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魏國之由

盛宴過後,從來是盤杯狼藉。

公元前284年,魏昭王12年,齊閔王滅宋的2年之後,距離秦滅魏59年。

是年,五國伐齊。齊閔王奔亡至衛國。

齊閔王問:我為何淪落到逃亡的地步啊?

公玉丹說:是因為你太賢明,而天下列國的君主都不肖,所以群起而攻之。

齊閔王繼續問:那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君王?

公玉丹說:是賢君。我聽說古代的賢君失去了江山以後不會悲痛欲絕,只是平淡地接受。我原本不信,今天親眼看了,原來是真的。

秦滅魏國之由

齊閔王說:是啊,自從失了江山以後,我的腰帶已經往外放過三次了。

也許,齊閔王確實是一位賢君。

驅逐亂臣,不可謂不賢;

收燕凌晉,不可謂不賢;

威加暴秦,不可謂不賢;

誅滅桀宋,不可謂不賢;

居東帝而治天下,不可謂不賢。

然而,天下從來是有德者居之,而非賢者居之。

五賢凌人而以不仁行之。上一個這樣的賢君,是智襄子。

公玉丹沒有再多說一個字。等到楚將淖齒率兵救齊的消息傳來時,他默默地送別齊閔王,目送這位賢君奔向人生的終點。

盛宴過後,從來是杯盤狼藉。

公元前283年,魏昭王13年,距離秦滅魏58年。

燕取臨淄,趙取濟西,楚取淮北,秦取陶邑,而魏國一舉吞併全部宋國故地。

魏昭王的投資終於得到了回報。晉地的表裡山河換來了宋國的錦繡河山,也許是個不賺不賠的買賣,或許還有點賺頭。

魏相孟嘗君搖了搖頭:

失去了晉地,也就失去了魏國僅存的縱深空間。秦軍將能輕而易舉地迫使韓國屈服,然後穿過韓境直取大梁。

……何況還有定陶在背。

秦滅魏國之由

這一年,秦昭襄王與楚頃襄王相會,而燕、趙的大軍仍在齊國境內攻略。

魏昭王端坐在天下中央,迎接新一輪的風暴來襲。

秦國的大軍如狂風驟雨般席捲而來。安城被迅速拔掉,背後的大梁城在風雨中飄搖。

魏昭王在大梁城頭望去,目光所及之處,秦人的篝火已佈滿整條地平線。

他問孟嘗君:你有什麼辦法?

孟嘗君說:只要與國來救,魏國應該能活吧。

是啊,與國來救……燕、趙正在鯨吞齊地,楚國已被秦國拉攏,剩下一個小小的韓國,指望它救梁無異於揚湯止沸。

但這類遊戲……不正是魏國最擅長的嗎?

孟嘗君的車隊立刻啟程,前往邯鄲。車隊所過之處,趙人敬畏地低下了頭,再無一人敢嘲笑孟嘗君的矮小。

他是失去齊國的齊公子(孫)。

他是失去薛地的薛公。

他是兵臨城下時卑微求救的使者。

但他仍是“雞鳴狗盜之雄”,三千門客的主公。

堂中有客三千輩,天下人人畏孟嘗。

孟嘗君堂堂正正地站在趙宮之上,完成了人生中最簡單的一次遊說。

秦滅魏國之由

孟嘗君說:我要借兵。

趙惠文王說:我不借。

孟嘗君說:我找你借兵是為你好。

趙惠文王說:你怎麼腆著臉說是為我好?

孟嘗君說:你要是不救,魏國可以向秦國投降。等沒有魏國做屏障的那一天,秦趙接壤,你自己看著辦。

孟嘗君笑了笑——你以為秦國真能放任你舒舒服服地吞併齊國坐大嗎?

趙惠王說:我立即派10萬大軍救魏。

孟嘗君成功說服了趙王。但他清楚,只有讓燕王也同意救魏,趙王的許諾才有可能兌現。

孟嘗君抵達燕下都。魏國的存與亡取決於這一場關鍵的遊說。

孟嘗君說:我要借兵。

燕昭王說:我這邊糧食歉收2年了,魏國太遠,我去不了。

孟嘗君說:我借兵是為你好,否則天下可能會大變。

燕昭王問:還能變成什麼樣呢?

孟嘗君說:如果你不救魏,魏國大不了再搭出一半國土割給秦國。然後,魏、趙、韓、秦聯合攻燕,那時你就不心疼這麼點糧食了。

孟嘗君又笑了笑——奪了齊國八百里魚鹽之地,你覺得列國真能放過你嗎?

燕昭王火速集結8萬人的軍隊,18萬燕趙聯軍奔赴大梁救魏。

秦軍聞訊立即向魏國求和,歸還新佔領地退回秦境。

孟嘗君回到大梁。

魏宮之上,芒卯、須賈、魏齊畢恭畢敬地拜服在薛公階下。

孟嘗君站在宮宇之中,他望著高殿上的魏昭王,滿眼盡是自己從前的影子。

從前……罷相,逐薛,門客散盡。

空蕩蕩的堂中,尚有一人仍未離去。

其實,馮諼早料到了這一天。也正是在這一天,他告訴孟嘗君:想想魏王(魏惠王)吧,你還有奪回相位的機會。

秦滅魏國之由

是啊,就像殘魏僅剩半壁江上,但依舊能在五國伐齊的驚濤駭浪中獨吞泗上。

那一年,馮諼回報了孟嘗君的知遇之恩,就像這一年,孟嘗君回報了魏昭王的隆恩。

魏昭王向他力挽狂瀾的國相施予回禮——既然你能保住魏國的千里江山,寡人又怎麼能不再封你一處山河。

孟嘗君在此後事蹟不詳。

後人只一廂情願地相信——齊襄王在復國以後把薛地重新奉上,孟嘗君也從此中立於諸侯——卻選擇性忘記了薛地早已在五國伐齊時被魯國奪取,直至邯鄲之戰期間才被楚國攻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