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说你情绪失控的人,别让他们得逞

那些总说你情绪失控的人,别让他们得逞

1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人:

一个百般挑剔的领导,一个斤斤计较的同事,一个爱占便宜的亲戚,一个不好应付的邻居,一个总爱发脾气的配偶,一个惹事生非的孩子,一个牢骚满腹的朋友,一个服务不到位的服务生。

这些人总是有意无意的操纵着我们的情绪,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管理好我们自己的人生?

在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给了我们一个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称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就是管理好我们那些非理性的过激情绪。

如果把我们的情绪进行分类,大致有这样四类:

第一,过分烦躁;

(包括紧张、沮丧、恼火、担忧),比如你因为一个面试极度紧张,因为要和凶巴巴的上司进行面谈而极度担忧,因为生活中的某些重大决定而烦躁不安,这些都是非理性的过激情绪。

第二,过分生气;

(包括被激怒、愤愤不平、挫败、一触即发),如果你因为孩子的言辞或者行动被激怒,也像孩子一样发飙,不但对说服孩子没有任何作用,会会让亲子关系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过分抑郁;

(包括无精打采、一蹶不振),比如家人生病,你会觉得受到的挑战和伤害增多,会不自觉地把生病这件事过分的放大,于是变得郁郁寡欢,心情沉重。

第四,过分内疚;

(包括过分承担责任、过分后悔、过分自责),通常如果觉得对一个人有亏欠,一旦那个人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人就会特别容易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若不想让人或事刺激我们失去常态,你就得弄清楚最初是什么让你反应过激。

大多时候我们的六神无主,是因为一些日常的烦心事,这些烦心事会让我们持续的产生无力、担心、焦虑、悲伤的感觉;

这些情绪用车轮战来磨蚀我们,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可能就是致命的。

02

那些总说你情绪失控的人,别让他们得逞

我们每天都在做三件事:思考,感觉,行动。

我们的感受通常会催生我们的行动。

当你对事件有不同的认知的时候,同样一件事带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比如你刚刚下班回家,可能上班时还被领导训斥了一次,又和同事发生了点小矛盾;

这时候你回到家,看到老公躺在沙发上,客厅里洒满了孩子的玩具以及脏衣服;

你心里会想,为什么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他们除了给我添乱,什么也做不了,我的人生怎么过成这样?

于是,你大发雷霆,孩子吓得缩到了墙角,老公又和你大吵一架。这可真是糟糕的一天。

换一个心情,因为业绩做的比别人好,你今天被单位嘉奖,还得到同事真诚的祝福;

于是,你哼着歌,推开家门,客厅很乱;

但是,你可能会想,小孩子嘛,哪有不淘气的呢?

于是,你柔声细语,让孩子和你一起整理,孩子很开心的参与;

老公听了你的好消息,也很开心,于是说做点好吃的犒劳犒劳你。

同样的场景,却因为不同的心境使结果大相径庭。

在认知上,有一个ABC模型。

A代表事件发生;B代表你对事件的看法;C代表你情绪的变动。

大多时候,我们在事件发生后,会纠结于如何改变B,而不是改变C。

比如,家人得了重病,事件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会是我家?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我已经受了那么多苦,为什么还要来折磨我?

其实越是陷在这样的情绪里,越会让自己变得消极颓废,对解决事件没有丝毫益处。

假如你换一个思路去想,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这样才会让事件得以推进,也才能让大家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来一起面对病痛的伤害,度过难关。

3

那些总说你情绪失控的人,别让他们得逞

日常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三种病态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是恐怖化;

就是总把一件事想得特别严重。

我们会遇到很多种“万一”,对“万一”的担心,常常会让我们变得神经兮兮。

就像我们看到孩子玩手机,就会想,万一孩子迷上手机,有了网瘾怎么办?

于是,果断制止。

实际上,过度反应会让孩子更加喜欢手机,因为你的过度,强化了它的稀缺性。而“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人人皆懂。

要应对恐怖化,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准备一个瓶子,每天写一个近期最担心的事,扔到瓶子里。

过一阵等你拿出来看,百分之九十的事都不会发生。

就像许愿,因为愿望深刻、强烈、铭记在心,与其说是向神许愿,不如说是希望激发潜藏在自己心底的那股未知的力量。

只有力量才能战胜恐惧。

第二种是应该化;

“我如果怎样做就好了……”

“我如果没那样就好了……”

实际上,所有已经发生的事就是合理的事,接受,才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应该化通常会给周围的人造成极大的压力。

如同控制型的父母,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应该按照他们的想法或者心意去做事,否则就是错的。

所以,一个任由父母决定自己未来的孩子,年轻时可能因为慑于父母的淫威,屈从父母的安排;

但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个结。

那就是,这个人生不是我选的,因为心有不甘,所以他会千方百计的来证明对生活的不满,也会把所有人生的不如意归咎于父母与他人。

第三种是合理化;

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做“习得性无助”。

无论出现什么结果,他们都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理由,而不会去主动承担责任。

书中列举了十条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非理性

1、 太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我”值太高,往往会弄巧成拙,反而丢了自我。

2、 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的失败;——其实,人生所有的辉煌都是由失败堆砌而成的。

3、 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要的方向发展;——当外界事物不随自己的心意,就会焦虑抓狂。

4、 某件事出错了,一定是某个人出了问题;——一味的追究他人,无益于事件的推进,还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5、 我对即将发生的事总是报着深深的忧虑;——不安全感时时蒙蔽事实的真相,使自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6、 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找到这些方法;——对事件追求完美,往往会让我们丢失更多,因为,完成有时候比完美更加重要。

7、 在很多困境和责任面前,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逃避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懦弱。

8、 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我就会永远开心;——小孩子都知道,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9、 因为过去发生过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努力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连上帝也帮不了你。

10、这些坏人坏事真不应该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改变不了他人,就从改变自己的心境开始。

学会摒弃这些非理性的人生信条,人才能变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4

那些总说你情绪失控的人,别让他们得逞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项能力,那就是选择的能力。

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要来临时,记住四个步骤:

步骤

1、 及时发现自己的坏情绪;

2、 用ABC认知模型判断一下,自己有没有进入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的思维模式;

3、 给自己一两分钟的时间,三思而后行,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4、 要有淡定的心态。

及时的觉察自己,把应对方法一一写到纸上,快速的让自己做出一个最优选择,并付诸实施。

有这么一个案例,

一个父亲和一个青春期的女儿进行谈话,这个女儿因为接触到一些吸毒的朋友,所以父亲非常担心,决定和女儿好好谈谈。

当父亲问女儿为什么会和这些人在一起时,女儿说,你们从来都不关心我,你来找我谈就是因为你觉得我很丢人。

如果这个爸爸要追求公平,必定会大喝一声,“对,我就是嫌你丢人,为什么你总是那么不听话?”这样的结果,可能就真的会把女儿送入歧途。

而这个爸爸的做法却扭转了这样的局面,他对女儿做了真诚的道歉,说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很多时候都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并问孩子,他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到她。

这时候,孩子才和父亲说,其实她也很害怕看见他们吸毒的样子,因为父母离婚,她时常感到孤独,无人倾诉,才结交了这样的朋友。

对话进行到这儿,不用说,结局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不可控。

这就是最优选择,就如同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你可以选择发飙、掌掴、拂袖而去,也可以选择心平气和、循循善诱。

我们的态度不同,结果便大相径庭。

只有当自己内心有了足够的笃定,才能在任何事件发生时,让情绪趋于稳定。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不要在对情绪的掌控上,总是选择做一个生涩的新手。

如此,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