合作。

目前,這場紛爭還沒有結束。

7月18日下午,南京市建鄴區第25號法庭上,王德明將迎來他作為原告的第一場庭審……

市值縮水超六成

王德明並不太擅長金融操作,聽聞華大基因股價大跌後,他將手機搜索得到的頁面遞給記者,請教如何看股價走勢圖。

5.8英寸的手機屏幕上,華大基因當天的波動信息呈現綠色。王德明沒想到他的那封舉報信從天涯論壇一路發酵到資本市場,當天華大基因股價跌幅達8.28%,差點失守百元大關。

即便華大基因回應稱,舉報信純屬造謠,但這一波動還在繼續。

6月28日,華大基因股價再度大跌,下挫8.79%,收盤報92.3元,成交額2.79億元,換手率7.28%,這也創下了華大基因股價今年以來的新低。

7月中旬,華大基因2億多股首發限售股將要解禁,以當前股價計算,解禁市值約280億元。在面臨如此大體量的解禁前,卻遭遇實名舉報,對於華大基因來說,實在不算好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華大基因的淨利潤為3.98億元,這與其常年處於100倍的市盈率並不對等。

熱潮散去後,初期大舉搶購進入的機構是否會依然堅守?

中郵證券研發部副總經理程毅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直言,解禁後股價的影響或將進一步放大。程毅敏認為上市公司解禁後通常會出現解禁峰值的變化,拋售時間越早,獲益幅度越大,該事件出現後或將加速股價的回落。同時,程毅敏強調如果負面事件不能得以有效澄清,拋售的動力會更大些。

話音剛落,6月29日下午,上市公司榮之聯公告稱,其持有華大基因股票93.68萬股,佔華大基因總股份0.23%,該部分股票將於7月16日上市流通,公司擬適時出售。

自上市以來,頭頂高科技光環的華大基因一直備受“榮寵”。

上市初便連續收穫19個漲停板,股價最高衝至261.69元的高價,總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大關,一舉與騰訊、華為平起平坐,並稱“深圳三寶”。

2017年11月見高點後的華大基因迎來了一路下跌,半年多的時間,股價蒸發逾60%,市場認為真正使得股價跌跌不休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謠言,而是估值虛高。

長江商學院創辦副院長薛雲奎曾公開發文直指華大基因從報表上看是一家匪夷所思的“小財報大市值”公司。上市至今,“重營銷、輕研發、盈利質量不高、業績平庸”等質疑始終伴隨著華大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