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無恥,自媒體則無恥

5月6日,21歲的空姐李某,在使用滴滴順風車時被司機殘忍殺害。幾天後,全網開始關注此事。對於這類惡性兇殺案,社會的普遍關注點主要在呼籲警方儘快破案,將兇手繩之以法,連帶著,會對滴滴這類網約車平臺是否安全進行深度探討。

在出現這種社會熱點事件後,自媒體自然也少不了蹭熱度衝KPI,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媒體的底線也會徹底地暴露在社會公眾面前。面對這一慘劇,雖然大部分自媒體還能夠將焦點聚焦在案件本身,但是也有一些自媒體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消費死者”,甚至還有自媒體對被害者死前可能遭遇到的侵害進行了詳細的誇張描述。

例如,微信公眾號“二更食堂”11日在其微信和微博中,對受害者的屍體進行了不雅描述,遭到了網友的批評。雖然,其隨後就刪掉了文章,並進行了道歉,但是這無法平息網友的憤怒。

這些“消費”死者的行為,充分暴露了這些自媒體的道德水準低下,網上的批評聲音已經非常高漲,在此不再細說,主要是探討下“恥”度應該在哪裡。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媒介的快速迭代,各種新媒體不斷湧現,媒體從業的門檻被拉低,只要具備基本的上網條件,用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推送,成功轉型“自媒體”。但是,推送的信息質量如何,特別是信息本身的公共性所要求的道德底線、社會效益等,是否被所有自媒體所重視,還真的要打個問號。近些年,出現的種種重大輿情,總是少不了自媒體的推波助瀾,覆盤這些新聞事件不難發現,一些自媒體所暴露出的道德水準低下實在觸目驚心。

然而,自媒體雖然也名為“媒體”,其中有多少媒體的特質,還真是值得認真探討。嚴格意義來說,自媒體並不能算做完全的“媒體”,其範疇應該更為廣闊,用“媒介”來概括更為準確,因為其本質上還是“人的延伸”。就像每次出現類似事件的時候,公眾都會質疑一些自媒體為何沒有“恥”度,並進而質疑新媒體本身的價值。其實,每個自媒體後面都坐著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隊。自媒體的“恥”度,就是人的“恥”度。如果,人無“恥”度,自媒體表現出來的,更是毫無“恥”度。

在傳統的傳媒環境下,特別是在新聞信息的傳播方面,以一種組織化的面貌來呈現,對從業資質要求較高,媒體把關也較為嚴格。從業人員大部分也都是受過嚴格的新聞教育,對於這份職業,這個行業具有較深的認同感,能夠自覺遵守行業的基本底線和原則。

但在新媒體環境下,自媒體的衝擊從一開始就不是以“新聞”的形式露面,而是以一種“傳播信息”的面貌來展現,對於這種形態,傳統的新聞倫理似乎對其沒有任何的約束力,因為自媒體最開始就沒有將自己視為媒體。

傳播信息過程中,自媒體天然就帶有“流量衝動”,所有的建構都圍繞著“流量”來進行。在對“10萬+”的追求中,自媒體逐漸將自身的公共性和公共價值拋到腦後。作為幾乎沒有任何束縛的攪局者,自媒體在傳統媒體下滑的道路上重重地推了一把,佔據了公共輿論空間的主戰場,然而,當自媒體已經掌握了一定話語權的時候,卻並沒有具備與“權”相應的責任感。

自媒體所欠缺的“恥”度,通過自發生長出來,現在看來,是不太可能了。那就需要監管方和平臺方等外力的推動來形成,而外力的動作自然則會非常猛烈。以本次事件為例,監管部門約談,微信、一點資訊等平臺相繼封殺,對二更來說,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