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如月看多時:天才詩人的孤高與幽憤

一星如月看多時:天才詩人的孤高與幽憤

兩百四十五年前的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農曆癸巳年)除夕夜,正是家家團聚守歲迎春、笑語歡騰之時,詩人黃景仁卻思緒綿綿,憂患重重,寫下了兩首與除夕夜歡樂祥和氣氛很不“和諧”的詩作——《癸巳除夕偶成》。

其一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其二

年年此夕費吟呻,兒女燈前竊笑頻。

汝輩何知吾自悔,枉拋心力作詩人。

詩人何以寫下這樣的兩首詩?他為何要“吟呻”?又為何要“自悔”?他的“憂患”來自於哪裡?獨立市橋時又在想些什麼?說起來,這一切都與詩人黃景仁的生平分不開。

一星如月看多時:天才詩人的孤高與幽憤

黃景仁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則,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清代乾隆年間最知名的天才詩人。他才華橫溢,十六歲參加常州府童子試就獲得第一名秀才,後來卻造化弄人,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終生懷才不遇。為了生計,他二十歲開始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漂泊,年僅三十四歲就英年早逝,“空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詩人短暫的一生大都是在貧病愁苦中度過,所作詩歌多抒發個人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的情懷——他生活貧困,“全家都在風聲裡,九月衣裳未剪裁”;他終身未第,“痛飲狂歌負半生,讀書擊劍兩無成”;他流落他鄉,無法供養老母,“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他愛情失敗,空留遺憾,“別後相思空一水,重來回首已三生”;他束手無策,最終妥協於生活,“詎有青鳥緘別句,聊將錦瑟記流年”;最後,他只能仰天長嘆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郁達夫曾經評價道:“要想在乾、嘉兩代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

以《癸巳除夕偶成》來說,千家萬戶歡度除夕的喜慶時分,詩人想到的是歲月如流一去不返,而自己儘管少負盛名、才華蓋世,卻懷才不遇,科場蹭蹬,年屆而立之年依然功不成、名不就,窮途潦倒,貧病交加。每臨除夕自己那費神苦吟詩歌的痴態,已經不止一次為兒女竊笑,作詩不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幸福生活,當真是“枉拋心力”而已……這個夜晚,無人可以理解詩人孤獨落寞的心情,他只有外出,悄立市橋,長久凝望天邊的一顆孤星,彷彿在這個世界上,在這個除夕之夜,只有那一顆同樣寂寞清冷的星星才是他的朋友,是他的親人和唯一的知音,可以陪伴他度過這漫長的寒夜。

一星如月看多時:天才詩人的孤高與幽憤

詩中所謂的“憂患”是指什麼?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指所謂“乾隆盛世”中潛藏的社會危機;更有甚者認為是指第二年的“壽張之亂”;如此解讀太過於牽強,儼然是把詩人當成預言家或政治家了——恰如其分的理解,“憂患”當是指詩人心中那份對於前途無著的悽惶茫然與憂愁苦悶。而作為天才的詩人,詩人的創作手法十分高妙,將周遭歡慶節日的氣氛與自己默然無聲凝視長空的形象形成鮮明反差,從而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

一星如月看多時:天才詩人的孤高與幽憤

“立多時”,是黃景仁詩中經常出現的意境,如“忽得南沙故人紙,一庭春月立多時”(《夜讀邵先生詩》)“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綺懷》)“不見故人聞舊曲,水西樓下立多時”(《湖上雜感》)等等,而“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又是其中最讓人黯然魂銷、銘心刻骨的兩句。詩人在清寒冷寂中悄然佇立,彷彿辛棄疾筆下那個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美女,守著一腔孤高與幽憤,又透出一份瀟灑與傲氣,實在有一種撼人心魄的獨特美感。

一星如月看多時:天才詩人的孤高與幽憤

兩當軒集

黃景仁一生窮愁潦倒,生前落落寡歡,死後卻聲名益彰。晚清包世臣稱讚他說:“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他的詩集《兩當軒集》也成為了公認的清詩扛鼎之作,橫絕一代!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所謂“詩窮而後工”,用在黃景仁身上,無不恰切,讓後人欽服之餘又不禁為他一掬同情之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