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01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我們不斷努力,夢想卻永遠無法實現。

其實,努力不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

通常,我們會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有差異的,有的人智商很高,並有天賦異稟,天賦對一個人的成功會起到極大百分比的作用,而忽略一個人努力所帶來的成就。

這就不得不說以下兩種心智的人,

第一種是“成長心智的人”,這種人堅信只要夠努力,自己就能夠變得更有能力;

第二種是“僵化心智的人”,這種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努力或者不努力,對能力都沒有太大影響。

現實生活中的諸多事例證明,擁有成長性心智的人,遠比僵化型心智的人發展得好,在很多方面都會超越僵化型心智的人。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打破自己的僵化思維,邁進到成長型心智呢?

將封閉性、絕對化的負面總結性評價改為開放式、啟發性的提問,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在我們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時,

少說“我不行”,多問自己“我怎樣才能做的更好?”

少說“我不擅長”,多問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搞定它?”

少說“我真的不會”,多問自己“我是否也可以嘗試一下?”

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先天上的稟賦差異,但是過度的迷信和誇大這種差異,對個人的發展則沒有任何裨益可言。

知乎上有句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所以,與其被所謂的天賦捆住了手腳,不如稍微用用力,掙脫出來,把專注點放在自我的努力和提升上。

02

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而不是長板。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學霸寫的文章,就談到了這個木桶理論,說的是高考時,如果你有一項短板,這個短板會拉低你的總分,所以,要大家儘量不要偏科,儘可能的保持各科的平衡。

在這兒,木桶理論是成立的,可是,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它又是否完全成立呢?

恐怕不能一概而論。

一個公司裡,一個員工具備突出的優點,是他能在公司做到什麼位置的先決條件。

因為不同的部門,需要的是不同專長的人,每一個在其所在領域,能遙遙領先於他人的人,都註定會成為公司必不可缺的骨幹成員,在某些情景下,你的“非你不可”就是你立於不敗之地的砝碼。

同樣的道理,每一個事必躬親的老闆,既沒有充分利用好別人的長板,也沒有利用好自己的長板,勢必會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公司的管理也未必能好到哪裡去。

因為,每個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去做時難免就會耗費更多時間。

而正確的姿勢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專注做好擅長的事,尋找與自己能力互補的人,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才能避免自己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

就像打遊戲時,你沒有拿得出手的優勢,誰願意與你組隊打怪呢?

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總是找不到讓自己專注的東西,那麼,你永遠就只能停留在“緩慢起步期”。

就像現在的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一樣,今天去學畫畫,沒幾天,孩子不喜歡,於是放棄了;於是去跳舞,沒多久,太苦了,沒辦法堅持,又放棄了;算了,那就讓孩子學鋼琴吧,結果,樂感沒有,興趣不夠,還是放棄了。

說起來,我們孩子什麼都學過,可什麼也沒有學好學精,就如同孩子在每一個專業前都挖了一口井,可因為挖的太淺,卻沒有一口井能挖出水來。

於是,永遠都在“緩慢的起步期”,沒辦法提升,更沒辦法做到專而精。

現實中也是這樣,任一個領域,大多數的人都在起步期就死掉了,一小部分能爬到提升期,而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達到這個領域的高原期。

03

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胡適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轉》,裡面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長此以往,追求“差不多”的結果就是,

可能我們都曾傾心地去做過很多事,但是卻沒有一件事能做到頂尖和極致。

我們常說,鳳凰涅槃,破繭成蝶,每一種新生,都要經歷過撕裂般的成長,才能得以重生。

其實大腦也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潛能,有意識地讓大腦走出思維的舒適區,讓它也經歷撕裂般的成長痛,才能獲得更多新知。

所謂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都是在沒有其他選擇時殺出來的一條血路,而正是這樣的捨棄和專注,才能讓處境由絕望變成柳暗花明。

因為,挑戰在很多時候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足夠的挑戰就催生不出傑出的才能。

《精進》一文中說,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譟的,熱點是速朽的。而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有和最珍貴的。

努力的秘訣之一,就是定期給大腦做合理的“斷舍離”,從慣常的思維中抽離出來,清醒的認識到外界和自身的變化,才能在不斷的失去中,又不斷的得到新的東西。

愛打遊戲的人,都會有這種體驗,隨著遊戲的深入,闖關的過程會越來越難,當我們對某種難度經過反覆訓練後,它的難度就會越來越低,當過關的快感充斥了我們全身時,就會激發我們不斷的去闖下一關。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們唯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給自己的人生任務設置一個又一個“挑戰的階梯”,一節節拾級而上,才有可能攀上自我能力的頂峰。

04

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每一個能在自己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在我們看來,都是非常有意志力的人,我們都一度的認為,是他們對這個領域有持續的狂熱和興趣,加之個人又擁有超乎於常人的意志,才讓他們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

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來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記得女兒從上二年級開始,加入了一個英語閱讀群,每週會定期的讀英語繪本,有時還會穿插一些新聞,從最初的畏難情緒,牴觸,放棄變為現在的主動,自信,也是經歷了撕裂般的成長。

那麼她是如何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的呢?

這要從一次偶然說起,每次我們在群裡讀完的繪本或者新聞都會打印出來,讓孩子在課餘時間反覆練習,當她隨意的拿著新聞讀本,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讀出來時,小夥伴們驚訝和欽佩的目光,讓她有了深深的成就感。大家才知道,為什麼她的英語成績每次都能考到最好。

而這種征服別人的快感,讓她生髮出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外界強加給她的,而是她出自內心的想要獲得更高成就,自願去為此付出努力和時間。

這就是因為做得好,所以才更有興趣。這時候,意志力便不再是剛需,也突破了我們單純依靠意志力來推進某些興趣持續進行的觀念。

因為每個人的意志力也都有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繃得很緊的繩子,如果一味的盲目用力,隨時都有繃斷的可能。

這也是一個人為什麼有時會在自己的興趣上半途而廢的原因,當一件事給自己帶來持續的挫折時,人便會對此事越來越沒興趣。

能讓一個人持續堅持將一件事情做下去的,一定是它能夠給自己帶來足夠的滿足和成就感,所以每每讓人慾罷不能,激情的驅動遠遠大於意志力的鞭策程度。

05

用對了奔跑的方式,你才能所向披靡

打造自己的獨特性,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

有獨特心智的人,所具備的最明顯的優勢,就是拒絕他人和大眾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能打破傳統思維的條條框框,能在某一個方面做到極致時,洞察到新的領域,並能觸類旁通。

那麼,想打造自己的獨特性,就要做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敢於突破種種侷限,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你才可能出奇制勝。

獨特是對平常的突破,也意味著一種求新的生命力。

白巖松在《白說》中曾說,

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來自哪裡?來自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所以,要相信自己也是一粒合適的種子,遇到合適的土壤,也能開出獨特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生命之所以寶貴,不在於它只有一次,而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軌跡。

如果一個人信心十足的按照自己的理念,不囿於他人和社會的限制,堅定的朝著自己的理念和目標進發,在他的周圍就會建立起新的更具普遍性,他的生命也會置身於更高的境界,簡單,純粹,於是,孤獨不復孤獨,貧困不復貧困,柔弱也不復柔弱,淬鍊出的只能是更加厲害和精進的自己。

今天是在螞蟻私塾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第5天,前兩天有斷更,後續會繼續補上關於學習解碼和學以致用的部分,希望我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能給正在讀此文的你帶來新的啟發,讓我們一起精進,一起讀書,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